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09 16:27:05瀏覽399|回應0|推薦0 | |
昨天下午,母親問我:「外公他們晚上要請吃魚,你要不要去啊?」我本來心裡想:「吃魚不是都一樣的嗎?」不過,出於好奇,我還是遵從母親的意思,決定跟她前往桃園一趟。在路上,異常興奮的我,也跟母親聊了不少話題,不多久到了桃園。休息了半個時辰以後,我們一行人、兩部車,便往大溪鎮出發。 剛到那家魚店的門口,我那兩位表妹便說:「這一家賣的魚超好吃的!」當時,母親還半開玩笑地回答:「哇!連妳們都稱讚說好吃,可見是真的好吃喔!」至於我嘛,當然是抱著滿肚子的狐疑進了餐廳。後來,當我們坐定位、點完菜、分配碗盤筷子之後,便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等待。首先,來了一盤炒牛柳,一嚐之下大驚,天啊!好鮮明的味道,比牛排館賣的牛排都還要好吃呢! 之後,當天晚上的主角---烏溜七吃上場了,下箸以後,更是讓我贊不絕口,而且,他們的菜名我早都忘了,不是因為我記性差,而是因為,如糖醋、清蒸、芶芡等,每一道是都可以獨當一面的好菜,更何況,這幾道菜還是一起上桌,擺起來的氣勢,可說是一時無兩。吃著、吃著,不由地,一種感動的聲音,從我的心坎穴傳來:「太感人了,真是極品啊!」這是真的,我吃魚從來不曾如廝快樂過。 這樣看來,我那時遵從母親的意思,或許是個,再明智也不過了的決定。如果,我昨天晚上沒去的話,恐怕就永遠少了,品嚐這種活魚吃法的機會。也就因為,這一次的聚餐,對我而言,在某種意義上,根本就是一次驚奇之旅,或者,甚至是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感動之旅。就從這次開始,我對「吃魚」的印象,就完全改觀了,原來:吃魚不只是晚飯的例行動作,它也可以是種平民化的享受。 不只如此,一般人恐怕很難想像,連吃魚這種事情,都可以跟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沾上邊,於此,我便舉出兩則寓言故事。首先,第一個故事出自於孟子【萬章篇上第二章】,在當時的鄭國,有一位叫子產的人,某一天收到別人贈送的一條活魚,便命管池子的小官吏將魚養在池裡,可是,這位小官吏卻沒遵從子產的指示,心想:「這麼肥的魚,吃掉不是正好嗎?」而私自將魚煮熟吃掉。 後來,過了幾天,子產問說:「魚養得如何?」於是,這名小官吏,很巧妙地編了一個謊,向子產表示,這條魚甫入池子,還不甚能適應,但是過沒多久,就從容地潛入池子的深水中。子產便高興地說:「看來,這魚得了安逸的所在!」據說,這名小官吏曾私下喃喃道:「誰說子產聰明呢?居然無法拆穿我!」看了這則故事,我一直很納悶,曾經「聽哭聲破命案」的子產,為何這次被蒙騙了? 這一則【食魚寓言】是主張,聰明的人,所受到的欺騙,往往都是相當合乎情理的事情,例如魚突然不見,究竟是被吃了?還是游到了深水的地方?在那個沒有潛水裝備的時代裡,這兩個答案幾乎可以是等同的,而且,這條魚也沒有做記號,根本無法辨認出,當初所收到的那條魚,而且,用筷子吃魚,也不會留下任何「暗扛」的證據。也難怪,這位小官吏的謊言,能夠如此天衣無縫了! 不過,我倒是認為,同樣是說謊,這位小官吏就比當今許多公眾人物有智慧多了。現在的公眾人物,一遇到記者問話,便著急、慌張,像籠子裡亂蹦亂跳的小鳥一般,只會說:「不是我!」,或是「我跟那人只是朋友!」這樣子說,不僅欺騙的嘴臉印在臉上,而且一般的市井小民,都能夠去拆穿。但我並不認為,這些公眾人物面對記者時沒理性,因為,記者本來就是會令公眾人物失去理智的。 其次,第二則故事,則是韓非子【外儲說右下篇】,魯國宰相公孫儀的故事。此人有一項最大的嗜好:非常喜歡吃魚。但是,每當有人買魚送他的時候,卻一概不接受。弟弟探問原因,他表示,如果接受了這種投己所好的餽贈,那麼,執法的時候,就難免會徇私枉法,不但會被免職,而且將會無人贈魚,甚至自己買來吃都不行;反之,若拒絕收魚,則可以永保官職,而且可以隨時買魚來吃。 這則故事,韓非子的寓意是:「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其實,這種觀點,我在其他許多篇文章也談過,一個人想要出名,與其靠著炒新聞來增加知名度,還不如增進、提昇自己的本領來得更實際、更長久,若是單靠媒體的宣傳來出名,一但出了事,往往會身敗名裂,到時,想要被拍馬屁也不可得。反之,雖然曝光率會比較低,但是給觀眾的好印象卻能長久。 公孫儀的格局,僅僅從他的「吃魚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也由此可見,現代政治人物、公眾人物的格局,往往還不如活在幾千年以前的古人。以上這些心情感想,及哲學的情境事例,就是我這一次「活魚體驗之旅」所聯想到的東西,這一次的體驗很深刻,不知各位讀者,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 圖片出自:http://www.wretch.cc/album/jkshu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