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日曆 2021年 3月 ~ 12月
2023/04/07 14:38:58瀏覽101|回應0|推薦0

   

   

2021年 3月起 友人賴給我  

    

3/1  

經常誦經、持咒,時時檢討反省,起了一念瞋心、貪心,馬上慚愧、懺悔。 

隨念遷流 → 忍心不動 

   

3/2  

打坐就是要學習心不動,因為心念一動就是妄想、煩惱,

有了煩惱就是輪迴、就是苦。 

妄想煩惱 → 靜坐攝心 

   

3/3  

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隨因緣聚合的假有,既然不是恆久存在的,

又何必不斷的執著、攀緣、遷流。 

執著攀緣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金剛經 如理實見分第五   

   

3/4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轉化眾生對五蘊的顛倒迷執,

體悟到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的假相,

才能轉化煩惱,解脫生死。 

錯認五蘊妄想為實有 → 體認本心本性 

    

3/5 

何謂自在的心?即這念心能作主,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

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隨順無明 → 時時作主

   

3/6 

想要離苦、了生死,就要從觀照心念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察心念,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隨念遷流 → 注意起心動念

 

3/7 

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不會讓任何人產生煩惱,

也不會讓自己住在煩惱與妄想當中,這個就是修行、就是利益眾生。

煩惱心 → 堅持光明的心

 

3/8 

體認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打坐才能沒有妄想、昏沉,

否則就容易迷糊、散亂,無法提起精進修行的心。

安逸散亂 → 思惟無常之理

   

3/9 

心靜不下來,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東分別、西分別,

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不了解這些分別、愛憎都是一種攀緣

分別愛憎 → 回到絕對的這念心

   

3/10 

心念善善惡惡,翻滾攪動,始終沒完沒了,

就像一潭混濁的泥水、無法顯現自性的清淨。

善惡念夾雜 → 誦一部《金剛經》

   

3/11 

時時刻刻都要返照,在事相上達到完全清淨,

就能現前。

觸境生心 → 觸物起照

   

3/12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淨、自在

世智辯聰 → 清淨生智

   

3/13 

現在科學這樣發達,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學,

並未注意到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智慧的產生,就必須要有清淨的心,心要安詳、自在、寧靜

聰明反被聰明誤 → 由定生慧   

 

3/14 

疾病不外是業障產生出來的,而善業、惡業則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

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這些疾病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發生

隨業流轉 → 病由業生,業由心生

   

3/15 

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

心自然能安能靜。

向外攀緣 → 安住自心

    

人們可以適度的追求物質生活, 

但是過度的追求容易使自己的身心感覺疲憊不堪。 

過度追求享受與刺激 → 適可而止  

 

3/16 

如何『不染』?對於一切不好的事物,要看清楚,心要遠離,

不要去嘗試,很多事情不能去做,做了就會中毒。

做不了主 → 心無染著

   

3/17 

不知道反省檢討自己,這就是因為還沒有覺悟

眼、耳、鼻、舌、身、意起了煩惱而造作惡業。

起惑造業 → 檢討反省

   

3/18 

不論外境是好是壞,這念心都不為所動,

就能夠超越、能夠解脫。 

患得患失 → 得失從緣 心無增減

   

3/19 

念心要沉澱下來、靜下來,除了打坐以外,還要誦經、持咒、做種種善事,

這是修福報,也是在淨化這念心。 

偏廢取捨 → 福慧雙修

   

』總不離當前這一念心,若能時時不離自性, 

處處都能做心的主人,這就是禪的妙用了。 

隨業流轉 → 不離自性

    

3/20 

管理自己的口不要亂講話、身體不要做錯事、心不要打妄想;

要起心動念就是起善心,要講話就是講好話,要做事就是做善事, 

這就是管理自己。 

放縱自己的惡習 → 清淨身口意三業

   

所謂不執著,就是心不生罣礙,不將一切事物當作是真實的, 

否則即會心生罣礙、煩惱,念念不忘,因而造業。 

煩惱妄想 → 觀法無我

  

3/21 

禪坐能訓練專注,把心收回來,提得起、放得下,即說即做,即做即了,

念念分明、處處做主,始終不離開當下這一念。 

散亂心 → 靜坐一下吧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然而豐碩甜美的果實,並非享用不盡的,如果只安於現實、享受成果的話,

那又成了另一個痛果的因、迷失的音。

不信因果 → 知因識果

  

3/22 

不要看輕自己,但是也不要貢高我慢。 

用外在來定義自己 → 體認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種種的外境往往使凡夫隨境生心如水被風激起的波浪動盪不定。

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使我們的心禁得起風浪

更進一步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一片鏡子般地清明與定靜。 

遇境而轉 → 心如明鏡    

  

