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6 17:55:35瀏覽1375|回應1|推薦38 | |
年輕真好,不被毒品控制,更好!(宣傳照主角:哈林) 貪圖一時的快感,將換來終生的遺憾!(宣傳照主角:張學友) 做個現代好公民,就是向毒說NO!(宣傳照主角:陶喆) 遠離毒品,做個陽光小子!(宣傳照主角:任賢齊) 什麼最High?做反毒英雄最High!(宣傳照主角:陶晶瑩) 以上是我中學時期,行政院衛生署反毒活動的宣傳廣告,同時,書籤的背面還有旗下單位-管制藥品管理局,關於毒品之身體危害的說明。儘管如此,但台灣近幾年的吸毒人口依然居高不下,可能是衛生署的宣導不夠徹底、有效,也可能是毒品對某些人的誘惑力太強,會為了生理或心理上的目的,而接觸、嘗試毒品。 蕭裕國的這起案例,若從我熟悉的角度來看,其議題不外以下兩個:(1)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影響;(2)毒品吸食的社會效應與吸食者的社會觀感。不過媒體這回的報導,幾乎是集中在前者,尤其是親子關係當中的父子關係,我想,蕭裕國的這個案例之所以引起媒體的注意,大概就是「父親蕭友吉以鋤頭砍殺」這個動作的效果加成,否則,光是因吸毒與家人起衝突、偷拐搶騙,還不足以上頭版。 首先,「父親蕭友吉以鋤頭砍殺吸毒的兒子蕭裕國」這件事,最直接牽涉的一個議題,就是我前段列的第一項,即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影響。而事實上,我們一般在討論毒品吸食的危害與問題時,也幾乎以該議題為重點,基此,媒體常用的一個形容:吸毒引發人倫悲劇,便是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一個負面影響,不過,我目前還沒讀過這方面相關的學術論文,所以也不敢論斷其影響程度。 然而,就媒體的報導來看,「毒品吸食」已約定俗成地,被認為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是負面的。儘管,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吸毒者本該由司法警政單位或醫療衛生單位加以勒戒監控,可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要真正果斷地下決心,讓自己的親生子女、自己的愛人接受這些權力機構的約束,又是頗為困難的,因此,我認為毒品吸食最棘手的地方,莫過於上述這種理性與感性的交纏折磨、天人交戰。 儘管用功的記者還整理出這樣的表格:【家有毒癮患者怎麼辦】,而且一般人也都會對裡面的內容百分之百表示贊同,可是,倘若真的面對一個吸食毒品的親人,我想,不是每個人都能很果斷地做出,讓該位親人接受勒戒、治療、監控的決定吧?就算做了決定,內心也會是痛苦掙扎的吧?在我看來,其實這種理性的法治認知與感性的親情認知之間的矛盾衝突,就已是毒品吸食對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了。 其次,雖然毒品吸食的社會效應與吸食者的社會觀感,不是這次媒體報導的重點,不過,認真的記者也整理了這麼一張表格:【吸毒引起的人倫悲劇】,就內容看,儘管仍是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的呈現,但合著相關的報導來看,毒品吸食的社會效應,大概不脫治安惡化的恐懼、輿論對有關單位政策研擬與執行的質疑批判,以及社會大眾「吸毒者是家庭親子關係緊張之源」的觀感。 最後,這起事件還有一個論述層面,不過算是法律的:殺死逆子(或逆女)爾後自首的刑責問題。對於這種案例,社會大眾慣以「大義滅親」形容之,並對這殺死吸食毒品或沉溺賭博之子女(尤其是兒子)的人予以同情,而法官也多半會予以輕判,不過我不確定,是因為自首本來就判得比較輕?還是檢警、法官同情憐憫這類殺死「被認為無藥可救」的逆子逆女之案例的主事者?我想,或許兩者都有可能。 綜合言之,這起事件的主要特點,在於突顯這項事實: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戕害是不容忽視的。相對於之前煙毒更生人打死台大教授,其新聞重點和相關討論於政策研擬、社會觀感的聚焦,這起殺死吸毒兒子的事件,就很偏重在毒品吸食對家庭親子關係的影響。就這結局看,我要說的是:「殺死蕭裕國的,是毒品!」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