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16 18:11:00瀏覽7751|回應2|推薦44 | |
前幾天,我獲得怡雯姊12月底之前將參與多場演出,其中包含「當代傳奇劇場」的最新力作【夢蝶】的訊息。當下聽到這個詞語時,我直覺想到的是「莊周夢蝶」及其包含的邏輯:某個人可以是某個角色,而某個角色也可以是某個人。不過看了該劇的介紹後,我卻十分吃驚,因為該則故事,是我涉獵莊子時從未接觸過的。 原來,「當代傳奇劇場」的這部新劇,係取材自「莊子試妻」的故事,然而說到莊子與他妻子的關係,我想到的則是莊子敲瓦盆唱歌,而與其「對手」惠施展開的一場生死觀的論辯;然而,被後人改編成小說、折子戲(說親回話、蝴蝶夢)、京戲(大劈棺)和梆子戲(田氏與莊周)的「莊子試妻」,卻是敘述莊子詐死化身成相貌英俊、社會經濟地位高的「王孫」,來試驗妻子「田氏」對丈夫的忠貞程度的經過。 就京戲【大劈棺】的詮釋來看,莊子試妻的行為動機,也就是看到另外一位婦人「煽墳土」的動作以及得知其用意之後,便也想要照類似的方法來試驗自己的妻子。以此,姑且不論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單就莊子的行為動機與過程來看,很明顯,他也受到中國傳統社會規範當中,婚姻關係之性別角色認知的影響:一女不事二夫。也就是說,丈夫過世之後,妻子若再愛上別的男人,會被認為不道德。 對現代人而言,這種觀念可能會認為是「大男人沙文主義」,不過,若比較戰國時代的中國社會與現在廣義的華人社會(兩岸三地、新加坡、北美西岸等地區),無庸置疑,社會情境與生活模式是有差距的,因此,當時被用以維持社會秩序、防止社會解組的一些觀念,拿到現代的華人社會可能就有些不恰當,包含對女性貞潔、忠誠的規範要求,而且,不同地區的華人社會,對此觀念的認知可能亦有差別。 因此,莊子試妻的行為及結果,之所以引起「大男人主義」或「妻子越軌」的兩極評價,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就是因為作為「觀看者」的後人,對女性貞節觀的不同認知所致;不過,倘若就「試妻」這件事本身來看,我在想,如果田氏事先知道,眼前的這個王孫是莊子化身來試驗她的,那麼,她會不會如同資料蒐集法當中,「實驗法」在研究對象身上產生的霍桑效應一般,表現出貞潔烈女的行徑? 我不知道莊子與田氏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互動狀況,不過從這則故事的劇情發展來看,很顯然地,田氏根本完全不知道,莊子想要試驗她對丈夫的忠誠度,我在想,田氏最後之所以會自殺,也可能跟「被當成試驗品」的尊嚴剝奪感有關,從這個角度來批判可能又不近人情,因為被當成試驗對象的尊嚴剝奪感,也要看這個試驗所設計的是什麼樣的情境,包含對話、互動、肢體動作,以及試驗結果的觀感。 對於這個故事,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在「節目介紹」當中,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情愛義理都是虛幻,愛情如何超脫?男女可以對話嗎?孔子的儒學和莊子的玄學,哪一個更符合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思維?在我看來,這三個問題均屬範圍廣大,難以從特定學門之理論觀點來探討的「大哉問」,就我初步閱讀,這三個問題大概涉及兩性關係、漢學古今探討,不過,我還是嘗試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發表個人見解。 問題一:情愛義理都是虛幻,愛情如何超脫? 「情愛意理」之所以能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互動當中存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本來就是人類為了方便行事、溝通、互動與協調,而發展出來的一些規範準則或俗成慣例,個人被期待去遵循;不過,按照包曼(Zygmunt Bauman)對人際關係的定義,其實大多數抽象的、虛擬的「情愛意理」,多少都包含一些具體的、實際的「交換對價」,嚴格說來,在人類的社會中,完全虛幻的「情愛意理」是幾乎不存在的。 以此,關於愛情的超脫問題,我認為可從愛情的社會因素來探討。基此,僅就「莊子試妻」的情節本身而言,愛情的社會因素可能包含婚姻狀態(喪偶與否)、性別角色認知,以及社會規範對妻子或丈夫守喪、改嫁或再娶的要求;若就一般現象來看,愛情的社會因素可能有年齡、種族、族群、居住地區、教育程度、職業、行業、收入等普通因素,以及男女雙方原生家庭狀況、愛情認知等特殊因素。 基此,愛情超脫的社會學意義,其實也就是在毫不考慮上述各種社會因素之影響,以及完全不受人際關係行為準則支配的狀況下,談一場純以情感為基礎的戀愛,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突破傳統的禮教」。 問題二:男女可以對話嗎?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男女之間的對話,並沒有可以或不可以的問題,只有以不同意圖、動機、目的、需求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差別問題。然而,就「莊子試妻」這則故事的內容來看,倘若兩性互動是以「忠誠度考驗」為主軸,那麼,這互動情境當中的表達空間,相對於其他主軸的互動情境而言,是會小很多的。基此,兩性互動「空間」的大小甚至有無,或許,還是要看雙方的「行為動機」如何吧。 問題三:孔子的儒學和莊子的玄學,哪一個更符合二十一世紀人類的思維? 首先,必須做一糾正:「玄學」是魏晉南北朝「清談」的產物,而非莊子本人開創。另外,我個人偏好使用「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 其次,與問題二類似,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同樣都是一個國家地區、一個時代底下的社會運作產物,且都可能與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社會情境,例如華人的社會情境,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問法比問題二恰當許多。在我看來,若以社會學理論的歷史演變來看,儒家思想比較具有「現代」強調大敘述、一元論的特質,而道家思想比較具有「後現代」多元敘述的特質。 再者,就其相關領域而言,儒家思想與政治、社會、教育、經濟、環保(孟子有涉及這方面)等領域的「制度」、「規範」或「準則」密不可分,道家思想則與人性、生活、生命等領域的「反思」、「剖析」有關,另外,它也是休閒學領域的重要思想基礎,特別是莊子【逍遙遊】當中的哲學思想(葉智魁,2006:47~65)。至於跟「莊子試妻」相關的「莊子鼓盆」,主要則涉及生死學的領域。 基此,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認為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而言,儒家思想比較符合統治管理階層的駕馭思維,或者,社會規範、社會制度的維繫想法,道家思想則比較符合日常生活情境當中,跳脫社會規範框架與支配的想法,因此,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各有其「相對符合」的地方,但我並不贊成對它們做比較。 總此,「莊子試妻」故事情節本身及其相關問題,牽涉到以下幾個社會學議題:(1)社會規範的今昔對照;(2)愛情與社會情境的揉合;(3)男女互動的行為背景;(4)諸子百家思想與當下社會普遍意識的關連。最後,若要說我個人的喜好,我想,還是道家思想比較能跟我親近吧!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