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21 18:03:51瀏覽2122|回應12|推薦62 | |
怡克納米斯:「上大學要做什麼?」 某大學女生:「賺錢!」 怡克納米斯:「不要那麼市儈嘛!當然是談戀愛啊!」 看怡克納米斯(鍾文榮)這天發起大學生戀愛相關話題的徵文活動,筆者忍不住想起上面這段城邦黨情人節聚會的談話內容。然而,筆者也發現,大學生之間相對夯的話題,並不是課業(哪個教授的課比較涼除外),而是所有關於休閒或生活體驗的話題,例如聯誼、玩社團、翹課,以及更熱門的話題:談戀愛。 雖說,高中生,甚至國中生也有疑似談戀愛的行為出現,不過,對多數父母、師長乃至台灣當下的社會規範而言,中學生談戀愛較不符合社會規範對他們的角色期待,在這個階段,談戀愛有時甚至被定義成越軌行為,而這方面的新聞案例也不在少數。於是乎,到了大學之後會有談戀愛的高度期望或傾向,也是可預期的。 大概正是因為,多數打扮、休閒、戀愛的行為,在中學六年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到了大學之後,這些行為的從事,就成了大學生之間社會互動的重要話題,且進一步成為,構築大學生社會關係網絡的重要材料,筆者不知道,怡客納米斯(鍾文榮)有否留意相關的娛樂節目,但現在有一個頗流行的,談論大學生非課業話題的節目:【大學生了沒】。 筆者認為,可能由於大學生之間最流行的話題,特別是談戀愛、打扮、聯誼、玩社團,與大眾傳播媒體收視率追求的偏好接近,且大學生在台灣的人口規模逐年增加,成為一個重要且具主流性的社會群體,所以,也才促使【大學生了沒】這個節目流行起來的原因,只是,筆者不知道該節目有沒有談過戀愛的話題。 那麼,大學生談戀愛與社會學何干呢? 筆者認為,就談戀愛的男女雙方而言,他們從小經過社會化運作形成的愛情觀,以及對大學生這個社會角色的認知,可能會是決定他們戀愛傾向或戀愛模式的重要因素,從而進一步影響戀愛雙方情境規範的建立,當然啦,科系也可能對大學生談戀愛的行為造成影響,「理組Vs.文組」的經典笑話,多少突顯了這點。 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談戀愛很少只會以當事者雙方為參與者,絕大部分都是和雙方具有親屬、朋友、同學、師生關係的人,也會隨之參與這場戀愛的情境。於是乎,大學生談戀愛的社會關係網絡,其「結點」可能會是男女雙方及男女雙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老師。 比較傷腦筋的狀況是,在同學和朋友(甚至老師)之中,也會有「愛慕男主角的女生」或「愛慕女主角的男生」,或者更「危險」的:與男女其中一人(甚或兩人)藕斷絲連的舊情人。雖然,社會學只把這些人物,視為戀愛社會關係網絡的成員,或者發出情感流、符號流的結點,但在小說或連續劇裡,這些人物常是衝突性文本的題材。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大學生談戀愛所建立的社會關係,學業、生活、玩樂情報,甚或社會經濟資源、物質報酬、性愛等籌碼的交換模式為主?還是少女漫畫般的愛情模式為主?雖然,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大學生談戀愛的模式,可能兼具兩者的關係性質,但或許,兩者在這戀愛關係當中的佔有比例會不一樣。 筆者不知道,經濟學是否真能證明大學可以談戀愛,但筆者可以確定,社會學無法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社會學只能讓你知道,你跟她談戀愛的時候,可能會建立什麼樣子的「關係」。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