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今年12月在臺北大巨蛋舉辦的演唱會,目前門票已經搶翻天,並出現兜售黃牛票的情事,對此,目前已有【黃牛入侵周杰倫演唱會有解嗎?借鏡日韓「宰牛」之道】、【周杰倫演唱會:討厭的黃牛票】等評論。
此外,周杰倫演唱會衍生的黃牛票事件,另有【律師舉大聯盟票價:美國根本沒在管黃牛!真正該管的是用電腦程式買票】、【抓演唱會「黃牛」?! 知名律師提「不一樣觀點」】等報導,大力宣揚律師林智群的觀點。
然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臺灣目前好發於演唱會或球賽的黃牛票情事,其源頭仍是到臺灣民眾深入日常生活的偶像明星崇拜行為,這跟林智群近日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援引類比的股票或房屋買賣,屬於不同的社會情境。
臺灣民眾對演藝圈偶像明星的崇拜行為,就我觀察,跟其他社會領域中之風雲人物或公眾人物,乃至於媽祖、三太子、關聖帝君、地基主、城隍爺、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月老、註生娘娘、虎爺等臺灣民間信仰神明,或者星巴克、鬍鬚張、勞力士、鼎泰豐及諸多豪華汽車品牌的崇拜行為相當類似,都樂意為了滿足自己感性的信仰需求,而投入大把的時間與金錢,對所有可能親近的管道尋尋覓覓。
依照法國社會學者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所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的主要觀點,儘管現今當下的公眾人物,尤其是演藝圈的偶像明星是有形的人,但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往往依舊是難以觸及、接近的,崇拜演藝圈偶像明星等公眾人物的人們,平常處於各自為食衣住行而奔波忙碌的世俗狀態,但也仍渴望透過演唱會、球賽觀賞、名店或名牌消費的場合,進入對自己而言是神聖而狂歡的狀態,藉著休閒消費過程中的心流(flow)體驗,暫忘平日生活的壓力或煩惱。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主張,人們在共同交流的過程中,會將其中的共同情感投射到某個一齊認可的對象,這造成圖騰出現,以及將圖騰轉型到其他對象身上的「圖騰標記」出現,這些東西多少都提醒著人們神聖的共同情感在哪,而在當今的臺灣社會,無論是偶像明星、知名品牌或民間信仰神明,我也都察覺到,乘載著粉絲或信徒們共同情感的圖騰,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見到。
也就因為臺灣民眾多少會對不同的偶像明星、知名品牌、民間信仰神明心有崇拜或信仰,進而使得滿足這種信仰或崇拜成了一種文化目標,接下來會發生的情況,就是正如美國社會學者羅伯特·金·莫頓(Robert King Merton)所論述的,當客觀環境中的正式、制度化管道不能滿足這項目標的達成時,非正式、體制外的管道就會油然而生,演唱會或球賽的黃牛票,其社會背景正是如此。
另一方面,也由於臺灣民眾普遍樂意為了自己對某一人事物、某一神明的信仰或崇拜而花大錢、探詢各種可能的管道、媒介、門路、手段、方法、平台等,所以臺灣目前除了有搞宗教事業很好賺的說法外,也出現賣黃牛票很好賺的說法,譬如【太好賺!電腦工程師改當黃牛 售周杰倫演唱會門票遭逮】報導中的電腦工程師,就是因為賣黃牛票好賺而賣。
這也是為什麼無論星巴克、鼎泰豐、鬍鬚張及其他知名品牌相關商品的價格再貴,許多臺灣消費者都還是不手軟、不眨眼地將銀子砸下去,因為這些品牌也都是一些臺灣民眾崇拜的圖騰啊!
而現在販賣財貨或勞務的廠商業者,我想多少也都希望自己的品牌,能成為客戶、消費者或觀眾們,如宗教般信仰或崇拜的圖騰吧!
這也就誠如美國社會學者喬治·卡斯珀·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行為主義交換理論之成功命題、價值命題所言,臺灣社會已有不勝枚舉的「參考團體」告訴你我,說從事宗教、黃牛票買賣很好賺、促成符號消費可賺大錢,可以取得報酬故而相當有價值,於是臺灣搞宗教、賣演唱會或球賽黃牛票、刺激消費者進行符號消費的人也就前仆後繼,有如江水般滔滔不絕、一浪接著一浪。
演藝圈偶像明星演唱會、體育界球星賽事的門票,其購買行為都算是感性的符號消費,跟知名品牌或民間信仰神明相關儀式的消費一樣,是出於信仰或崇拜的消費,需要的人門庭若市,如此便可能造成價格再貴都還是會有人買得下手,或者造成僧多粥少以致於有大排長龍、搶購或搶票等情事,而搶票又會再衍生出黃牛票之情事。
所以我覺得,以臺灣來說,除非某一偶像明星過氣、不再具有市場、不再是多人崇拜或信仰的圖騰,不然其演出活動的黃牛票情事,無論透過任何法律上的手段去處理,也都無法使其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