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4 19:19:24瀏覽2693|回應4|推薦100 | |
近日來,國內清大經濟系畢業的一位青年,前往澳洲從事打工度假,其打工的工作內容是屠宰,由於【今週刊】的專訪而引發國內媒體、網友的熱烈議論。然而,從目前整個的議題設定看來,我認為跟國內媒體一直熱烈報導的國內青年就業與發展前景、人才外流問題有些共通之處。 以「打工度假」這件事情來說,我覺得也不一定非要是前往國外,以國內來講,寒暑假期間前往外縣市的工廠、餐廳、民宿或者其他店面打工,而另一方面又在當地從事觀光、休閒遊憩活動等,也可以算是「打工度假」,像是之前我就有看媒體報導,國內有一些都會區的大學生,會利用寒暑假到非都會區的民宿,一邊打工一邊遊玩,為的除了賺錢,也包括追求不同的人生體感經驗。 這現象,我認為最貼近的社會學理論還是行為主義交換理論。譬如,以該理論諸多命題中的價值命題來說,也許對國內都會區的大學生乃至年輕人而言,前往非都會區的鄉野民宿、農場等打工,或者說對國內越來越多的青年而言,前往澳洲等外國打工的行動,其結果是比在自己所居住的地區、國家打工要來得有價值,而讓這個群體覺得有價值的,可能是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工作品質,或者能獲得新奇、不同的經驗等。 近幾日引發討論的清大年輕校友在澳洲從事屠宰打工的個案,我認為主要也就是對該人而言,去該地打工這個行動的結果,會比在國內來得有價值,也就是薪水比較高、能存的錢較多。而這陣子其他投書媒體表達自己前往澳洲打工之動機、理念,也就是除賺錢以外的其他目的者,其背景也同樣是對他們來說,前往澳洲打工之結果,比在國內打工有價值,也就是獲得更不一樣的閱歷。 又或者,以齊默爾的吸引原則來看,國內年輕人傾向去澳洲打工,主要的因由也就在於對國內一些年輕人而言,澳洲提供的資源比國內提供的要有價值,因而也就會比較喜歡跟澳洲雇主建立交換關係,這資源主要便是薪水、福利待遇,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同樣地,人才外流的背後主要也是交換關係建立的問題,也就是對許多人才而言,其他國家提供的資源與酬賞(包括實質與象徵的),都比國內提供的有吸引力。 至於這衍生的國內青年就業問題,其實也可以說是國內雇主與時下青年間的雇傭關係(也是一種交換關係)沒有充分建立。以雇主這一方來說,可能是不少青年提供的人力資源對他們缺乏吸引力,成因可能是大學設立浮濫、不重視技職教育、太偏重訓練學生讀書考試而輕忽思維與問題處理的訓練,乃至家裡太寵等;以青年這一方來說,則可能是不少雇主的薪資、待遇、工作環境與品質、未來展望(如向上流動、地位取得的機會)等對他們不具吸引力。 以上狀況,更根本的可能還是涉及到國人的價值觀、態度,還有教育、產業與勞工政策或行動方案的問題。因此,與其焦躁、憂慮,還不如充分思考上述交換理論之觀點所隱含的道理,去正視、處理國內教育的種種問題,以及設法、積極改善國內的工作就業環境,讓國內雇主與青年間的雇傭關係能充分建立。 補充: 向上流動是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之中,垂直流動(國內一般所認知的社會流動為此)這個面向裡的一個類別,意謂個人從較低的政治、經濟或社會地位爬到較高的政治、經濟或社會地位,反之則屬向下流動。而個人經歷工作職業的轉變若不涉及任何地位的變化,則屬水平流動。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