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05 17:35:35瀏覽845|回應0|推薦9 | |
剛開始到日南學藺草的那段時間,好像每件事情都困難重重,必須費盡心思才能完成。包括查詢如何買草、避開女老闆聯繫阿姨、研究如何搭公車(我甚至用Google街景服務檢視長安路上沿途的公車站牌,一路拖曳看過去)……每個環節都經過周密計劃才能完成,就連編草的工具都費了好大的工夫才湊齊。
比如準備夾草的竹竿,要把竹竿從中心剖開,但不能完全剖到底,才能發揮夾草的功能。向日葵的安妮姐教我不要剛好從中心的地方剖,要一邊留1/3,一邊留2/3,這樣剖起來一邊粗一邊細,比較好把草夾進去。剖到後面時,要在竹節之前停下來,這樣才不會全部裂開。她跟我講得很詳細,不過其實我的問題是連竹竿和柴刀都不知道去哪裡找。 在台中這種都會區要找一些原材料好像是一件很稀奇的事。一開始我跑去特力屋要買竹竿,可是那裡的竹竿都很細,根本不能用。我上網查了一家竹竿行,到了現場居然沒有營業。後來想起小時候似乎有在一家五金雜貨店買過竹竿,就去那裡看,終於讓我買到了。我買了一枝8尺的竹竿,請店家幫我鋸成兩枝4尺的。我問店家有沒有賣柴刀?他們說早就沒有人在用這種東西了。 我又上網查哪裡有賣柴刀(一方面是我還要確定一下柴刀到底長什麼樣子)。網路上竟然說要去專門賣刀具的店。我覺得太誇張了,於是又去先前查到的那家竹竿行問。他們終於有營業了,不過並沒有柴刀,叫我去五金店問。一般的五金百貨都沒有柴刀,一定要找那種傳統雜貨鋪的才行。我想了好久,後來約我媽去逛第三市場,終於在一間很小的五金雜貨店買到了柴刀。於是我興沖沖的用那支得來不易的柴刀試著把竹竿剖開。雖然剖得不甚理想,無法剖到一邊1/3一邊2/3的比例,但也算差強人意了(許久以後才有人告訴我其實用菜刀就可以剖竹竿了,真是無言)。 竹竿解決了,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草槌。安妮姐也有告訴我如何用木頭削成草槌,就是要削一個弧面,用弧面來搥草,後面再削把手。只要弧面削得漂亮就行了,把手醜醜的沒關係。我知道,問題是台中根本找不到那麼粗的木頭。所有建材行賣的都是木料,一根一根細細長長的,這是要怎麼削成草槌?峰哥建議我找一些替代品,比如球棒、木槌什麼的,但看起來都很不理想。 月嬌阿姨看我很久都無法準備出草槌,有一次終於拿了一支草槌送給我。也就是下面照片的這支: 她說這是他們社區的一位木匠送給她的,草槌上寫的就是那位木匠的名字。前一年幸福里社區發展協會開辦藺草課程,那位木匠很熱心,削了一支草槌送給阿姨。我問阿姨這樣我是不是也應該送一些東西給那位木匠?阿姨說不用,當時木匠送她草槌的時候,她編了一張茶花的墊子送他當回禮。木匠把那張茶花墊子拿去上蠟裝框,掛在他們家客廳裡。
好感動喔!一支小小的草槌背後居然有這樣的來由。阿姨原本已經有草槌了,不需要再去找木匠幫她削草槌。這支草槌是木匠主動削給阿姨的。這說明木匠是一個熱心的人,也顯示阿姨在社區裡是很受到敬重的。我覺得這就是鄉下人和都市人最大的不同。鄉下人總是喜歡與人為善,懂得成人之美,看到別人欠缺什麼,就主動提供給他;他們也懂得凡事用心就有價值的道理,送東西都是親手製作、親手栽種飼養,而不是買現成的,特別讓人感覺到他們的用心。因此收到鄉下人真心誠意送的一件東西,即使是很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那代表我們被肯定,值得他們用心做一件東西送給我們。月嬌阿姨把這支草槌送給我,也讓我倍感光榮。這裡面既有木匠的用心,也有阿姨編茶花的用心、教導我的用心、鼓勵我的用心。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木料和木工,成為永久珍藏的傳家之寶。 * * * * * * * * * * 幸福里社區確實就像它的名字那樣帶給人幸福。阿姨平常的生活重心大部分都放在社區,那裡一週四天都有活動,她每天早上都去參加,中午吃完飯才回來。我問阿姨都是些什麼活動?她說都是一些講座和課程,比如健康講座、健康檢查(每週固定量血壓)、電腦課之類的,也讓他們唱卡啦OK。去年則開了編織課,一開始教緞帶編織,她用緞帶編了包包,還有記者來拍照。後來又開藺草課,也就是編四角蒲團。 我問阿姨藺草課還有繼續開嗎?她說沒有。好像四角蒲團大家都學不好,後來就不開了。現在是開打鼓課,之後要去表演。我問阿姨是打太鼓嗎?她說也不知道是什麼鼓,但鼓有分大小,還有排隊形,跟著音樂,一邊打一邊要比動作。阿姨說著一邊比劃起來,比他們教的那些動作。看起來似乎就是太鼓。我問阿姨都是他們這些老人在打鼓嗎?她說是,玉燕阿嬤也跟著一起打,但她一打血壓就飆高,所以後來都只有坐在旁邊看。其中也有一兩個年輕一點的,但大部分都是像她這樣七十多歲的人在打。又說他們練得不錯,社區打算要自己買鼓,組成長期的鼓隊。 我問阿姨他們都不再編藺草了嗎?阿姨說以前已經編很多了。社區辦公室有展示他們的作品,以前還有團體搭遊覽車來參觀,他們也曾經去大甲體育館展覽。像她之前編了一張小鹿圖案的墊子,理事長就跟她拿去體育館那裡展出。但現在大家都老了,不喜歡這樣一直編下去,所以現在有打鼓的活動,大家都很有興趣,想要組成鼓隊長期表演。阿姨又說西岐那邊為了鼓勵老人編藺草,平常聚會時就讓大家一起編,編完一起拿去賣,賣的錢存起來,存得多了,就用這筆錢讓老人去旅遊。這樣大家就比較有意願繼續編。 聽到這裡我不禁覺得有點淒涼。當許多有心人士振臂疾呼要復興藺草產業時,真正住在田裡的那些老工藝師們卻覺得膩了,不想編了。若是為了展覽而編,他們已經參加夠多展覽了;若說賣錢,他們也已經不需要那些錢了。真正能讓他們編的理由,就只是因為大家聚會找事做和可以一起去旅遊而已。但實際上,聚會也可以做其他事,旅遊他們也不缺錢。那編藺草還有什麼意義?還不如打太鼓,可以大家一起團練,活動筋骨,到各處去表演,熱熱鬧鬧的,有很多觀眾為她們喝采。這樣不是比較快樂嗎? 我發現人之所以會去做一件事,往往並不是那件事本身有什麼意義,而是與那件事相關的人對自己有意義,也才讓那件事顯得有意義。像阿姨編藺草,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社區裡大家都在編,她才跟著編;理事長甚至指定她編作品參展,她也才編給理事長;又或者木匠送她草槌,她要編給人家當回禮。她之所以編,是為了跟大家互動。要不然她年紀大了,也不缺錢,為什麼還要編呢? 又好像我所珍藏的那支草槌,原本是很普通的,卻因為是阿姨贈送的緣故,背後還有木匠的熱心,使它變得意義非凡。事物本身沒什麼意義,是因為人才顯出意義。因此我要奉勸那些想要推廣藺草文化的人,藺草不是只有關於編織和草料方面的技術而已,也不僅限於藝術方面的美感,它背後的工藝師才是一切意義的來源。諸如設計新產品、舉辦說明會、舉辦徵獎競賽、巡迴各地展覽、出版刊物……這些都是面對市場和消費者所做的。然而對於工藝師本身做了什麼呢?她們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呢?如果不實際和工藝師相處,又怎麼會了解她們的想法?因此真正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就是要多花心思關心老人家。藺草不是工業產品,不能用工業化那種追求新銳的思維來經營。它既然是手工藝,當然就要回歸到從事手工者本身。只有年輕人真正關心老人家,進入老人家的生活裡,了解她們的內心世界,讓老人家覺得編藺草開始有意義了,也願意教學、願意傳承了,一切才會有意義。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