3/23 

我們的妄想太多了,所以要修定,讓這念心有一個依靠。 

妄想散亂 → 靜坐一下吧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

這念心不增不減,不會被讚嘆或毀謗的聲音所動搖,

心無動搖,冥然順隨於於真性、清淨法身,

即是『冥順於道』。

患得患失 → 心不隨境轉

   

3/24 

想要成就無漏的我,現在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

因為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念心開始。 

不知不覺 → 關照念頭 

     

假使不知道用功,在道場裡面還是有煩惱,甚至於說人是非,

煩惱就更多了,這就是生死的根本。

說人是非 → 自我檢討    

   

3/25 

透過持戒,以戒律來對照、審視自己,

馬上就能覺知自己心中有什麼妄想。

不知悔改 → 持守戒律

 

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但要有覺性;有了覺性,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

才能作一個清淨、智慧、慈悲、人格完整的人。

不知不覺 → 保持覺性 

  

3/26 

脾氣一來,正要發作的時候,念一句阿彌陀佛、一返照,

一下子就能把發脾氣的念頭轉過來了。 

順應習氣 → 念佛轉念

     

3/27 

我們人有生一定有死,這是世間上的真理。想要達到不死,只有不生。

什麼是不生呢?就是師父在這裡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 

煩惱不生,本性就不死,『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頭上安頭 → 當下即是

 

我們吃的、住的、穿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由於大眾的布施、貢獻、幫忙、協助,才能成就。

理所當然 → 心存感恩  

 

3/28 

眾生有種種的苦,要盡我們的力量,用自己的悲心,想辦法把眾生的苦除掉。 

只顧自己 → 慈心利他 

   

我們這念心有生住異滅四相,心也是無常。時時刻刻念念不斷,前念後念,後念前念,

始終是生生滅滅,所謂『諸行無常』,所以這部就是講無常的道理。

攀緣妄想 → 觀心無常                  佛說無常經  

 

3/29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吃眾生肉就等於吃自己過去親眷的肉, 

我們怎麼狠得下心來做這種事呢? 吃素,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

有了慈悲,不但福德能夠增長,而且身體也會健康。

廣結惡緣 → 吃素護生

   

3/30 

佛法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法所說的「」,就是我們的發心。 

發心正確,就是正因。因能感果,有了正因,將來就能得正果。 

發心不正 → 發心正確 

 

3/31 

無為之道、解脫之道,和世間人所貪愛的,是不同方向的。

世間人貪求名利,修行人不但不貪求名利,還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

這就是『理將俗反』。看破、放下之後,便能安住於無為法上,才能與理相應。 

一毛不拔,貪執不捨 → 布施度慳貪 

 

    

   

4/1  

佛法講禮拜,是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心。養成恭敬的習慣,

人與人之間就會減少許多是非,自己也會少掉許多煩惱。

有了善心與善法,就會有福報,求佛菩薩保佑一定很靈驗。 

我執傲慢 → 對上以敬 

 

4/2  

煩惱是自己造出來的,所以要靠自己才能把煩惱解套、化掉。 

第一步,要看淡,分析煩惱、看淡煩惱。 

製造煩惱 → 看淡煩惱 

    

盲目追求外在的奢靡與刺激,雖然有肉眼,卻也看不清自己、

看不清真實的狀況,成了有眼不見的瞎子。

盲目追求刺激 → 淨心、定心、明心  

   

4/3  

佛看到人家做壞事,行殺、盜、淫,一般人是嫉惡如仇,

修行人是不睹惡而生嫌。 

嫉惡如仇 → 知因識果

 

我們這念心,『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以慈悲心去關注眾生,

將原來生疏的善法,轉為熟悉的;而原來熟悉的惡法,轉為生疏的。 

使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當然也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 

放縱造惡 → 勤修善法   

   

4/4  

古人說:『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種種方便,都是為了要治我們的這一念心。 

迷惑顛倒 → 以法為藥 

 

4/5  

平時我們的兩眼、兩耳是向外攀緣、住在外面,住在外面就是煩惱、就是生死; 

現在要把心收回來,要攝心內住。 

向外攀緣 → 靜坐攝心   

   

為何達不到平等?因為眾生迷惑顛倒—既迷色迷心又顛倒執著。 

顛倒即是將不淨當做淨、淨當做不淨;真當做假、假當做真,觀念顛倒了。 

心性本具,可是不知在心地用功,而只在色身上努力···這就是本末倒置。 

迷惑顛倒 → 轉迷為悟 

    

4/6  

煩惱是自己妄想所生,別人無法制止我們,

唯有靠自己檢討、反省、改過,才能止息妄想、化除煩惱。 

向外求解脫 → 檢討反省改過   

   

