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同寶林茶室中毒案的事件
2024/04/17 17:42:53瀏覽523|回應0|推薦15

今年3月下旬,多名食客於臺灣臺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用炒粿條後食物中毒,當中兩人因急性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兩人肝腎衰竭危殆,另有七人輕微不適。衛生福利部於3月27日晚召開緊急跨部門會議後,與會六名專家均一致研判認定目前最大嫌疑的致病原為米酵菌酸,但仍不排除其他致病原甚至人為投毒。

事發後此案已交由法務部檢察官指揮偵辦,調查現仍進行中,而其實米酵菌酸的科學發現及中毒事件,已有相關的歷史紀錄。

經我查詢,E.J. Corey在1984年首次進行對米酵菌酸的整體合成,之後有許多不同的團體嘗試使用不同數量的片段合成;2009年,日本九州大學的新藤研究室改進了合成過程。

2015年1月9日莫三比克發生了集體食物中毒案,又稱2015年莫三比克啤酒中毒事件,這起事件造成75人死亡,230人不適;事發地點位於該國太特省卡布拉·巴薩區的齊迪馬(Chitima)的一場葬禮,與會者因飲用受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汙染的私釀小米啤酒(pombe)而中毒。

事件發生時,官方將中毒原因歸因到啤酒內摻混鱷魚的膽汁],但【福布斯】雜誌的文章否定了這種假設,並認為毛地黃類的有毒植物才是中毒的主因,直到當年11月才確認中毒的原因是細菌汙染造成的食品中毒,這起事件也被認為和米酵菌酸有關。

2015年莫三比克啤酒中毒事件發生4年後,2019年進一步發現米酵菌酸和ADP/ATP轉運酶的結合結構,顯示米酵菌酸鍵結於轉運酶的受質結合處,使得粒線體基質內的ATP無法與轉運酶結合。

換言之,2019年所發現的米酵菌酸毒理機制,就是抑制ADP/ATP轉運酶(又稱粒線體ADP/ATP載體)的作用,使粒線體合成的ATP無法離開粒線體,因而未能提供細胞其他部份的能量,故最近發生在臺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的中毒事件,往生及不適者應為上述毒理機制造成。

隔年2020年的10月5日,中國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發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事發當天,早上共12人參加了家庭聚餐,家裡長輩9人全部食用了酸湯子,該酸湯子食材為該家庭成員自製,且在冰箱中冷凍近一年時間,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

到了中午,食用了酸湯子的人陸續出現身體不適,在玉米麵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當天食用者中,同月10日已有7人死亡,同月11日晚上,在牡丹江市紅旗醫院救治的62歲李女士去世,死亡人數升至8人,同月19日中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療的47歲李女士去世,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

概要而言,米酵菌酸是一種強烈的呼吸毒素,由發酵的大米、小麥、玉米、小米、高粱、野米、燕麥、薏仁米等穀物,或者椰子、食用菌等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後產生。

米酵菌酸的毒性強烈、無色無味、且在高溫下穩定,主要影響肝臟、腦、腎等重要器官,造成嘔吐、腹瀉、尿滯留、腹痛、過度出汗等症狀,只需1毫克即可致命;且其極為耐熱,即使透過高溫烹調也無法消除毒性。

由是觀之,我認為最近發生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也有可能是寶林茶室的負責人沒有注意店內可能經過發酵的穀物食材的品質及衛生,導致受到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污染所致。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18044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