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15 15:10:44瀏覽2091|回應8|推薦47 | |
早上跟世傑兄淺談社會規範的內容,過沒多久,我就看到「華岡之狼假釋申請通過」的新聞,在這當中,新聞報導提到另一個類似的概念「社會觀感」。嚴格講,比起「法律規範」或「社會規範」而言,媒體報導政治、社會事件的時候,更喜歡用「社會觀感」這個詞,不過我認為,「社會觀感」這個概念也有必要釐清。 那麼,究竟「社會規範」與「社會觀感」有什麼不同呢?就以華岡之狼這件事來講,每當案主-楊姓受刑人申請假釋的消息傳開,網友、社會大眾、被害人所表示的看法,多半會從道德、法律、心理狀態這三個主要角度切入,來提出反對假釋的理由,當然,這理由當中,也包含他們對假釋申請者的先驗認知,也就是假釋申請者被逮捕前、入獄前的越軌行為,背離道德、法律、習俗的程度評斷。 以此,網友、社會大眾和被害人對假釋申請者的看法,其共同點便是:均有把「社會規範」當成意見表達的參考依據。而「社會觀感」,則是這當中不同社會類別之群體,以「社會規範」的認知為基礎的意見、看法之總和。我不知道這樣解釋對不對,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多數人在發表對政治、社會事件,或者公眾人物的看法時,會在話語言談、字句論述當中,隱隱約約表露出對社會規範的「信仰」。 然而,這回華岡之狼申請假釋,或者以殘忍手段將情敵毀屍滅跡的那位清大研究生,媒體在報導的時候,均提到「社會觀感」這個字眼,我在想,用這個詞的目的,可能是媒體想向閱聽人突顯,自己的社會代表性,但實質上,很有可能只是他們自己對某個政治、社會事件,或者某位公眾人物的看法;畢竟,記者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真的老老實實地抽樣訪問,不同社會類別之人的看法。 故此,我認為這種假釋犯的事件,主要應關注的,仍是被害人、被害人親屬、假釋犯親屬的觀感,事實上,其他網友、社會大眾的看法,多半也跟上述三種「當事者群體」有關,甚至以該種群體的觀感為依據。基此,楊姓受刑人假釋後被給予的各種監控項目:配戴電子追蹤器、居住限制、定期訪查、定期身心治療、測謊等,我想,可能都是基於「被害者群體」的觀感而施為:性犯罪者的再犯恐懼。 說到假釋、監控、性犯罪者再犯,我就想起【空中監獄】這部電影。其中,「假釋」係指涉Nicolas Cage飾演的卡麥倫坡,「監控」係指涉移送重大惡行罪犯,內部構造、犯人對待與監獄無異的運輸機「牢鳥號」,「性犯罪者再犯」,則是當中一位兩次意圖性侵同機女警衛的強尼二十三。儘管該部電影中,這三件事情的指涉對象都不一樣,不過倒還可以分別比喻,「他人」對華岡之狼假釋的不同看法。 首先,認定楊姓受刑人已無病態人格的政大醫療團隊、批准他假釋的法務部、期盼社會能重新接納楊姓受刑人的親戚,是冀求、認定楊姓受刑人假釋後能「做好事」,如同卡麥倫坡在電影當中的表現一般;其次,楊姓受刑人被給予的監控項目,則很像卡麥倫坡假釋後所搭乘的罪犯運輸機;最後,聽聞楊姓受刑人假釋的消息,而心生恐懼的被害女性,則可能認為,楊姓受刑人是電影中的強尼二十三。 然而,或許性犯罪者的「被害者群體觀感」真的不好吧,因此每每有這種犯罪者的假釋消息傳出,不僅被害人會向司法、警政單位表示不滿,就是新聞報導也會做出「應考量社會觀感」的呼籲,泰半都認為,假釋的性犯罪者是【空中監獄】裡,意圖強暴女警衛-畢西-的強尼二十三,而非最後協助聯邦探員(約翰庫薩克/飾)解除混亂失控局面的卡麥倫坡,由此可見台灣社會對性犯罪者的負面印象。 換言之,對於假釋的性犯罪者,認為應該以傅柯所描述的「全景敞視監控」及其他管教手段來處置的人,是佔大多數的,最起碼,媒體就偏向這個立場,就如同之前大批被假釋的煙毒犯一般。相反,對於過失殺人的假釋犯,尤其是為了自衛、保護自己親人的,例如【空中監獄】裡的卡麥倫坡,這「社會觀感」可能就不那麼負面了。這樣的差異,其實也是性侵害和過失殺人背離社會規範的程度不同造成的。 故此,【空中監獄】中的卡麥倫坡,與華岡之狼假釋的不同,就在於兩人被逮捕判刑前的「犯行」違反社會規範、正常人標準的程度有差,過失殺人必定違反法律,但卻不見得違反道德、倫理或精神鑑定,可是,性侵害卻違反了法律、道德、倫理和精神鑑定這幾種社會規範。基此,華岡之狼無法像卡麥倫坡那樣被旁人諒解。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