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 

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有過不改 → 知慚知愧  

   

4/7  

在人生的歷程,三寶能指引我們使人生邁向光明,開啟我們的智慧, 

轉化一切煩惱業障,讓我們能超越生死大海,出離輪迴之苦, 

到達極樂的彼岸。 

理所當然 → 知恩感恩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 

身心熱惱 → 反省檢討    

 

4/8  

修行要有所成就,除了信心之外,還要具備智慧。

假使有信心卻沒有智慧,這種信心就容易成為迷信。 

迷糊盲從 → 智信不迷信  

 

4/9  

是修行學佛的根本。戒就像國家的國法一樣,違背了國家的法令,

就要受罪;違背了戒法,就有業障、就會墮落,得不到解脫。

破戒墮落 → 以戒為師

 

4/10  

所謂名聞貪,就是執著要得到很好的名譽。世間人都想追求名位,

想要得到功名、好的名聲······這種貪要用法空來對治。

思維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畢竟空寂,就能對治名聞貪。

貪名貪利 → 緣起性空

 

4/11  

有很多發心修行、做善事的人,雖然有善業的果報,但是貪著善法,

所以就『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離巢』,迷失了本心本性····

這念清淨心、無住心、菩提心、涅槃心,始終是不現前,

沒辦法得到究竟解脫。

迷失本性 → 修而無修

   

4/12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

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

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

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

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生死輪迴 → 正念返照

 

4/13  

這念心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能達到六根清淨

方是真正的自在···佛菩薩的自在是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

心不染塵,不隨境轉,是真正的自在

心隨境轉 → 不被境轉

   

4/14  

古人說:『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修行如果半途而廢,

就是斷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修行必須要知道調身、調心,

還要發長遠心,時時刻刻不夾雜、不間斷,

綿綿密密不斷地用功下去,才能夠得勝而歸。 

半途而廢 → 發長遠心

   

4/15  

我們因為妄想太重,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沒有抓住修行的方向,

所以心裡很煩、很空虛。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對境攀緣 → 收攝六根

 

4/16  

修行學佛,當然是要修學佛道,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

心中一塵不染,如佛經云:『實際理地,一法不立。』

無論富或貴,全都不能執著,進而能夠見到自己的清淨心、

本心本性,如此就能得到真正的安詳、寧靜。    

人我是非 → 放下是非

    

4/17  

『但得本,莫愁末』心誠、心淨、心定、心空,就是本。心清淨了,

不要求靈感,自然有感應;有了感應也不要執著,

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 

誦經、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離開自己本具的覺性其他都是方便。 

迷於方便 → 萬法歸宗

   

4/18  

人有三世因果,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現在種什麼因, 

未來就得什麼果,佛經講:『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

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才能夠逢凶化吉,

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起惑造業 → 眾善奉行

 

4/19  

一般世間人都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是看不破。

因為不清楚每一件事情的真實相貌,

被假相所蒙蔽,所以看不破;因為看不破,所以放不下。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

即說即了,即做即了,做人也是一樣,  

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說話說完了就放下

做事做完了也放下,這樣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來。 

患得患失  看破放下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4/20  

禪修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從苦中解脫。 

要得到真正的解脫,首先要檢討反省,

看看自己有什麼事情看不破?放不下?

如果心中有執著,就必須學習看破、放下。

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心有牽絆  反省檢討

   

4/21  

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無論是做人做事, 

乃至信仰宗教,都要有正信,要有正知正見。假使只有信, 

而不是正信,修行的方向就南轅北轍,不但走路遠,還會走錯路。 

不信正法  正信佛法 

   

4/22  

如何善自己的命?第一、要慚愧懺悔。第二、要忍耐。

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

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

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隨業流轉  修善斷惡  

 

4/23  

道有深淺、正邪不同,修行學佛,當然是要修學佛道, 

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心中一塵不染······ 

一般人平時執著富貴、地位、身分,心中始終在攀緣,

與無為法不相應;所以希望悟道,就必須學習『放下』。 

攀緣執著  學習放下

 

4/24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

『非常』,是指這一切都不是永恆存在的。

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無常的道理,

而想求得一個不死的境界,絕對是找不到的。

認假作真  世間無常

   

4/25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心要能作主,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裏··· 

這念心始終沒有起第二念,這才是真正達到行亦禪、坐亦禪。 

散亂顛倒  保持覺性  

 

4/26  

佛法講『自在』,如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是因『觀』而得自在,

所以,希望得自在就須下一番功夫。

現在有許多知見不正的人,講自在禪,認為要玩就玩。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在,而是放縱自己的意念、行為。

放縱身心  善念相繼

 

4/27  

修行就在這念心當中,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

最後就得自在,這就是『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始終不離開當下這念心。

離道覓道  用不離體

 

