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13 17:57:33瀏覽676|回應0|推薦6 | |
桐花盛開的季節到了,母親節也到了。日南屬於靠海的地方,本來是不太有桐花可以看的。不過就在母親節前一天,我很榮幸受到月嬌阿姨邀請,跟他們家人一起前往三義,過了一個與桐花不期而遇、幸福洋溢的母親節。
阿姨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母親節前一天是女兒回娘家過節,大家都是攜家帶眷,所以那天熱鬧得很。早上我剛到阿姨家,她先教我小包包的收邊,不久三女婿帶著兩個外孫過來。阿姨管三女婿叫「老大」,可能他看起來就是一副很像電影裡黑社會老大的架勢,不過對阿姨卻非常孝順,阿姨許多事情都請他幫忙,包括今天開車載我們出門。兩個外孫年紀非常小,幾乎還不到幼稚園小班,但他們已經沒有媽媽了。出門以前阿姨講到外孫的媽媽,不禁啜泣了起來。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靜靜的聽著。人在快樂的時候想起了無法跟著自己一起快樂的人,這才是人間真情啊!
老大的車開到了社苓的中山國小,阿姨的孫女在那裡練球。她是躲避球校隊的,每次假日都還要練習。她看了看我們的車,搖了搖頭,意思是不想去,於是我們又驅車離開。車子開進山路,一下到了三義老街,不久聯絡上阿姨的大女兒,好像是她負責訂餐廳的。他們訂了三義餐廳民宿卓也小屋,我們直接約在那裡會合。
說起來卓也小屋有點偏僻,但沒想到居然那麼多人。我們本來是訂不到位子的,說要等前面客人離開,大概下午一點才可以讓我們入座。幸好有一些客人臨時退訂,才讓我們補進去。那裡真的滿大的,我們就坐以後,還必須穿越中庭的池子,走過橋才能到對面的餐點區取餐。工讀生陸續送上了卓也必備的七道料理以及我們點的火鍋,除此以外就是自己過橋去取餐。這裡的餐點全部都是素食的,很合我的胃口,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阿姨才特別帶我來。
阿姨的大女兒也是吃素的,所以她對我特別有興趣。她是慈濟志工,剛好慈濟有一個111世界蔬醒日的連署活動,她就請我幫忙連署。我們是初次見面,一開始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不過阿姨倒是很有辦法,她總是在需要講話的場合講很多話,讓大家不會覺得尷尬。阿姨跟她女兒女婿講了許多我學藺草的情形,又詢問孫子們的近況,接著品評菜色,說芋頭很好吃,叫我多夾一些芋頭過來。我們總共十多個人,坐了兩桌,大部分的人我都不認識,不過在阿姨坐鎮暢談之下也不會讓人有陌生的感覺。
用完餐之後,我們漫步在民宿區參觀。那裡的房間有用穀倉改建而成的,還有許多磚房、小木屋,屋頂用茅草覆蓋,屋簷懸掛著燈籠,古色古香,很像來到民國初年的小鎮。園區裡有一大片水池,木構的房屋沿著水邊架設,池裡有鴛鴦、白鵝來回泳渡,若是再搭配幾隻小船撐篙,還真有一種來到江南水鄉的意境。水池以外的區域,有些房子自成院落,有些房子則沿著斜坡連綿建造。步道多用石磚鋪設,兩邊長滿各種植物,喬木、灌木、草本小花,頗有來到深山老林尋訪密境的意趣。如此水景山色連成一氣,難怪這裡遊客如織了。
最引起我注意的是桐花。這裡的桐花並不很多,寥寥幾株而已,但因為是不期而遇的緣故,所以特別覺得驚喜。阿姨走得很慢,小步小步的前進著,讓我有機會欣賞滿地雪白的落花,體驗一小段徜徉在潔白花毯裡的幸福。
* * * * * * * * * *
我們參觀了卓也的特色文創商品區——藍染工藝品的展示場。這讓我了解他們的經營方式,是用餐廳民宿的營收來支持藍染工藝的發展。說起來藍染先前也面臨類似藺草那樣的斷層危機,幾乎所有傳統手工藝在面臨現代化工業產品競爭時,都無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不過卓也的經營者卻懂得經營觀光事業,打造詩畫般的古典街區造景,又開發別具風味的蔬食料理吸引遊客,最後才將藍染工藝放進觀光園區,成為園區裡畫龍點睛的藝術中心。
