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9 20:59:47瀏覽1494|回應4|推薦46 | |
引用文章為何愛上你? 上回,以文章的形式和文榮兄做了一場愛情範疇的科際對話,後來,文榮兄在文章回應區出了個題目給我:社會較底層的人在台灣婚姻市場無法生存,轉而透過婚姻仲介者尋找外籍新娘。我本來想,若以社會關係建立的性質來看,透過婚姻仲介建立的婚姻關係,幾乎都是「交換」的成分,故不把它算在愛情社會學的範疇。 首先,我要提出一個糾正:「社會學多半不用外籍新娘這個詞彙喲!」雖然說,我已經在之前評論馬英九的婦女政見之時,討論過「外籍配偶」這個議題,不過,那時只是稍微提一下,有關外籍配偶的文化差異和社會排斥的問題。這回,文榮兄出的這個題目,從社會學看,應該是偏重社會結構因素對「與本地女性結婚」和「與外籍女性結婚」之傾向的影響,就此而言,文榮兄提的「階層」即是一例。 不過,我個人還是偏好以「社會階級」來討論這「娶本地女性」或「娶外籍女性」的傾向議題。就這方面而言,受日常生活秩序影響的我們,可能也會對外籍配偶的選擇傾向有以下兩種認定:第一,社會底層的男性較可能透過婚姻仲介尋找外籍配偶;第二,鄉村地區的男性較都市地區的男性,存有透過婚姻仲介尋找外籍配偶的傾向。其中,社會學領域的實證研究,其結果往往推翻後面第二種常識認定。 基此,若以「娶本地女性」和「娶外籍女性」之行為面的傾向為依變項,那麼,可能的自變項有收入、教育程度(學歷或知識水平)、職業(行業)、財富累積程度、權力、社會地位、居住地區、文化價值觀......等等,不一而足。有意思的是,這些因素多少都會影響社會階級的形成,不過,國內新聞報導比較可以明顯看出來的因素,仍是收入、財富累積程度、職業(行業),這些跟金錢比較有關的因素。 儘管從社會學看,影響台灣男性娶本地或外籍女性之傾向的因素,不只是經濟因素,不過,日常生活場域中的常識、新聞報導場域中的論述,都傾向認為,台灣男性娶外籍新娘是因為經濟因素。就此,位於底層甚或中下層階級的男性,之所以可能對娶外籍女性(東南亞、南洋一帶的國家)有較高的傾向,可能是因為,這些外籍女性具有比這些男性更低的經濟獨立性,甚至,可能同樣有偏低的教育程度。 然而,若考量社會階級當中,和生活模式或文化有關的因素,以及外籍配偶普遍的婚姻關係之構成背景,那麼我想,對於婚姻愛情、性別角色、性別分工、兩性互動之訊息接受的相對貧乏,可能也是底層階級或中下階級之男性對「娶外籍配偶」的傾向較高的原因,亦即,我認為不同社會階級之「愛情、婚姻、性別訊息接受頻次」,是除了經濟因素之外,同樣可能影響娶本地或外籍女性之傾向的因素。 基此,「窮人較可能娶外籍新娘」的論述,乍看沒錯,然而,從社會學看,這恐怕有過度化約之虞,這種謬誤,媒體在報導外籍新娘的新聞時,特別容易犯。除了這個以外,國內媒體也常把外籍配偶的相關現象,當作社會問題在處理,要麼是婆媳衝突、要麼是夫妻衝突,要麼就是外籍配偶殺丈夫或婆婆。從社會學看,媒體常報導的案例,皆為外籍配偶之姻親關係範疇的社會衝突,其因素我之前也討論過。 至於「鄉村男性較都市男性有娶外籍女性之傾向」這項常識認知,其實,已經有社會學範疇之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都市男性娶外籍女性的傾向程度,比起鄉村男性而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對此,我不知道經濟學者如何看待男性娶外籍女性之傾向程度的城鄉差異,不過,社會學者的一些研究,倒是顛覆了多數人對於居住在鄉村地區的男性,比居住在都市地區的男性,較可能娶外籍女性的常識認知。 想到一個十幾年前的新聞案例:暴發戶的心態,外籍新娘就好欺負?從社會學看,這「暴發戶」迎娶外籍配偶的傾向,也有重新討論的空間。況且,我並不認為,會選擇娶外籍配偶的行為者,都是所謂的暴發戶,很有可能是真的無法在本地的婚姻市場當中生存,而且恐怕,都市的底層階級會比鄉村的底層階級要來得明顯。 註:先前之所以不把外籍配偶的議題納入,是因為它主要並不是愛情社會學範疇的議題,通常,它都出現在都市社會學、鄉村社會學或家庭社會學等社會學分支領域的論著當中。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