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龍捲風】與自殺現象之說
2006/12/08 17:47:53瀏覽1682|回應0|推薦1

前言:本篇文章的靈感,最遠可追溯至,倪敏然的那件自殺新聞,不過,由於當時尚未熟讀與自殺有關的社會學理論,因此那時並未發表,後來,上個星期三,三立台灣台的八點檔【台灣龍捲風】進入了大結局,裡面便播出了與自殺有關的情節,也因此,筆者於熟讀自殺的社會學理論之後,決定寫這篇文章。

中國的歷史上,與自殺有關的也很多,有被迫自殺的,也有出於己意而自殺的,不過,無論是被迫還是出於己意,中國歷史上的自殺案例,大多都含有古代封建社會的【殉葬】思想,也就是說,當一個重要的皇宮人員自殺時,他的親人也會一起自殺,是為陪葬,不過,一般而言,歷史個案的引用,即使是在社論當中,如公孫策的文章,最多也只引用兩個例子,有時甚至不引用。

自殺論的說法:自殺相關的社會學理論,一般而言,以法國古典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的著作【自殺論】最具代表性,因為,涂爾幹的這部著作,開啟了社會學對於自殺之研究的先河,那麼,為什麼原本是個人私祕行為的自殺,會變成社會學研究的議題呢?原因主要為:自殺雖是個人的行為,但是,當它的個案累積,而有了資料之後,就變成社會學可以分析的現象。

換言之,就目前的社會科學研究來看,自殺在死因別死亡率當中,也佔有一席之地,並且,還會造成一種現象,形成一種行為的【潮流】,因此,一來自殺是個人的私祕行為,二來自殺又會形成現象,因此,到了這裡,自殺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便可名正言順了!自殺的現象,按照原因與結果來分類,總計有四種,主要為依據社會的【整合】與【規制】程度的強弱,所做的區別。

先從整合來看,按整合程度的強弱,自殺可分為利他型與自利型兩種,這兩種類型不難理解。所謂的整合,其實是【自利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一個團體當中的拉拒,也就是說,集體意識的強弱,即是決定這兩種自殺的其中一種發生的可能性,當一個團體內,集體意識薄弱的時候,便有可能產生出於不滿於現狀而自殺的現象,反之,則會有出於獻身於團體為目的的自殺現象。

再從規制來看,按規制程度的強弱,自殺可分為宿命型與脫序型兩種,但是,涂爾幹對於前者的描述並不多。所謂的規制,即是社會規範、政治制度對個人壓制的強弱,當壓制性強的時候,便有可能產生會引發連鎖效應的【宿命論】式自殺,中世紀的歐洲與古代的中國,便經常發生這種類型的自殺。至於,脫序型的自殺,則大多發生在某個信仰、某個規範體系崩潰的時候,屬於【迷亂】的自殺。

個案1---袁志龍:「若是有來生,我會願意再當你的兄弟!」這是袁志龍在自殺之前,所說的一段話,若單從這段話來看,則他的自殺行為,應該是屬於一種利他的自殺行為,因為,這是他為了救他的兄弟而做的,但是,若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則袁志龍的自殺,會比較接近宿命型的自殺,因為,雖然他後來改邪歸正,但是,社會的規範,已經在他身上加諸了無可避免的宿命。

在歷史上,這樣的自殺個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漢武帝晚年時,宮廷中所發生的【巫蠱之禍】,個案的男主角,是漢武帝與衛子夫所生的劉據,他後來之所以自殺,造成了衛子夫連同一家大小跟著自殺的結果,是因為當時受武帝寵愛的江充,被劉據殺死,後來因為受不了官兵的追緝而自殺,然而,筆者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就是因為,他造成了衛子夫與其他家人一起自殺的結果。

再回頭看袁志龍(江國濱˙飾),事實上,對於他,筆者並不陌生,早在他於【台灣霹靂火】中飾演梁志勇的時候,筆者就已對他留有印象。其實,在這兩部戲中,江國濱的演出風格有些相似,都是演最後改邪歸正的反派角色,但是,隨後都被劇中的首席大反派給弄死,被葉安琪逼得自殺,以及被刑速蘭槍殺,感覺起來,頗有蠻骨那種令觀眾捨不得其身亡的味道,雖是反派,但卻讓觀眾惋惜。

袁志龍的自殺,筆者認為,這種為了情感而犧牲自己的自殺現象,大多都出現在一些愛情文藝片中,只是不同的地方在於,袁志龍是為了兄弟的情感而自殺,而一般的愛情文藝片,自殺的情節幾乎都與為愛犧牲、為愛而死有關,以社會學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自殺,很抱歉,依舊是屬於宿命型的自殺。因為,這是過度的情感規制,所促使的憂鬱潮流,進而導致自殺的行為的出現。

個案2---葉安琪:這個角色的飾演者,或許大家更熟悉,沒錯,就是以【季老師】的形象,使觀眾印象深刻的方岑。筆者以為,葉安琪之所以會讓觀眾罵得如此兇,恐怕她的狠毒,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因為,大多數的觀眾,都看慣了方岑演【我們這一班】的那個溫柔而有智慧的老師,所以,一看到她演這個首席大反派,並且表現得非常毒辣的時候,大多數的觀眾難免會無法承受。

「我是太陽聖殿教的信徒,犯了罪,我會判自己死刑,誰都沒有資格審判我!」這就是葉安琪在自殺前所說的話,從這句話看來,無庸置疑,是一種為了符合與實踐自己的信仰,而做出的自殺行為,是為利他式的自殺。換言之,這種出於信仰目的的自殺行為,主要是因為,信仰者為了實踐所信仰的教條、教義,而做出的【以死明志】之舉動,為的就是要告訴神明,是為了祂而犧牲的。

這一類的自殺,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促使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珍珠港事變】,當時,屬於軸心國的日本,為了執行某項軍事行動,而組成了神風特攻隊,駕著裝滿炸彈的飛機,去衝撞美國在夏威夷的港區,而且據說,日本的部分軍人,在進行這個任務之前,已經先準備好了自己的衣冠塚,表示隨時會為了國家的信仰而犧牲性命,而且這樣的信仰,至今仍舊存在於一些日本偏遠的山區。

回頭看葉安琪,雖然在大多數的網友眼中,她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筆者卻認為,她也是個可以研究的人,她最後的自殺行為,以及她自殺前所說的那句話,是促使筆者寫這篇文章的重要關鍵,本來筆者以為,編劇是安排她被男主角殺死,因此也就沒去特別注意,但是,真正的結局,卻是安排她進行一場為宗教而犧牲的自殺情節,出乎筆者的意料之外,文章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

結語:關於自殺,媒體的報導也時有所聞,但是,記者對這些自殺案件的評論,筆者認為,還是膚淺了些,因為記者所講的,只侷限在自殺的行為人本身與事件的表面,或者為了吸引觀眾,而對自殺的事件做不實的渲染。如果,這樣就認為是自殺的全部,那就是件令人遺憾的事!事實上,對於自殺,除了社會學之外,人口學也把它列為研究的對象,而且重要性更高過自殺在社會學中的地位。

最後,在【犬夜叉】的情節當中,也有這麼一段為了救兄弟而自殺的情節。也就是【鋼牙Vs.銀骨&煉骨】的那段故事,銀骨說:「我絕不會讓你殺了煉骨!」語畢,就將口中的四魂之玉碎片射出,將鋼牙炸成重傷,救了煉骨,但自己卻因而喪命。與袁志龍的個案一樣,這也是一個,宿命型自殺的例子!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58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