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27 18:59:56瀏覽754|回應1|推薦12 | |
既然跟月嬌阿姨講要做部落格,我不得不開始蒐集資料了。本來我主要是想把阿姨教學的影片整理起來,以及介紹阿姨的作品。不過除此以外,阿姨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包括這片田園,在我看來也是值得關注的。因為在參觀卓也小屋之後,雖然當時的想法還不是很明確,但我總覺得藺草就像藍染那樣,是存在於偏鄉生活整體中的一環,不應該單獨切割起來擺在展示廳裡。以前讀藝術史的時候就有討論這樣的問題,說近代西方的學者或軍隊來到亞洲,把亞洲許多古蹟裡的雕像切割起來,帶回歐洲擺在博物館裡。但這些雕像離開原生環境被單獨放在潔淨無塵的展示廳裡時,已經失去原本的整體性,參觀者無法體會這些雕像原始被創作出來時的精神意義,而只能看到表面形式了。
我覺得我不能用這種單獨切割的方式來介紹藺草。藺草編織既然是從原住民以來傳承超過三百年的手工藝文化,累積先民胼手胝足開創營生的奮鬥精神,一定得從文化整體脈絡中觀察它,才能顯現它的價值。但這種文化歷史的專業問題還是留給學者諸公去操心,我不要做那麼複雜宏偉的工作,只要簡簡單單關心這片土地和居住在土地上的人就夠了。 於是當我走下公車,我開始慢步觀察周遭的景物如何構成一幅整體生活的畫面。下車的站名叫「後壁溪」,據說是早期日南社裡一個聚落的名稱。從公車站牌往田裡看過去,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兩頭羊的銅像。現在我才注意到那是乳羊牧場,只不過從這邊看過去一頭羊也看不到。從大路走進田裡要經過一座小橋,上面寫著「山柑橋」,還有苗栗縣長的署名,所以說這裡以前應該是屬於苗栗苑裡的山柑的,可能是後來行政區重劃,才歸入台中市。這片田往北的方向穿出去,過了一條大馬路(以前的中苗六線)就是山柑。所以阿姨家的位置很有趣,剛好就在台中和苗栗的交界線上。難怪阿姨的孫子孫女會讀社苓(在山柑旁邊,屬苑裡)的學校,他們家到社苓可能比到日南市區更近一些。 田裡的獨特香氣隨風陣陣襲來。鄉下的好處就是這樣,即使太陽很大,但四處都有風,而且還混合著一股清香,讓人即使走了一大段路也不太覺得炎熱,反而精神舒暢、活力充沛。我那時候常常前一天晚上因為太緊張而沒什麼睡,但每次一踏進田裡,頓時感覺所有疲憊一掃而空。陽光普灑大地,即使路邊一座破舊的小磚房也顯得生機盎然,藤蔓植物沿著外牆攀附而上,翠綠的嫩葉映襯著暗紅的磚頭,在陽光下展現出別緻的趣味。這是我認路的第一個路標。 田裡的路對外人來說看起來都差不多,因此最初我都只是憑著感覺一直朝右前方前進,走到覺得不對,再退回去走另一條,這樣走了好多遍才慢慢認出每個地方的差別。經過大水溝旁的小磚房後,有兩條路可以走,我通常都選小路,大路適合給車子開。小路走下去會看到一座潔白的連棟房舍,顯然是哪個有錢人回鄉重新翻過的,有寬敞方正的院子,裡面規劃籃球場,附近搭設溫室,各種設施一應俱全。這座華美的大宅座落在其他古舊的房舍之間格外顯眼,因此成為我的第二個路標。 接下來的田愈來愈大片了。所以說大家還是盡量靠外面住,外面的田都比較小片,愈往裡面房舍愈少、田地愈大。置身在大片的農田裡讓人油然產生敬畏之心。當我徒步走在田裡,環顧四周廣闊的田野時,總是特別感到自然的偉大與人類的渺小。難怪歷來許多畫家都要特別描繪田園和農民了。我也附庸風雅的把這片田的面貌拍了下來,如下: 這裡的田主要是稻米和芋頭輪作,除此以外也有其他作物,多半種在小片田裡。照片拍的並不是阿姨的田。阿姨的田也很大片,好幾塊加起來超過一甲。大多租給包商,包商再請外勞來種。阿姨的兒子只種門口的一小塊地,種來自己吃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各負責一小塊,他們平常都去外面上班,只有利用下班時間稍微照看一下。
一般都是什麼樣的人在種田呢?我看到許多年老的農夫在田裡工作,或者外勞。外勞通常不會只有一個,至少有兩、三個在一起,由年老的農夫指揮他們工作。但偶爾也看過跟我一樣的年輕人獨自開著機具在田裡揮汗操作的。所以說這一帶的田還算很有活力,有本地的年輕人參與耕種。 繼續往下走,經過了一間米黃色小屋。相當陳舊,卻很整潔,這是我的第三個路標。到這裡已經離阿姨家不遠了。往下的轉角處有一座土地公廟,田的另一頭,往山柑的方向也有一座。所以我不能把土地公廟當作路標,要不然真的會迷路。這裡已經離外面很遠了,外頭那些嘈雜的人車和瑣碎的景物都不見蹤影,只剩下很單純的稻田和芋頭田。四周安靜下來,只有田裡的風在耳邊陣陣吹拂。打從出門趕車開始的高亢情緒,到這裡也逐漸沉澱下來,融入靜默的田心世界。 阿姨曾說田裡的生活很肅靜,一般人過不慣。那時我在她家聽她整天講話,體會不出肅靜的意思。直到這一次我靜下心來感受這一段田心之路,才能明白過來。這種肅靜不只是沒有聲音,而是沒有各種閒雜人事打擾。遠離外面的世界,自然內心也不用憂慮各種瑣事,讓人可以很長時間專注在一種單純孤寂的心境上。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都市人的心思經常很複雜、躁動,明明很簡單的問題,總要想得很複雜,然後再用很複雜的方式才能解決,甚至經常愈弄愈糟。以前我不懂為什麼會這樣。但是和阿姨相處久了以後,我慢慢了解這其實就是環境影響的緣故。鄉下的環境讓人身心得以放鬆、沈靜,不用那麼緊繃,想法會變得比較靈活;寬廣的田野讓人心胸也跟著變得開闊,不再計較與人相處的小問題,也不想和人比較什麼,於是也不需要複雜的思想,而是自然會用很單純很直觀的方法看待事情。往往這就是最能夠解決問題的。 都市人認為一定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複雜精密的思考才能解決問題,但許多時候其實陷於鑽牛角尖的盲點。鄉下人沒有那麼多專業知識,思考也很直觀,一點都不複雜,但卻能看到事情的整體,不會拘泥某種特定的角度,因此能夠靈活的選擇不同方式解決問題。另外,都市人認為資訊愈多和論述愈多才是愈具備專業,但愈多的資訊和論述卻反而讓人愈麻木、迷茫,愈失去人性。鄉下人的文化和資訊刺激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來自於自然環境和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他們感受的能力很敏銳,順著心裡真實的感受過日子,因此變得愈真誠、熱情,愈彰顯人性的美好。田心深處就是養成這種美好人性的地方。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