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意味深長的【單人那卡西】:吳依潔新聞專題作品
2012/01/03 17:24:48瀏覽1066|回應0|推薦43

中天新聞主播吳依潔這回以曾在國家音樂廳,演奏曲子十八年之久的低音大提琴家「小賴老師」為對象,而採訪、撰稿的【單人那卡西】專題,我個人覺得相當有意思,因為從社會學的眼光看,它的部分內容跟社會流動、社會化所討論的事態、情境有關。

這「小賴老師」從國家音樂廳低音大提琴手,到接場子的那卡西的轉變,其實就是個人從一個社會位置轉換到另一個社會位置的社會流動。我想外界聽到或看到社會流動這個詞,比較可能會想到職位、地位高低的變化等,這其實算是其中的「垂直流動」,又可細分為向上與向下流動,而這位樂手是另一種社會流動,即「水平流動」。

這種「水平流動」的產生,從專題報導的內容看來,主要也就是這位樂手跟他現在的太太建立網絡連結,之後又因為生下了女兒,而使其社會網絡的成員再增加一人,為了行使這個社會對丈夫、爸爸賦予的角色期待,因此就決定出去創立低成本的單人那卡西事業,這算是個人社會網絡結構變化,而產生新的社會角色期待後的影響結果。

而他從國家音樂廳低音大提琴手到那卡西的轉變,中間其實也牽涉到社會化的運作。進一步而言,社會化除了包括個人從小到大在家庭、學校、鄰里社區、媒體、工作場所、同儕的影響,而漸漸形成一些價值觀外,像這位小賴老師轉換跑道之後,開始聽流行音樂、了解時下年輕人愛聽什麼等,算是學習不同以往之觀念的「再社會化」。

這當中的情節,專題報導之中也有呈現。像是他首先意識到,不少國人(包括他的母親)會愛聽台語老歌,因此就聆聽、練習這類的歌曲,接著呢,他考量到如果只彈台語老歌,可能難以吸引時下年輕人,這樣自己的觀眾群就會受限,於是就接觸一些比較會吸引年輕人的流行歌曲,像是周杰倫、Super Junior等當紅偶像明星的歌。

與上述情境最接近的社會化議題相關概念,便是近幾年「公民與社會」常會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高中生的「概括他人」。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個人做任何一項行為抉擇的時候,可能根據「別人可能會希望我如何」、「怎麼做才不致於遭他人白眼」之類的問題來考量。而像這位小賴老師,就是根據「聽眾可能會想聽到哪些音樂」之認知來抉擇。

討論完背後的一些社會意義後,讓我再談一下表演本身。從報導的內容看來,這位小賴老師的「台前」就是各種公開大型活動的場子,如公司尾牙、餐會等,至於「台後」嘛,我覺得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報導之中有一段顯示,他在一個戶外的場子中準備時,是輕便的穿著,人家詢問會回「賴老師待一會兒就來」, 之後換西裝上場。

這讓我意識到,「台前」與「台後」在現實中的區隔也未必一定是根據具體的空間界線,譬如,國家音樂廳的演奏者,「台前」與「台後」就有相當明顯的空間區隔,前者是是舞台,後者可能是休息室、練習室、器材室等;而這位樂手在那個戶外場子中,則主要是以服裝的打扮,以及身份的說明來做區隔。而這身份的說明也算一種印象管理。

整體而言,這則中天電視【紀錄台灣】節目下的專題報導,對我而言是一個水平社會流動,以及流動之過程中所牽涉之再社會化,乃至角色行使之「台前」與「台後」區分的鮮活個案。所以,我覺得它算是一則細膩生動、饒富趣味,而值得鼓勵的報導。

資料來源:http://www.ctitv.com.tw/newchina_video_c136v67467.html

我的社群網站:噗浪臉書Google+Twitter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599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