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6 19:10:25瀏覽1806|回應3|推薦51 | |
參考新聞:聯合新聞網「愛情故事》姻緣錯失 該怨誰?」報導 從社會學的眼光看,即便是愛情關係也包含些許的「交換關係」,這交換不一定是金錢、禮物或者其他資源的報酬,而有可能是情感的、言語動作的表達,就此,莫說雙方,只要其中一方認為,對方言語動作的表達不符合自己的情感預期,就可能會發生矛盾、衝突,甚至關係解組、斷裂的情況,恰巧,這篇報導有這樣的原理。 然而初步展讀,筆者倒看出以下三個社會學意義:其一,醫生的職業聲望促使旁人假定有很高的婚姻市場行情;其二,父母親以家庭親子關係的情境規範,如倫理,賦予對「準媳婦」的角色期待;其三,這位年輕的女生對男主角父母存有情感公平交換的期待。從網路讀者的反應可知,其中的第二個意義和第三個意義之間,是可能會有衝突的。 第一個社會學意義主要產生自作者聽到朋友表示「該名醫生未婚」之後的驚訝反應。在一般的情況下,通常我們談論到「醫生」這個職業時,往往會投以崇敬或讚許的眼光,這便是因為,醫生的薪資收入、社會地位和權力的分數加總,在國內職業聲望量表上的分數偏高所致,然而,考量女性選擇婚假對象是以對方未來展望為依據的傾向,財富、社會地位分數均極高的醫生,自然就被社會大眾假定是對女性很有魅力的。 只不過,該名醫生卻因為第二、三個社會因素的作用,而未婚並且「畏婚」。就此,筆者以為該名醫生錯過姻緣,其實並不是父母或者女友的過錯,也沒有必要追求哪一方的責任,主因仍是父母和醫生女友社會關係建構與社會互動的問題,不過作者並未詳細描述醫生女友論及婚嫁之前,與醫生父母的關係與互動情況,只說醫生女友出入醫生家庭多次,且未曾與醫生父母打招呼。 從故事的描述可知,醫生女友和醫生父母平常情感交流的密度就微乎其微,加上醫生本人又可能過度地唯父母命是從,故而欠缺與他人社會互動自主性,處理父母對女友之社會規範的期待,與女友情感交換公平預期之落差的社會關係衝突問題時,也就缺乏技巧性,終致使其越演越烈,最後發生關係斷裂的後果,並使其形成對愛情交往明顯偏於負面、消極的認知與態度。 雖說,(準)公婆與(準)媳婦之間關係的變化,取決於兒子的智慧,早就已經是眾所皆知的常識,不過真的實踐起來,卻似乎有一些難度存在,畢竟,這牽涉到雙方對家庭親子關係的情感遇期及情境規範,以及長幼尊卑之倫理觀念的認知與態度,從故事的描述可知,醫生父母與醫生女友在這兩方面的差距可能都是顯著的,而醫生唯父母命是從的行為,則可能將這種差距進一步地激化、具體化。 所以,如果硬要說的話,筆者以為這場姻緣的錯失,該名醫生自己不明智的處理方式仍是問題的根本,不過,這主要是該名醫生的社會化過程裡,缺乏父母親之外社會關係與互動之觀念的內化所造成的,而大學早已不屬於社會規範、互動與關係之觀念容易學習的階段,故而談起戀愛來,恐怕也比較沒有社會關係維持的智慧。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