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8 15:36:31瀏覽2242|回應4|推薦27 | |
《艋舺》這部片子的情節,媒體這陣子大概圍繞著兩個主題,一個是鈕承澤「灰狼」一角演得爛,另一個是許多家長、中小學教職人員擔心這部片子教壞小孩,不過,當中也有人表示說,可以藉此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機會教育。 這讓我想起之前寫這部片子跟《投名狀》之比較的文章後,有個朋友問我:「那這部片子能教導我們什麼?」說真的,《艋舺》本質上只是一部娛樂性電影,要說教導那有些嚴肅,不過它畢竟仍是文化產品,且相關話題不斷在大眾媒體出現,還是有一些「社會化」的效果,因此,我還是就這個問題講點看法吧。 《艋舺》對黑道成員活動的鋪陳,固然有影響一些青少年行為態度的可能性,劇中角色也可能對青少年有「參考團體」的效果,不過我就這件事去問我媽和她一位年長的男性友人,他們是都覺得還好,並表示萬華早期的在地生活就包含電影所描述的內容,也覺得不一定會有之前那位文史工作者所擔憂的負面影響。 這些擔憂《艋舺》教壞小孩的中小學教職人員、家長,我不確定是否都看過《艋舺》,不過我覺得他們應該要對這部片子接近尾聲的劇情多注意、多咀嚼,也就是「太子幫」中最聰明的「和尚」,最後為了利益把兩個老大幹掉,以及他跟「蚊子」起衝突的時候,「蚊子」所說的那段,我覺得也一樣經典的對白。 這句對白就是:「如果這就是黑道,那麼我混的不是黑道,而是友情、是義氣。」這段對白其實就已經暗示,黑道其實還是講求利益的,小弟甚至可以為了利益而殺死大哥,也當然可能兄弟互相殘殺,這個其實接近包曼在《社會學動動腦》中指出的,人際關係少有只以感情為基礎的,多少都仍包含著一些交換。 因此,如果真要說教導的效果,那麼第一個重點就是:黑道幫派不是如你我想像中的那樣,完全只講求義氣,甚至當跟利益衝突的時候,義氣就有可能被犧牲掉。因此,中小學的教職人員倒是可以藉著《艋舺》這部片子的劇情來告誡青少年,別對黑道幫派存有過於夢幻、天真的想像,利益比起義氣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二個重點,就是藉著「和尚」最後被「蚊子」攻擊,並被「志龍」殺死的結局來告誡青少年,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拋棄原先對他人的承諾者,最後是會有報應的,國民黨這兩次立委補選失利,我覺得跟這個道理也有關聯,吳志揚、黃建庭、邱鏡淳立委當沒多久跑去選縣長,結果所屬的政黨在這三個地方都遭報應。 最後,還是建議中小學教師和校長,以及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別光只是憂心《艋舺》教壞你們的學生、你們的子女,而要留意整部電影的劇情發展,另一方面,也建議媒體別老是渲染《艋舺》當中,「意義是三小」這句對白。 我的噗浪帳號:「天蠍浪子的咖啡杯-噗浪分站」,按此加入我吧! 【趙怡雯的藝享世界】http://blog.udn.com/yiwen1217 《圖解民法》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9680 《庶民經濟學》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58873 《學會貧窮》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3835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