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答[小三子]之問與創作後序
2006/12/04 15:31:11瀏覽379|回應0|推薦0

我的靈感,其實就藏在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教授上課時說的話,或是與朋友閒談的內容,或是我在校園裡面閒晃,或是我在家附近的小巷子徘徊,甚至只是坐在家中的書桌前,說也奇怪,靈感似乎隨時來找我,隨時出現在我身旁。

跟一個朋友聊天,當我問他:「老弟啊!最近怎麼不見你寫詩呢?」他說:「唉!實在是寫不出來,沒有靈感啊!」我就跟他說:「不!日常生活當中,處處有靈感!」這位老弟便說:「我對生活的感知與領悟力不足啊!」聽了這番話,我深思了許久。可不是嗎!很多人對於生活中一切的事物,乃至於整個世界,或許是太過忙碌,或許是太過壓抑而放不開,或許是缺乏那種對生活產生情感的誘因,我們往往都只透過肉眼來看這整個世界,而沒辦法透過心靈來看這個世界,想起周星馳在〈齊天大聖西遊記〉將要成仙的那段台詞,不也是如此嗎?

或許是學校的風景比較優美吧!我在校園裡面閒逛時,往往就會找到許多,我枯坐多時也想不到的靈感,像是站在傅鐘面前時,我能想到那開拓的歷史,是多麼地深遠!我能想到,那披荊斬棘的先人,是何等地偉大!當我走在椰林大道上,望著眼前那座,如同中世紀歐洲古堡的圖書館時,我便會想起,那些中古歐洲的文人,是如何因為一片美景,如何因為一幢雄偉的建築,而興起詩詞創作的念頭。

台大的後門,是一片充滿社會學術思想的夢境,當我在社會系門前的那條大馬路上散步時,我就會聯想到,霧與花的夢幻之都---巴黎的香榭大道,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漫步台大辛亥路側門這一帶,真的!這是真的!特別是到了冬天,當天氣陰陰冷冷的時候,更有那種「身在實境,彷如幻境」的感覺。我許多比較有感情的詩文,都是在這片迷濛的夢中世界的思想結晶。

想起我乾爹常說的一句話:「山不轉,路轉!」這句聽似粗獷,卻又頗具哲理的話,就如同韓娥的歌聲一般,繞樑三日,餘音不絕!可不是嗎,雖然靈感往往不來找我,但是,我可以去找它啊!在我生活的週遭,每一個地方,每一處風景,每一個事件,到了我的腦海裡,都成了一張張用以思考的圖像,我的靈感,也就從這些圖像的閱讀當中,不期然地,慢慢地產生出來!

盛唐時期,被譽為詩中之鬼的李賀,也是經常外出尋找靈感,並記在小紙條上,而後放入錦囊,並於夜深人靜時將這些詩句整理成篇;或者是為了較勁,當詩仙李白讀到崔顥的〈黃鶴樓〉時,大為讚嘆,過了不久,也用了崔顥的韻腳,寫了一篇〈登金陵鳳凰臺〉,其中又以尾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最為著名,與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有著類似的感觸;或許可以這麼說,李白是因為讀了崔顥這首旅途感懷的詩,而又從中得到了一個作詩的靈感。

前幾天,跟一位具有歐洲文學背景的人交談,感觸頗多,於是決定寫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算是我的序言吧!歐洲這個地方,特別是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這幾個歐陸國家,無論是音樂、藝術、文學都非常有成就,之前也常聽我的教授說,法文與義大利文的語調特別好聽,我想是吧!相對而言,德文則較具有濃厚的學術氣息,不少學術的原著經典,都是用德文寫的。

義大利的利雅德橋,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建築傑作,因為它一端是教堂,而另一端則是市集,正好象徵了人性聖潔與世俗的兩面,昨晚聽了這位小姐對於世界災難的感傷話語之後,我就在想,或許此時的她,是站在這座橋樑當中,位於教堂的那一端吧!僅以此文獻給這位深具普世關懷的新聞人……。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57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