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Re: RE:從台灣文學的現實意識到藝術與生活的探討
2009/11/14 13:49:18瀏覽1213|回應0|推薦17
這兩天寫信跟我哥研究了一個「藝術與生活」和「藝術與美」的問題。本來只是一些閱讀台灣文學史的心得,我發現台灣文學長久以來有一種「現實意識」一再浮現,可以視為台灣文學的光榮傳統。探討過程又引發了關於藝術創作是否應該回歸現實,描寫生活,發掘生活中的美,而不只是用藝術來進行某種觀念的實驗。覺得本次探討內容頗能反映台灣當前藝術創作之盲點,僅此分享闡述淺見。


(以下11/13我寫的信)

想告訴你一個我今天早上才發現的事:
我發現台灣文學史有一種「現實意識」的東西一再浮現,可以類比於你以前提到西方文化中一再出現的「古典意識」。而所謂現實意識就是指社會寫實的思想,這從20年代台灣新文學開始發展就出現的東西。根據這種思想,在日治時期台灣本土作家對殖民政府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國府治台後,這種思想仍一再浮現。

如一般所說的,50年代是以反共文學文主,60年代是現代主義時期,70年代鄉土文學回歸運動,80年代以後多元發展...

「現實意識」在上述每一個時期都存在著。譬如50年代有像鍾理和這樣的作家,60年代西方的存在主義哲學和佛洛伊德心理學席捲全台,西方文學理論和創作觀被大量引介和運用,不過當時的許多作家仍然是寫作現實主義的作品,譬如描寫留學生的孤寂感和面對中西文化的矛盾等,僅在手法上運用了象徵手法、意識流、時空結構錯位、句法歐化重組等。真正純粹的現代派作家,小說方面大概只有歐陽子和王文興等。而他們到70年代便遭到強烈的批判。

至於70年代所謂鄉土文學回歸,正是「現實意識」由隱轉顯的現象。不過許多鄉土文學作家並不承認他們的作品是現實主義或社會寫實主義就是了。他們更加強調文學的社會責任,要去描寫下階層的小人物,至於上階層人士的心理和生活問題,不是他們所關心。相比之下,社會寫實主義較為寬廣,它不排斥任何一種社會階級和時空背景。而這種社會寫實主義的「現實意識」,據我私人的觀感,我發現它才是台灣文學的「正統」價值觀。(假如有所謂正統)

所以台灣文學讀到現在,我發現文學的泉源,還是在於生活本身。台灣文學家們經過長期實驗與爭辯,最終仍然回歸描寫生活基本面。為藝術而藝術不是不行,而是它在題材上本身就有侷限性,不能漫無節制一直在這種架構裡發展。還有就是,「美」存在於生活裡,它需要用感受的方法獲得,而不是用推想和實驗的方法。推想和實驗,我個人認為那可以得到某種趣味,但不是美。這也就是為什麼作家常需要以親身經驗過的事來作為寫作題材,因為離開了親身經驗,他很難推想出別種生活經驗裡的美。

以上我會等台灣文學史全部讀完後,以類似「台灣文學史中的現實意識」為題,另外寫一篇比較深入的探討研究。我現在想說的是,台灣美術界如果類比於文學界,似乎還停在現代主義的階段。雖然70年代同樣有回歸鄉土的風潮,造成朱銘等人崛起,可是在80年代後現代潮流興起後,又開啟了實驗風氣。這種風氣是不錯,問題是我覺得大部分藝術科系的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過「美」的問題。假如他們認為藝術創作是要表現一種觀念,那好吧,雖然他們可以實驗藝術的界線或什麼其他偉大的構想,問題是將一種單薄的觀念作為藝術表現之主題,就內容上而言(雖然我知道現代藝術不是看內容而是看想法,可是看一作品本來就應該內容和形式都看不是嗎,這才是藝術與人正常的溝通方式),它是很浮泛、或者說「無根」的(60.70年代留學潮的形容詞)。它也許可以做個幾次,但不適合長期這樣做。這是我的總結看法。

而我覺得從你以前提及的諸多觀念來看,似乎還停在「無根」的階段。你高中畢業時不是拍了一中街的場景想入畫嗎?現在何不重新發展這樣的題材?美來自於生活,畫一幅簡單而動人的素描,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嗎?為什麼老做一些無根的東西呢?