4/28  

達磨祖師說:『於諸明中,心明為上。』就是說,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時時刻刻能清楚、明白、能夠作主,

面對任何事情就不會做錯,這才是至高無上的。

妄想攀緣  清明作主

 

4/29  

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

念心要能知足常樂才是重要的。

一般人以為有錢就是富有,沒錢就是貧窮,其實許多有錢人

他們內心的世界是非常匱乏的,如同沙漠一般貧脊;

沒有錢的人,如果能知足常樂,心能清淨自在,

這就是最大的財富。  

貪求無厭  知足常樂   

    

4/30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為只要有所求,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

就會起煩惱,這就是求不得苦。佛法中提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妄想的心歇止,清明的心自然現前。儒家也是這麼講:『人到無求品自高』

一個人心中沒有貪求,品德自然高超。  

求不得苦  無求即樂  

 

   

   

5/1  

我們作人、做事,必須要有正確的觀念,良好的態度。

觀念』就是指我們的思想,如果思想正確,

就如一條光明的道路;若思想不正,就會南轅北轍,

方向錯誤做任何事都不容易達到目的,

即使達到了目的,最後也會非常危險。 

思想不正 → 正知正見 

 

5/2  

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 

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組大師、丹霞大師、

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是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流轉生死 → 一念不生 

   

5/3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平靜了,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  

攀緣境界 → 心能作主

 

我們的,要用懺悔心使其清淨,經常檢討、反省、改過,

保持正念、平等心、不動心、慈悲心、喜悅心、功德心,這樣子,

我們心當中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淨土。當我們心中的頻道, 

已經不和病毒相應,自然而然就離開了災疫。

三毒苦因 → 三省吾身  

    

5/4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是指心水。失去這念覺心,

六根對六塵始終都是迷迷糊糊,就會愈走愈黑暗。

佛經也說:『迷即眾生,覺即菩提。』這念心覺悟了,

清淨心馬上就現前,就能作主、得解脫,

進而超凡入聖,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迷而不覺 → 念念不離覺 覺即菩提  

 

5/5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

這就是修行·····般若的智慧,是修善不著善,

不是告訴我們連善法都不要修·····菩薩就是懂得緣起、性空,

還要修一切善法,如此才能圓滿菩提。  

貪著善法 → 修無修修   

   

5/6  

人的美,要從内心做起,從内心淨化自己、美化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每一個人都有良知良能,人人皆可以成為菩薩,

儒家也說『人皆可以成為堯舜』一切一切都要靠我們

自己這念心來提升、淨化、努力充實。  

心外求法 → 淨化内心   

   

5/7  

大乘佛法,就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自利當中才能利他,

始終不離開群眾、不離開社會、不離開大眾,

就是要悲智雙運,定慧等持。  

偏執一邊 → 悲智雙運   

     

5/8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要見到每一件事情的真實相貌,

這當中就必須要冷靜、要有定力、有智慧。  

一廂情願 → 冷靜待人處事  

 

5/9  

所謂『能忍自安』,是順境要忍,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

逆境也要忍,就不會起衝突、不容易生無明與煩惱。 

不忍生惡 → 能忍自安

 

5/10  

這念清淨心是不假外求的,所謂:『外無所求,内無所得』,

指的就是這一念無求的心。世間人追求財色名利,

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輪轉不息; 

要想得到解脫自在,就必須修習『無所求行』,

放下對世間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與道相應。 

處處貪求 追求假相 → 無所求行

 

5/11  

』是智慧、生命的源泉,所以要想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一定得從『禪』方面去努力。 

忘失本心 → 智慧禪心

   

5/12  

要想遠離輪迴,要想世界和平,就要從不食眾生肉做起。

唯有戒殺、放生、救生、護生,彼此互敬、互重,

世界才會和平,人生也會愈來愈光明。  

無肉不歡 → 戒殺護生

 

5/13  

,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

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處身迷妄的人,

看不破、放不下,為了情感的問題,

往往做出一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度,乃至於傷天害理的事情。

所以說『情』是人們的一個根本大煩惱。    

執迷不悟 → 放下情執

   

5/14  

貪、瞋、癡、慢、疑等惡念,不用教示,卻自然就會生起,

此即是過去的習性,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放任習氣 → 勤修戒定慧

   

5/15  

待人處事要外圓內方,雖然心中是方方正正的,

但是講話做事一定要圓融,要想辦法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

都能夠贊同,這就是一種方便。     

不知變通 → 外圓內方

 

5/16  

初學佛的人一定是有所求,應該求什麼呢?求善法、求正法。

要從因上去求,不要從果上去求,這不但不會遭致罪過,

反而還有功德。雖然有功德,最後仍要回歸無所求······

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

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5/17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發心正確,世間法就是佛法

發心不正確,即使天天打坐、誦經,也不一定與佛法相應,

佛法就成了世間法。  

發心不正 → 發心正確

   

5/18  

煩惱即菩提,沒有煩惱,那裡找菩提?

