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制服把一個人給「制服」了?
2007/02/23 15:50:13瀏覽1099|回應6|推薦30

前言:從一個網友的回應開始

原本,我寫「黑澀會女孩」的評論時,並不打算談這麼嚴肅的問題,而想塑造一個較為輕鬆的氣氛,不過,由於該網友的回應,使我不得不論述這一部分。換言之,「黑澀會女孩」的現象,若要以嚴肅的角度來看,那麼我認為,它的觀察重點,將會是這個問題:制服是否把一個人的自我風格給「制服」了?

社會中的表演團體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表演團體,並不侷限在戲劇、舞蹈、音樂、歌劇、舞台劇等,相反,舉凡一切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例如餐飲、休閒、觀光旅遊、新聞、金融、保險、銀行、空服員等,都可算是本文所談的表演團體,當然,「黑澀會女孩」也是有包含在內的,畢竟,它是一個真正涉及到娛樂、綜藝表演的團體。這種團體的社會學意義,可以分成「內部」與「外部」來談。 

就內部而言,此種表演團體的成員,彼此之間都會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這個默契可以用來維繫各個成員的團結與聯繫,雖然,這種默契不見得會令團員有被約束、被規訓的感覺,但是,它卻往往產生類似的規範效果。此默契主要源自於團體成員對某一個特定情境所做的定義,這種情境存在於工作場所、服務地點或錄影演出地點,甚至是鏡頭前面,團體成員便會對這些不同的情境做出定義。 

在做出定義之後,成員們就會透過言語、表情、肢體動作等信息媒介,來告知彼此對當下情境的因應之道,在研商好對策之後,成員們就會做出可以配合該情境的表演,不一定是歌唱、舞蹈或台步,與顧客、乘客、消費者的制式互動,也算是團體成員以他們的情境定義為基礎的表演行為,例如,飯店、餐館裡的服務小姐,碰到客人來訪時,不管該位客人的身分地位如何,都會給予同樣的反應。 

又例如,速食餐廳(這是最典型的例子)的領班和工讀生,碰到顧客前來與離去的時候,也都會有各自的招呼語,而金融、保險等行業的從業人員,接聽顧客的電話,寄給顧客的信件,也都各有其特定的制式用語。這些近乎掩蓋個人特質的表演行為,除了源自公司、組織、團體內部的成文規定之外,另外一部分,就是靠成員彼此之間的默契來維持,我想,「黑澀會女孩」可能也有這樣的運作機制。

與「外面人」的關係

此處所說的「外面人」,其時就是不屬於前述所稱的表演團體的人們。說白一點,當我們面對一個表演團體的時候,我們絕對可以知道,該團體的屬性甚或內部文化,但是,我們可能很難知道,該團體所外顯的特質,究竟從何產生,也就是說,該團體成員對情境的定義,我們可能無從考察,因為,我們並不屬於該團體,並不是該團體的成員,以此,飯店顧客、飛機乘客,都算是所謂的「外面人」。 

然而,這裡所指涉的表演團體,其表演行為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具有高度的可預測性。引發我撰寫此文之動機的網友,就點出了這個性質。只是,如果連「黑澀會女孩」都有這種特質的話,那麼,我實在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此種特質多半出現在服務機構之工作人員與顧客、乘客或消費者的互動當中,像是前面所舉的飯店、餐館、速食餐廳及白領服務人員(如客服小姐、接線生、業務員) 

就台灣社會而言,這項特質似乎不只出現在服務業,恐怕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都可能表現出這樣的特質。為什麼要表現出這樣的特質呢?有些人會認為是為了符應市場需求,其實更精確一點講,就是為了要令顧客或觀眾有「舒適感」,結果,所有涉及顧客服務的工作,都被要求做出制式的、可被預測,甚或可被模仿與複製的言行舉止和穿著打扮(包括髮型、化妝、首飾、鞋款等) 

這也就是為什麼,空中小姐、護士、飯店服務生、電梯小姐、專櫃小姐的「制服形象」,會如此深植人心(當然,可以舉的例子不只這些);這也就是為什麼,特種行業會把腦筋動到這些行業的制服上去(例如高鐵的車服小姐)。實在是因為,這些行業的工作者,其衣著、言語、動作的可預測性太高了,反而他們的個人特質與自我風格沒法突顯,而這種去個人化運作,為的只是要令顧客舒適而已。