(以下11/13我哥的回信)

關於現實主義(realism,或台灣較常譯為寫實主義),這個問題其實不用類比於西方的古典主義,而直接類比於他們的寫實主義即可。它所標示著大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逐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影響的思潮,而使得藝術的主題從歷史與神話轉向當下(這在19th浪漫主義就已出現了)。

在台灣文學史上,因為我們所有的「現代性」都是移植進來的,因此會在短短幾十年間有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等課題出現,這種現象到了最近,也許最熱門的又變成了什麼後殖民議題了。而寫實主義在歐洲的課題其實更為突顯,如果只是談論「真實性」(reality)的話,甚至可以上推至柏拉圖所說的畫家不過是複製的複製...,若只談近代以來,那麼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派、超現實、新寫實、集合藝術、....也都觸及了「何謂真實」的問題。

因此,我也不反對你所描述的,我現在的「無根」狀態,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外來文化養大的。

至於以前我拍的育才街那個...後來我對這個思考比較深刻了,至少我不會再去處理「寫實」的問題,如同我前面提及的諸多流派,他們都自稱是寫實的,但你如果熟知近、現代藝術史,自印象派以後的寫實,大多都「看起來不像」。另一方面,我想我提過「看起來像的」藝術,其實往往受到更複雜的政治因素的影響,比如蘇聯的社會寫實主義,納粹官式的藝術形式,都具有這種特徵。

至於「藝術與生活」,我之前住過小木屋、再加上我的碩士論文研究的Allan Kaprow,也是以「藝術即生活」或「像生活的藝術」為畢生創作的主題,但他的作品在20幾歲以後就走向偶發藝術了。「生活」在藝術中的課題,和「寫實」在藝術中的課題其實頗為相關,因為一旦覺得神話太漂渺了,想做一點「真實」的主題時,藝術家通常第一個自生活週遭取材,於是我們可以重回前面浪漫主義以來的討論。

不過,我想藝術終究不是為了做美的東西。也只有採取某種批判的立場,才能具有一個獨立自由的位置。


(以下是今天我的回信)

如果你覺得藝術跟美沒有必然的瓜葛的話,那我真是無話可說了啊..的確,如果不是為了做美的東西,藝術該做什麼也就沒有侷限性了。還有,美的東西並不是全然沒有批判性的。相反,往往他的批判性強烈駭人。而所謂藝術的獨立自主,這頗為有趣...藝術的確應該而且在歷史上早已走向自覺,可是藝術是一種社會產物,它走向自覺以後,仍然要考慮它跟整體社會的關係,我覺得這就是藝術創作的必然侷限。

我們不可能關在實驗室裡創造一個絕對藝術,創作完了也不對外展示,繼續把它關在實驗室裡。古代的洞穴壁畫或墓室壁畫倒是有這樣的性質...不過它還是有社會對象,是對神而不是對人。

你的小木屋作品我只大略看過照片...感覺上還不錯吧。威廉莫里斯也是因為蓋紅屋出名的(後來我才知道那紅屋不是他親手蓋的,真是...)。你之前提到要作個行李箱,我想也是類似的理念吧。可見你的確十分關心藝術表現生活這件事。這是不錯。我個人的看法是,與其說這是藝術創作,不如說是在設計產品。設計也是為了生活而來。所以當你想著手製作行李箱時,便發覺欠缺產品設計的專業知識而窒礙難行...你知道嗎,文學家也可以用筆桿來描寫行李箱和他的小木屋....這樣講或許很諷刺,我要說的是,你為什麼不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做作品呢?你還是可以繼續畫畫啊。就像我以前有位攝影老師,他有一次想探討椅子,於是他走遍整個台中市,拍了一大堆椅子,各種各樣都有。攝影師本來就用照相機來創作,藝術家雖然不一定要用什麼方法,可是每個藝術家也都有自己特別的創作習慣,這同時也將成為藝術品的特色。所以我在想你現在可能要想「方法」的問題而不是題材的問題....