但有了煩惱並不是把它去掉,那就成了槁木死灰,

要把煩惱轉過來,在日常生活上關照煩惱、轉煩惱。

要知道,凡夫心就是聖心,日子會愈過愈充實、

生命愈來愈光明。這就是上班族修行受用的方法。  

落斷滅見 → 覺照煩惱

 

5/19  

布施即是捨除慳貪,如果有慳貪的心,就要修布施行。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能將心中的慳貪捨除。  

慳貪吝嗇  布施捨貪

 

5/20  

佛法上,疾病不外是業障產生出來的,

而善惡業則是從心當中產生,

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愉快心,

可以減少這些疾病發生。  

隨業流轉  清淨自心

   

5/21  

一般人就是缺乏慚愧心、懺悔心,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

知過能改,人人都能為聖為賢。  

規避過失  知過改過 

   

5/22  

儒家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能夠持續地克制自己的念頭,

這念心就是清淨的、超然的。克制,不是簡單的事情······

要在這念心上來用功;如果不知道在這念心用功,

這一生只是修一些福報,還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  

放任妄想  克制妄念  

 

5/23  

成功與失敗,富貴與貧賤,決不是偶然的,一定是遵循因果法則的······

種善因就好比將錢存到銀行裡一樣,這種人過去一生在銀行存了很多錢,

這一生所享受的都是銀行裡的存款,但是存款如果不知節制的耗損,

總有一天還是會用完。  

倒果為因  正信因果

 

5/24  

無論是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順境逆境,都必須要能保持威嚴

言行舉止威嚴不失,就不會招惹別人,從而引生無謂的枝節煩惱。 

有失威嚴  保持威儀

   

5/25  

這個世界,所有一點一滴都是有因有果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  

不信因果  因上努力  

 

5/26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不離正道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我們每個人的心就是一個避風港———  

有功德、有善法,知道要淨心、定心、

要慈悲、要檢討、要反省,

就是消災免難的大平台、避風港。

   

5/27  

佛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暴飲暴食  飲食節量

 

5/28  

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用功,到三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

就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行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不修福德  福慧雙修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消災免難。

如何才能消災免難? 要有功德、要有善法,

要知慚知愧、要檢討反省。

   

5/29  

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

這樣子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迷失本心  安住當下   

    

5/30  

人其實是卑微渺小的,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多高,

最後還是黃土一坏。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

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貪求無厭  心無所求  

 

5/31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就是始,果就是終,

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捨本逐末  因地要真  

  

     

   

    

6/1  

懺悔,就能消除無明、煩惱,這念心清淨了,

聽法就能深契法義,進而如法修持,圓滿佛果。     

無慚無愧 → 真心懺悔 

 

6/2 (5/26)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知道檢討反省、改過向善的這念心,

就是覺悟的心。    

    

6/3  

平時我們所爭的問題,由於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

出發點也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法也就不一樣,

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對與錯。  

預設立場 → 放下我執

    

6/4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眾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

聖人則反求諸己;凡夫是『求佛不求己』,

聖人是『求己不求佛』。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迷了,就墮落、就變成眾生;

這念心覺悟了,就淨化了、就是佛。

    

6/5  

所謂『疑心生暗鬼』,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要透過冷靜的

智慧來觀察清楚、明白。  

疑心生暗鬼 → 冷靜清楚   

   

6/6  

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

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不執著能施之人、所施的對象、

以及布施之物,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  

堅執不捨 → 三輪體空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別人成功,

不要嫉妒,人家的成功是努力得來的,要把他當作學習的楷模。

    

6/7  

無止境的慾望是不快樂的原因,應該回過頭來追求心靈上的生活,

使心靈得到滿足、得到平靜,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  

欲望無盡 → 注重心靈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不能太急躁、也不能太懈怠,要保持中道,

這樣身心就會很愉快、很平靜,就能得自在。 

       

6/8  

心安世界安』,心安定、祥和,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都安定太平。  

心不安定 → 心安世界安  

 

6/9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善因善緣和合了,

人生一切都會很順利、很美好。  

一廂情願 → 善緣和合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意根就清淨了。

時時刻刻管理好自己的六根,三業無失,

心就能得到寧靜。

 

6/10  

能悟到這一念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

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錯亂顛倒 → 心無罣礙

 

6/11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處處作主,就能解脫,

心定就能生慧,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心隨境轉 → 處處作主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起了貪愛,馬上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只要六根接觸六塵,馬上就能起覺照,這就是智慧。

