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3/26 07:42:27瀏覽448|回應4|推薦15 | |
有個跟我母親相同年代、標榜自己是社會學者的人,日前發文表示美國早年援助臺灣、讓臺灣得以不受專制獨裁的中國統治,所以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這跟我同樣年屆七旬的母親就不同,我母親是覺得美國很壞。 經我查詢相關歷史資料,美國此舉其實部分基於該國至今仍秉持的門羅主義,支持一個該國覺得相對不獨裁的政權,去對抗該國一個該國認為較獨裁的政權,圖的是自己的國家利益,並不是基於幫助他國經濟發展、不受什麼邪惡國家統治這種偉大的情操。 另外,美國強迫臺灣進口其生產過剩的小麥等農作物,對臺灣農業的傷害也相當深遠,讓臺灣多年來始終維持偏低的糧食自給率,自家糧價總會受到國際糧價波動的影響,這也是有臺灣農經學者提出批評的! 還有,美國曾經有軍人在臺灣戒嚴時期搞出一起殺人案,那就是1957年3月20日,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男職員劉自然在駐臺美軍上士雷諾的住宅門前遭雷諾連開兩槍斃命,但在兩個月後,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軍事法庭卻以「殺人罪嫌證據不足」為由宣判雷諾無罪釋放,引發臺灣民眾反美衝突,史稱「劉自然事件」。 上述事件發生12年後,1969年尼克森開始擔任美國總統起,因中蘇交惡及美國欲改善在越南戰爭的困境,美國國安高層開始思考改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以箝制蘇聯,先後藉由其他共產國家探詢接觸的意願。 到了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的一系列邊境衝突,造成雙方關係嚴重惡化,1971年7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密訪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其關係開始出現變化。9月,參謀總長賴名湯訪問美國。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簽署《上海公報》,雙方關係暖化浮上檯面,與中華民國關係動搖之勢已經顯現。前1日,蔣中正批評道「所以今天國際間任何與惡勢力謀求政治權力均衡的姑息舉動,絕不會有助於世界和平,而適以延長我七億人民的苦難,增大全世界的災禍」。 1975年4月5日,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逝世後,美國總統福特起初只派農業部長巴茨抵臺弔唁,引起中華民國政府不滿,後來福特又派副總統洛克斐勒抵臺參加喪禮。 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協防條約》(即《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於1979年12月31日終止;同日,時任總統蔣經國就美中建交發表聲明,指出美國背信毀約;強調絕不與中國共產黨談判;12月17日,美國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率團抵臺磋商臺美未來關係,群眾向該團示威抗議;並有一名計程車司機在外交部前引火自焚以示抗議。 1999年3月29日,在其任內與中華民國斷交的美國前總統卡特抵臺訪問,當晚副總統連戰夫婦在臺北凱悅大飯店宴請卡特夫婦,卡特於訪臺期間的演講中表示,他依然認為當初與臺灣斷交是必要之事、沒有做錯,更無須對此道歉。 從美國與臺灣斷交、與中國建交至今,就我對相關歷史資料的閱讀看來,美國對臺灣與中國可說是分而治之,持續藉著臺灣與中國之間矛盾衝突的緊張關係兩邊得利。 當年美國援助臺灣,後又選擇與臺灣斷交、與中國建交,做出兩蔣都抨擊的親中舉動(奇怪,民主進步黨及其側翼都不抨擊美國這些舉動),或者是近年來持續講些讓臺灣暈船的好聽話,或背後唆使臺灣持續反中國,我覺得主要也都是圖自己的國家利益,並非真有偉大情操。 而我母親對美國也是持相同的看法,這也是她常說美國很壞的原因。 唸社會學,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摻雜著對價、情誼的曖昧,才是社會關係的常態,同一家庭、組織、團體、單位、鄰里、社區或國家內的社會關係是如此,國際關係那更是如此,覺得美國或其他國家地區幫助臺灣,是出於不容置疑的純粹情誼、偉大情操的人,若還宣稱自己是學社會學的,我會懷疑該人的社會學,不是沒讀通,就是唸假的,在不然,就是個打著社會學旗號的「學棍」。 何況,美國對臺灣的傷害,那可是有相關歷史資料供查詢的呢!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