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16 14:42:33瀏覽7985|回應6|推薦34 | |
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愛上醫生陷單戀 服毒獲救」報導 報導指出,彰化縣有一名女子在看病期間的醫病(患)互動當中,迷戀上了看診的醫師,而有對醫師高頻率聯繫、約見,以及服藥自殺的行為出現,令該醫師內心覺得困擾,而有位精神科醫師建議,應該搭配女性心理治療師協同對女病患輔導。 想起之前才提過,社會關係網絡當中,結點與結點之間符號、訊息或情感流動的頻率及密度,並不一定跟「品質」成正比,想不到,這回就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例子,亦即,以這起發生在彰化縣的事件為例,女病患與男醫師社會互動的頻次越多,可能越不是一種好現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這個案例可能只是「醫師」與「病人」建立的社會關係(網絡)當中,扮演其中一個醫療社會角色的人,試圖超越這當中的角色規範與分際的現象,不過,從新聞媒體的報導看來,台灣似乎是女性病患迷戀男性醫師的案例比較多,男性病患迷戀女性醫師的例子就比較少。 那麼,女病患為何會迷戀男醫師呢?社會學可能的解釋如下。 第一,受到社會規範之性別角色觀念內化的影響,女性多半扮演「情感性角色」,也可能比男性有更多的情感需求,與異性之間倘若有著高頻率(密度)的情感、訊息與符號溝通,迷戀上對方是可能的。 第二,假設以上條件成立,倘若又有健康狀況不佳、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缺乏(親朋好友的情感支持、社福機構的資源支持)等因素的作用,那麼,忽略、忘卻、踰越「醫師」與「病患」之角色的社會規範界定,而意圖轉變成戀人的角色關係,其可能性會更大。 從新聞媒體論述的取向來看,病患愛上醫師,可能就如同學生愛上老師一樣,社會規範的容忍度都是不高的,雖然這些社會角色關係的轉變都不違反法律,但至今似乎仍不為相對保守的道德、習俗或宗教信念所允許。 因此,儘管女病患愛上男醫師,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無非是性別角色內化之後的性別特質展現,以及社會支持、健康狀況、疾病不確定感等因素作用之下產生的「患病行為」,但它卻可能被吾人的社會規範,界定成越軌行為。 Long Stay原先的意涵與馬英九或其他政治人物下鄉深耕的意義大不相同,還請參考台灣長宿休閒發展協會(Taiwan Long Sta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相關介紹與訊息,以釐清這個重要概念。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