   

6/12  

真正的貴,就是知足。知足常樂,始終心繫善法、善念,精進不懈,

功德時時刻刻都在增長,就是最大的富貴。  

得隴望蜀 → 知足常樂

 

6/13  

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無始無終,無去無來,因為無生,

所以無滅,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不識本心 → 心性本具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止息不動,就是靜止。靜止,才能息滅心頭之火。

身不動、口不動、心也不動,這就是一種

   

6/14  

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的意義與重要性,

必須透過禪修的薰習、契悟,

我們的人生才會落實,修行才能提升。  

盲修瞎練 → 禪修薰習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廣結善緣、人緣及法緣,並且開闊自己的心靈世界,

以智慧心來生活。     

      

6/15  

無論我們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學問、學任何東西,

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在儒家就稱為『中道』。     

偏執一邊 → 常行中道

   

無論是在道場、團體、或社會當中,都需要協調

假使沒有協調,彼此之間難免就會有罣礙、煩惱。

罣礙煩惱 → 和合協調  

   

6/16  

何謂智慧?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就稱為正智;

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     

邪知邪見 → 堅住正念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果心中散亂、顛倒,就要發慚愧心,思惟佛法的道理。 

   

我們一定要把握參加早晚課誦共修的機會,好好用功

若是身體有一點不舒服,要忍耐。

生懈怠 找藉口 → 好好用功   

    

6/17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知其然,

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一個是因、一個是果,

對於這些道理必須了然於心,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求甚解 → 窮究真理

   

6/18  

最高的安住,是住在中道實相上,念念分明,了了常知,

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住在涅槃、住在菩提心上。

迷而不覺 → 安住實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是最殊勝的道理,做不到是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佛法不好。 

  

有些人偏執一邊,認為不執著就是不要,

因此連善法也不修。 

偏執一邊 →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  

    

6/19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了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不長久、

都是無常,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招感的苦。  

貪愛執著  世間無常

 

菩提、涅槃就是彼岸。此岸是眾生境界,經過煩惱的中流,

彼岸就現前了。煩惱化掉了,此岸、彼岸就是一個。

隨煩惱而流轉 轉煩惱成菩提 

   

6/20  

要如何修善呢?就佛法而言,受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都是修善。

就一般而言,『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修善。  

放縱造惡  修善斷惡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今生的富貴,

是過去乃至現在善因的果報,所以一切都要從因上去努力。

   

眾生的心沒有慈悲、沒有清淨,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綁票勒索,

無法無天,無所不為,這些也是的作用。

我執自私  善用心   

     

6/21  

俗云:『求人不如求己』。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薩求消災延壽、保平安,

雖然也能得佛菩薩的庇佑,但畢竟不如依著佛法學習,

成就佛道來得究竟。 

盲目迷信  向佛學習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善惡念頭是互相增長的,如果不時時刻刻起善念,

善惡念就會生起、增長。 

   

每一個法都是對治顛倒我執、法執,

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昏沉的方便。

煩惱妄想  誦經靜坐 法喜自在 

      

6/22  

智慧、神通,是修行的果德。果德,必須藉由因上的努力才能彰顯。

因上的努力,就是要能忍辱、要有智慧。  

果上馳求  因上修忍 

    

假使不修一切善法,哪裡有今天的中台禪寺?

沒有中台禪寺,我們怎麼能自利、利他? 

自私自利  慈心利他  

    

6/23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是願心,所謂有願必成。發眾生無邊是願度,

雖然度不盡眾生,可能度一半,也不錯。如果連這個願都不敢發,

可能一個都度不了,這就不是菩薩行的根本。  

知見錯誤  以願導行

   

中峰明本禪師法語 

菩薩用心

勞自己之力,安他人之念,是菩薩用心。 

但存此心向道,則道無有不相應者。 

    

6/24  

面對外在的環境,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就是『』,

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 

為境所轉  無住生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沒有掛礙、沒有顛倒,心很清淨、很有智慧,

好像蓮花一樣。所謂『蓮出淤泥而不染』。

     

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其實這不是自在而是放縱

放縱自己的惡習  持守戒律  

   

6/25  

社會大眾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所以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

這才是一種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  

怨天尤人  知恩感恩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正確的知見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黑暗,在人生路上才不致迷失方向。  

      

6/26  

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於心當中平靜、

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 

無明煩惱  本具覺性   

     

來果禪師法語 

忙用功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有生死的人,忙辛苦。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都貪生怕死,所有一切動物都有貪生怕死的心,

這就是覺性、這就是靈性,人人都有,動物也有,基於這個道理,

我們不忍心吃牠們。

只顧自己  尊重生命 

      

