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8 19:39:25瀏覽2496|回應4|推薦20 | |
拜讀好友怡克納米斯〈不景氣,麵包比愛情重要〉一文,我聯想到了另外一個面向的問題,也就是麵包與愛情之間是否存有關聯性。雖然,愛情行為與休閒行為,其性質有蠻大的差異,但看了幾個網友的回應以及作者的回覆,卻又覺得,似乎可以用休閒障礙的理論來評析,何況愛情行為裡,也有不少「兩人休閒」的從事。 就此,我認為若「麵包」真的會成為影響人們愛情認知、主觀評價與行為傾向的負面因素,也大概是它使得個人產生「我覺得談戀愛會讓我荷包大失血」、「如果身上沒錢,我跟情人約會會沒面子」或「我不願意為談戀愛而花錢」等,之類的「個人心理阻礙」負面感受,而且這可能比需求層次理論所講的更加直接,恰好,有個回應者就點出了這個阻礙因素的影響力量。 再者,從人際關係的層面來看,若說「麵包」會對人們看待、選擇愛情的態度產生負面影響,那也有可能是因為,它讓個人形成「對方家長可能不喜歡其子女跟沒錢的人談戀愛」、「週遭的親友一再告訴我,沒錢最好別談戀愛」或「跟情人約會時,對方總會要求我花錢買這買那」之類的負面感受,這方面的障礙因素,主要是來自於,和你有關係的他人,本身對「麵包-愛情」的態度。 最後,就結構層面來看,如果「麵包」會讓人產生負面、消極的愛情態度,那麼大概就是個人覺得「我比較想把時間花在拼經濟,而非談戀愛」、「約會的場所對我而言都太過高檔」或「愛情的相關書籍、電視節目都告訴我,談戀愛一定要花很多錢」,這方面的障礙因素,倒跟該文的主要內容有點兒相近,都是著重大環境之客觀條件,對愛情認知、主觀意識與行為傾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我認為如果麵包會成為愛情的障礙,首先便是它的不利狀況,影響了個人內心的一些感受,讓人們打從心底認為,阮囊羞澀的自己不適合談戀愛,接著是它跟一些男女約會之範疇中的消費觀念結合,如「男生往往被戀愛情境規範,期待在血拼過後幫女友付賬」之類的,這種觀念可能會透過親友的話語來影響個人,最後才是大環境的客觀條件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只是,實際上的情況會怎麼樣,可能就要透過調查與研究的進行了,像怡克納米斯那樣的問法,比較接近小樣本(有效樣本不到30人)的個案調查,換作是我,大概就會隨便挑一所大學,按照大一、大二、大三與大四學生的人數比例,進行分層抽樣之後,再於課堂現場發放量表和問卷進行調查吧。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