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31 23:28:33瀏覽3334|回應7|推薦46 | |
參考資料:聯合報「大人不准…愛與性,只能錯中學?」報導 這回在報紙上看到心理、社工、兩性作家、精神科醫師談論中小學生談戀愛的話題,認為談戀愛也需要學習,也需要有人從旁教導、經驗分享,關於這點,雖然筆者由於「保守」而一直沒談過戀愛,但筆者也同意父母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學習愛情,其實就是個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從家庭、學校、傳播媒體等機制,去學習一些戀愛、愛情的態度,也就是把這些社會化施教者的戀愛陳述,內化成為自己愛情價值觀的一部分,同時,也藉由跟異性的實際相處來累積經驗,只不過,也會有形成刻板印象或偏見的可能。 就台灣社會目前的狀況來看,愛情社會化的施教者只有新聞媒體和學校的同齡群體,父母 但台灣的新聞媒體一直以來都以衝收視率為目標,難免會陳述一些誤導社會大眾的內容,也包括戀愛觀在內,而父母親、學校師長除了不在小朋友的愛情社會化當中扮演「施教者」的角色外,也對小朋友們的異性交往抱持負面態度,到了國高中對戀愛最好奇的青少年階段,更是不允許甚至加以禁止。 結果,少了「愛情社會化」完整過程的小朋友和青少年,除了在越軌的情境中談戀愛之外,甚至感情有了糾紛或「弄出人命」之後,自己又以違反道德或法律的方式私下解決,再不然,就是因為沒有兩性相處的正確觀念和經驗,以致有了一些對異性不尊重的行為,或者更嚴重的,是娶錯妻、嫁錯郎,付出了無限的成本。 千萬別以為,愛情不需要學習,筆者早已講過,除了生物本能的行為反應之外,其他只要是屬於人類社會的東西,都是需要學習的,包括愛情在內,何況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愛情也是社會關係的一種,也牽涉到許多的社會互動,只是它往往感性的成分多於理性罷了。 因此,談戀愛其實跟朋友、親子、師生之間一樣,都可以學習如何去建立、去維持、去構築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既然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活,那父母和師長,何不鼓勵小朋友們去談場戀愛或結交異性朋友,並適時給予一些兩性相處正確觀念的引導,進而讓他們形成比較健康的愛情態度和價值觀呢? Long Stay原先的意涵與馬英九或其他政治人物下鄉深耕的意義大不相同,還請參考台灣長宿休閒發展協會(Taiwan Long Sta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相關介紹與訊息,以釐清這個重要概念。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