6/27  

佛法教導我們要清醒,要定心、淨心、明心、安心,要檢討反省、

知過改過,這念心像日月一樣,光光明明,照天照地,這一生就是菩薩。 

迷而不覺  心地光明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假使執著有相的功德,就只是福報;不執著能修、所修,才是真正的大功德。  

     

人與人之間用和氣、慈悲相對待,就是在心中建立起有效防禦系統。

有了完善的防禦措施,就能保護自己,遠離疾病。

習慣抱怨  和氣慈悲

    

6/28  

古德云:『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門外,

此是長生不老方。』。 

反樂為苦  遠離財色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不執著,不貪戀世間的繁華,心自然就遠離了塵囂。

      

病一來,什麼人都沒辦法逃避,到最後每個人都會病、都會死,

誰都脫離不了無常

消極逃避  思惟無常之理

       

6/29  

喜怒哀樂能依時節因緣而表現,就代表我們這念心動也動得、

靜也靜得;動的時候,就是的作用;靜的時候,是心之體相。

不識心性  動靜能作主   

 

佛告訴我們要以戒為師,就是告訴我們要了脫生死,

必須要持清淨戒。

邪知邪見  持清淨戒   

      

6/30  

學禪目的在契悟這念清淨本心,清淨心時時存在,即能得到自在;

亦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則不會小看自己而自卑。 

自怨自艾  人人本具佛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三藏十二部經都是在闡釋、啟發、教導,告知我們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    

       

 

     

 

7/1  

這念心當中,沒有妄動,沒有昏沉,處處作主,如如不動,

了了常知;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  

念念遷流 → 了了常知 

 

虛雲老和尚法語 

佛世制,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

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

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

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為,勤除習氣。

  

7/2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

我們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大願,

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為有願力

這念心就會產生力量。  

缺乏願心 → 有願必成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平氣和,身體就會健康,也能夠與大眾和合,

人生的旅程才會順心如意。

   

7/3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希望達到這個境界,

就要看破、放下;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  

患得患失 → 看破放下

    

7/4  

佛法強調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其中第一即是內明,

內明就是淨心、定心、明心。      

錯亂修習 → 淨心、定心、明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知見正了,知道要修福德與智慧;思想、觀念和作為淨化、清淨,

此時的知見就是淨知淨見。達到了這種清淨的境界,

妙智慧就會被啟發出來。   

 

7/5  

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通達、明暸了這個道理,

自能生覺照之心,心不再隨境轉,沒有苦惱,沒有取捨,

當下這個心就與理(理就是真心)相應,得到解脫。  

怨天尤人 → 逢苦不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若懂得佛法,人生的道理,心就能平靜,

和任何人也容易相處。  

      

7/6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念心能使人墮落,

也能使人提升。這念心悟了,可以成佛作祖;

這念心在迷,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迷失本心 → 一切唯心造   

    

黃檗ㄅㄛˋ希運禪師 法語 

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

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

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

   

7/7  

處處分別就有是非、美醜、取捨,這一切都源自於眾生的迷惑,

因為迷惑就產生了執著;有了執著就會起惑、造業。  

迷惑執著 → 不落兩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住心誦經,能誦的這念心始終存在,

這樣誦經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無遠弗屆,周遍法界。

     

7/8  

儒家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只要能夠知道反省檢討,

除去心當中的妄想、昏沉、無聊,當下就能與聖人法界相應,

在凡在聖端看這一念心。  

罔念則狂 → 克念則聖  

    

永嘉玄覺禪師 法語 

誡疏怠者  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

思之勿自恃也。

 

7/9  

透過持戒,規範身口業不造作惡業,時時刻刻保持三業清淨,

就能與菩提心相應,所以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  

破戒毀犯 → 以戒為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照顧好這念心,心就能得解脫。

 

7/10  

修行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持清淨戒』。

這兩個原則做到了,這一生就對得起自己。  

不發菩提心 → 持清淨戒 

     

達磨祖師 法語  

持齋五食    持齋者,食有五種:

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

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

三者  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

四者  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

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

  

7/11  

法門無量誓願學,要想斷煩惱,要想度眾生,總是要有一些本事、

有一些方法,就如同醫生為人治病,總要懂得一些處方、

一些脈理才可以。   

不學無術 → 法門無量誓願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論在順境、逆境,在明、在暗,在任何時間、空間,

時時刻刻都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就是堅住正念

   

7/12  

現代人,無論其所處的環境為何,往往都缺乏一種安定感

如果心不能安定,做事就會衝動,容易犯錯。  

衝動行事 → 遇事不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讓自己經常起善念、行善行,口說好話、身做善事、心想善法,

始終讓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在善法上不眠不休地精進用功。

 