結語:制服的「理性化牢籠」(韋伯的鐵牢籠)

若我沒記錯,「黑澀會女孩」進行節目錄影的時候,也有一套制式的服裝,及同質性高的妝點(髮型、眼影、撲粉和唇膏),我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為何,不過,它可能把這些小妹妹的個人特質給掩蓋掉,其實,我在看她們的節目時,也有這樣的感覺:每個人所給予觀眾的「第一印象」都大同小異,如不長期、仔細的觀看節目,很難區別每一個女孩的特徵。如此能令觀眾有舒適感?我不置可否。 

制服的社會效應之所以引人議論,是因為,它不只令穿著者的外貌產生一致性和同質性,就連行為動作、言行舉止,也都可能因制服的穿著,而變得有雷同之處,除了服務業的工作人員之外,學生、軍人、警察和教官等,也都在制服「囚禁」的範圍內,是故,我認為制服也有類似於「鐵牢籠」的制約效果。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765700

 回應文章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不是
2007/03/02 07:16
制服後面代表的意像把著制服的人劃一化,證同化,制服本身或許是種象徵,代表其後之意像,但它(制服)並不能使著制服之去等同制服所代表的階層、職位或身份。像軍人或警察和他們所著的制服脫不了彼此證同關係,但穿上制服並不使人成為軍人或警察。譬如一個騙人穿上警察制服,讓人認為為他是警察,但他並不是警察,可是旁人看到他著的制服,就把他認為是警察,達到著制服人的讓人定目的,但他本身無論身份或特質仍然是騙子,決非警察。所以由此可看得出,穿上制服並未把此人等同化為警察,而是制服後面代表的意像使之等同化,讓人錯認他是制服後面所代表那個意像。

(原貼文字顏色看不見,改色再貼)

莫大小說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不是
2007/03/02 07:10

制服後面代表的意像把著制服的人劃一化,證同化,制服本身或許是種象徵,代表其後之意像,但它(制服)並不能使著制服之去等同制服所代表的階層、職位或身份。像軍人或警察和他們所著的制服脫不了彼此證同關係,但穿上制服並不使人成為軍人或警察。譬如一個騙人穿上警察制服,讓人認為為他是警察,但他並不是警察,可是旁人看到他著的制服,就把他認為是警察,達到著制服人的讓人定目的,但他本身無論身份或特質仍然是騙子,決非警察。所以由此可看得出,穿上制服並未把此人等同化為警察,而是制服後面代表的意像使之等同化,讓人錯認他是制服後面所代表那個意像。


天蠍浪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2/24 17:47
對於制服,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正式」、「嚴肅」、「制度化」甚或「束縛」,覺得穿制服很快樂的人,依舊是少數。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沒錯
2007/02/24 16:37

就像學校不應該規定學生穿制服(拍桌)

規定學生穿制服就算了

連要換季也由學校規定

然到校長覺得冷就全部都換季,學生熱死怎麼辦



天蠍浪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2/24 11:31
妳說的傅柯觀點,好像是出自【規訓】這一部份,其中「管教的手段」一章,傅柯把監獄及醫院、學校的管教方式做了說明,依他歸納,其手段包含了層級監視、規範化裁決和考試(檢查)三種,另外還有一章,它是專門講對個人的身體所做的馴化處理,篇名是「柔順的肉體」,另外,它還有一章是講透過建築設計而對人們進行監管的行為,篇名是「全景廠視主義」,這三章我認為是該書最經典的部份。

葉軒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或許,這就是他們要的?
2007/02/24 09:41

M. Foucault的「規訓與懲罰」,裡面談到各種「無所不在的規矩」,可以操控時間與空間來對人們做「各種精密的調整」,我想,「制服」的設計功能也是在此。

現在社會越來越想擺脫制服,許多明星團體也會力求「同中有異」(例如5566),因此「制服」算是逆勢操作?使得她們的「集體辨識度」很高,但同時也象徵出這批女孩子的「可取代」性。

但,會不會,這就是他們(不是「她們」喔)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