關於台灣文學現實主義是否該類比於19世紀西方的寫實主義....我覺得是這樣,從歷史發展上來說,西方最早出現的藝術正統被稱為古典主義,西方歷來不斷有人想恢復希臘羅馬的古典光榮。而台灣文學最早出現的正統,以漢移民文學來說,當然也是古典文學。只不過在20年代新文學出現後,社會寫實的思想被奉為圭臬,而在往後的歷史發展中,台灣文學家不斷想追溯重現的,是社會寫實文學,而不是漢移民古典文學。這可能是由於移民社會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總之,就台灣社會的脈絡來說,現實意識和西方的古典意識可以說有相同的地位。台灣的現實意識不是像西方19世紀的寫實主義那樣,只是一個流派而已,它是一種具有歷史感的光榮傳統。於是我想進一步探究。

至於你提到近、現代藝術「看起來不像」的問題,我覺得不是什麼嚴重的事啊....那是形式問題而不是內容問題。如我上一封信所說,60年代現代派的作家,他們採用了大量西方現代主義的手法創作,因此被稱為現代派。可是重點在於,他們寫的大多仍是寫實題材內容。只有王文興和歐陽子別具天賦,可以寫純粹虛幻題材。甚至王文興也是寫寫實題材,他的代表作《家變》事實上是反映西化潮流下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只是在形式上的實驗性特別高而已。至於歐陽子,她之所以寫出特別虛無縹緲的作品,其實是因為她這個人生活狹窄、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因此對心理的描繪特別深入,被視為幻想。然而事實上她並沒有脫離生活,她只不過把這種狹小的生活如實描寫出來罷了!因此,就形式上,我們當然可以採用現代藝術的各種實驗性手法來進行,可是藝術作品的主題,仍然是要具有社會性、基植於生活的。

你所說的現代藝術中寫實作品通常都具有政治性,那只是因為寫實的形式被特別套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內容上而已。事實上現代的寫實藝術仍有不受政治或其他意識形態干擾的作品。據《新.藝術的故事》所說,這些藝術家大多出現在美國,早期有一批風景畫家,畫西部未開發的場景,大峽谷、優勝美地、大瀑布等。後期則十分多元,有一些畫工業題材,譬如一位叫希勒的畫家,他很喜歡畫大型工業機具,表現機械美,而不是要表現工人受壓迫。還有一位專門描寫現代人的孤獨感,叫霍普,他的題材都很貼近生活,咖啡廳、臥房...但都有一種孤寂感。歐姬芙也是寫實畫家,她早期畫摩天大樓,之後轉向花果繪畫。更晚近一點,則有專門畫雜誌封面的插畫家,他們的作品完全貼近於社會和生活,也表現作者對社會議題的批判。然而歐洲人,的確他們有一種寫實即墮落的思想,因此沒人想也沒人敢再畫寫實的東西。所以《新.藝術的故事》乾脆寫道:20世紀以來世界藝術的中心已經由巴黎轉向紐約....

我想你會認為寫實藝術已經衰落,很可能只是由於你把藝術史的中心一直放在歐洲而已。假如你從宏觀一點的角度看,會發現各種藝術形式都不會過時、不會沒落,它會轉移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延續生命。而且就本質上來說,你也不能否定寫實藝術有什麼不好,就像你不能從本質上否定文言文不好一樣。這是我總的看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moreheart&aid=349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