在此我不得不說山腳的藺草學會真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大概因為他們是學者主導的關係(都市的學者和設計師去當地對工藝師進行所謂輔導,一開始就抱著居高臨下的姿態而來),學者向來只知道藺草本身和商品設計方面的專業,卻對觀光和餐飲一竅不通,也不懂消費者心理,不知道走複合式經營路線,一味執著於藺草專業,挖空心思開發了現代化的藺草商品卻銷路不佳(銷往國外還可以,但國內民眾不買帳),還得靠補助維生。人家卓也就不用。
隨後來到藍染教室,阿姨的二女兒這才趕來。他們的幾個小外孫遇到一起,就一同去學藍染DIY了。我真是佩服卓也的經營方式,它的餐廳和民宿已經請了許多工作人員,藍染教室裡還要請藍染老師,這些老師也都是些年輕人。這顯示它能將藍染工藝轉化為實質的工作機會,一方面使藍染技法得以傳承,一方面也讓更多年輕人安心留在當地發展,把偏鄉永續經營下去。我想這就是卓也的高明之處,它不僅考慮藍染本身發展的問題,而是把偏鄉問題整個考慮進去。它塑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讓當地年輕人都能來此處就業。能夠把人留住,所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
小朋友學DIY的時間,我把我做的部落格給阿姨和她兩位女兒看了一下。只寫了一小段簡介,其餘都還未進行。阿姨一個字一個字的把我寫的簡介讀出來,很高興的說可以可以。我向阿姨大女兒說明了做部落格的想法,主要就是傳承發揚藺草文化。她聽了很高興,又建議我可以把環保的觀念寫進去。她說藺草織品與工業產品的差別就在於它很環保,這一點是可以特別做說明的。她有朋友因為環保的理由而吃素,所以她認為提倡藺草的環保價值也會吸引很多人購買藺草。
關於環保的問題,我確實不曾考慮到。原本我認為藺草應該是與人文領域相關,不曾注意到藺草同時也與自然環境相關。自然環境的問題,在我的印象中一向都是自然科學和理工背景的人才會關心提倡,人文學科好像與環境議題並不相關。不過在阿姨大女兒的提議後使我開始思考,是否我們一定要按照傳統學科的分類,把人文和自然領域截然劃分?人類本來就生存於自然中,就如同傳統工藝本來就存在於偏鄉中,我們應該著眼於更高領域的層面,才能一併解決較低領域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卓也是用偏鄉整體永續經營的觀點來傳承藍染工藝,那麼環保意識相當於就是從地球環境整體永續經營的角度來發揚藺草工藝。
藺草學會的專家要是看到這種觀點,大概會認為太不專業了。產品設計才叫專業。然而我想問的是,當我們按照傳統西方學術體系定義的學門領域來分類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時,一定代表事物只能這樣分類嗎?事物的意義本來就是由人類所賦予,採用不同的分類觀點,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當我們執著於僅能限定某種思維來分類,分類得愈專精,其實也讓自己變得愈狹隘。
講實際一點,當專家認為藺草工藝僅能分類於產品設計的專業時,藺草也就只能成為產品,不再具有其他意義,這樣就很狹隘,而且很膚淺;但如果我把藺草工藝分類在偏鄉經濟生活的一環,它的意義便擴張為一種生活方式,具有更多人文氣息,可以包含偏鄉生活的故事性,也可以和觀光、餐飲連結,發展成整體生活的願景;更進一步說,要是把藺草工藝分類在地球環境的一部分,它的意義也更提昇為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透過觀察、分析和歸納自然,就地取材運用自然界事物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生存技能,是人類在與自然環境互動過程中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這種智慧使先民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會傷害環境,又可以滿足日用需求。如此藺草工藝便不僅止於經濟生產或藝術品味的層次,而更擴充到具有教育省思的意義,可以和原住民各種適應自然的生存技能產生連結,也可以和各種運用自然創造人文的事物產生連結,當然,更可以和「尊重自然」的觀念連結,這便是現代所講的環保。我們是不是可以朝這個方向去思考呢?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