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15 22:03:53瀏覽1872|回應3|推薦41 | |
當代傳奇劇場的【夢蝶】,除了道家哲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意義外,也有一些兩性互動的討論空間,我想,我的朋友說得沒錯,兩性議題確實比其他社會互動的範疇,都要來得接近人類的天性,而且事實上,兩廳院的網站、售票系統、電子報、周邊看板,以及現場發放的節目單,對【夢蝶】「賣點」的介紹,也都是兩性議題。 若是如此,那麼實際上,【夢蝶】的第二場「搧墳」、第三場「毀扇」、第四場「守靈」、第五場「試妻」、第六場「劈棺」,其實都是以兩性互動為主軸,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有辦法看出這場戲的社會學意義。就這方面而言,我覺得這場戲從第二場到第六場,都可以和之前討論過的「十三項錯誤的結婚理由」做對照,不過,劇情並未交代搧墳女、莊周與田氏的結婚理由,故這部份只能做些猜測。 申言之,【夢蝶】在兩性範疇上的意義如下:(1)就第二場來說,對妻子或一般女性而言,丈夫或男友在某種程度上,都可能會有些拘束;(2)就第三場來說,對妻子或一般女性而言,感情的忠誠或投入程度,是不堪被詢問的,另外,男方對女方情感表達的回應若太過木頭,女方也可能不悅;(3)就第四場和第五場來說,丈夫去世之後,妻子可能先是堅持情感,漸漸卻可能因為寂寞而尋找另一位異性伴侶。 其中,搧墳女的結婚理由並不能從劇情當中看出來,不過從她搧墳的過程當中對莊周說的話,以及莊周幫她把墳迅速弄乾之後的反應看來,她當初頗有可能是被父母安排而結婚,或者是奉子女之命而結婚,或者是受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而結婚,畢竟,古時候的中國社會,社會規範往往是會介入兩性之間的互動和交往的,雖然現在也是,不過可能比起那時候的狀況來講,現在相對地開放一些。 至於田氏和莊周結婚的理由,很可惜,莊周從和田氏交往、結婚到離家雲遊之前的互動狀況都無從稽考,不過從錢熠在第三場開頭當中的詮釋來看,莊周和田氏結婚的理由,除了有傳統社會規範之代言者安排的成分外,也可能是因戀愛而結婚,不過婚後才談戀愛的例子也屢見不鮮,所以這也以猜測的成分居多;最後,田氏和王孫公子意欲結婚的理由就明顯多了:因為寂寞、為了安全感、戀愛的決定。 如果不考量後續劇情的發展,即第五場第七夕、第六場,那麼,田氏和王孫公子決定結婚的理由,並沒有對或錯、恰當或不恰當的問題;不過,若考量第五場第七夕、第六場的劇情發展,那麼恐怕就呈現了,當初某人傳給怡雯姊的「十三項錯誤的結婚理由」當中的這三項:因為我寂寞、尋求安全感、戀愛必須結婚,不過就錢熠所唱的對白看來,似乎應當再加進這兩項:想當新娘、為了他是個帥哥。 就此,從兩性互動的角度看,【夢蝶】從第二場到第六場的發展狀況如下:莊周在回家路上看到搧墳女並展開關於夫妻義理的對話,回去後莊周把經歷告知田氏,田氏覺得自己單純的情感投入被羞辱,故而憤怒,後來莊周死後,王孫公子前來悼祭,並與田氏展開七夕相處的過程,最初田氏仍堅持夫妻義理,最後卻被王孫公子大膽的追求打動,當中還抱怨莊周生前沉溺於經書、道學,對她過於冷淡。 這樣的劇情發展,我又想起現代社會婚姻生活領域當中的一個現象:老公癡迷、沉醉的東西,例如汽車、飛機、鐵馬,經常被老婆當成情敵。我不知道歷史上是否真有【夢蝶】詮釋的這段故事,不過,單就吳興國、錢熠的詮釋來看,恐怕這經書,例如老子的道德經,也被當成了,讓田氏被冷落,大老婆地位淪陷的情敵,這就可能導致莊周死後,遇上一個敢於跨界追求她的王孫公子,怦然地動了心。 就這點而言,劉墉(1999:84)舉的例子-麥迪遜之橋,也有與【夢蝶】類似的劇情發展:女主角與丈夫平靜過一生,但丈夫不在時,一個偶然闖入的男人,卻讓她有了一生當中最難忘的回憶。就此,從【夢蝶】第三場的劇情可知,莊周與田氏平常的生活可能也是極度平淡,甚至可以說無趣,然而,到了第五場七夕相處,特別從第四夕開始,一直到第六場收尾,可以說,王孫公子也讓田氏有了銘心的回憶。 只可惜,就像陳淑樺唱的:「要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在每一個夢醒時分。」到了第六場後半,當田氏看見莊周再度現身,並得知王孫公子只是一個夢境後,便傷心失望而達到半瘋狀態,最後刎頸而死。雖然說,田氏經歷的這場夢,並不是什麼休閒活動,不過從錢熠的詮釋看來,田氏在與王孫公子這場如夢似真的互動相處當中,是有百分之百情感投入的、忘卻身旁事物的,一種心靈上的暢流體驗。 總此,在兩性互動範疇裡,這齣戲給我帶來的啟示如下:第一,在婚姻生活裡,夫妻高頻率的情感交流是必要的(共同休閒活動的從事提供最好的機會),這都跟婚姻生活滿意密切相關;第二,在一般的兩性交往過程中,如無必要,最好別針對情感的投入或忠誠度進行測試;第三,社會規範可能對愛情夢想加以限制、掣肘。 特別感謝:兩次對我推薦【夢蝶】的趙媽媽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