7/13  

雖然人生充滿了苦惱,只要能體悟到苦的真理,

真實地認知苦的根源,便能從苦當中解脫····

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招感的苦。

對身邊的人、事、物能看破、放下,便能進一步

契悟永恆不變的真理。    

愚痴顛倒 → 吃苦了苦

 

六祖惠能大師 法語 

一直心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

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7/14  

佛法教我們: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有慈悲心,對平輩要有誠心。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有了恭敬心,

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傲慢自大 → 善法從恭敬中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誦經的目的就是依教觀心,藉誦經來攝心、收心,

不打妄想,把心安住在誦經上。

   

7/15  

《中庸》的宗旨,是在敘述道之本源,其中論及君子應當戒慎恐懼,

時時刻刻皆要警惕自己,以防自己產生一些錯誤的思想或行為。

透過自我的省察、反省與檢查,行事求中和不偏不倚,

亦即是佛法上所說,要不即不離。     

落入兩邊 → 不即不離

造作三業 → 守護六根   

   

馬祖道一禪師 法語 

眾生由來    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

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

我慢貢高,合為一體。

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7/16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及慚愧心,

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     

沽名釣譽 → 清淨布施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參禪的目的是破除執著,以達到明心見性,

而參禪的首要條件,就是必須持戒清淨。

    

7/17  

對事以真,把事情做得很好,這就是作事的大原則······ 

對於事情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絕不推諉,

而且要盡力去完成。本來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完,

你半天就做完了,多餘的時間就多做一些,這就是一種布施。   

互相推諉 → 對事以真

      

潙山靈祐禪師 法語 

真心道人       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

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聖,祇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譬如秋水澄淳,清淨無為,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7/18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

希聖希賢的心念。例如拜觀音菩薩,

除了崇拜和感念他大慈大悲的精神外,

更從日常生活中去效法與實行,不但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

對與父母年紀相彷的人以一樣盡孝道。 

貢高我慢 → 見賢思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有所成就,就必須不畏前境,無論是順境或逆境、

無論是好或是不好,都不要受到影響。   

 

7/19  

修行,落實聞思修三慧以成就道業,

學生在學習課業的過程中,能依據聞慧、思慧、修慧這三個步驟,

不斷的學習、實踐,學業也一定能有所成就。  

好逸惡勞  學而不思則罔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就是守道,這念心不攀緣、不顛倒,

把外面的五欲境界統統放下,把這個道守住,

才能超凡入聖。

 

7/20  

何謂不生?我們心當中有喜怒哀樂、有物欲、有欲愛、色愛,

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七情六欲,有種種利害得失,

有這些心,心當中就有了波浪。

現在我們不受這些環境的引誘,心當中保持不動,

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念心『不生』。  

念念遷流  三心不住

   

7/21  

修行貴在實踐,而且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

定力和智慧都要靠平時養成,平時沒有薰修,

遇到境界時就不容易產生定力和智慧。

有定力、有智慧的人,心清淨而不迷糊,

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觀察清楚,做事就不容易犯錯。  

知而不行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所謂『理則頓悟,事非頓除,無論是漸修或頓悟,

都需要智慧,所以要『博聞』。

了解教理,才能知道正確修行的方法。

   

7/22  

如果想要超越生死,就要悟到真諦的道理,

體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  

以假為真  諸法皆空 

      

紫柏達觀真可禪師 法語 

離心無塵      開眼見山水,合眼夢山水。

開眼所見,世以為真;合眼見山水,世以為不真。

殊不知真與不真,離心無塵。塵尚非有,況山水乎哉? 

 

7/23  

我們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這念不動的心性,

『客』便是我們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就會變成了客人,

隨著妄想遷流,流轉三界、輪迴生死。  

妄想遷流  處處作主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經常返照這念心,慢慢地心就能夠平靜下來。

心平靜、澄淨了,自然就能得到解脫。

 

7/24  

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化心中的惡念,

乃至最後要連善念也不執著,而達於無念,

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

如此就能夠轉化業障。 

分別取捨  銷歸自性

     

六祖惠能大師 法語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7/25  

如果我每個人心中當中無罣無礙、無憂無愁,

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樂幸福。  

念念愛著  覺性常在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天地、世界有成有壞,當世界毀壞殆盡時,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仍然存在,

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無得無失,這才是真正的自己。  

 

7/26  

個性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相處要和氣、和睦,

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做起事來就會眾源『和合』,容易成功。 

諍競對立  對人以和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學佛要研習經教,否則就會被邪知邪見所影響。

  

7/27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

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佛性是平等的,

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慈悲平等

      

中峰明本禪師 法語   是心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 

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7/28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一些些欲愛、色愛、瞋罣的心念,

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有這些煩惱,就是有

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 

貪愛執著  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道,是把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習氣一一去除;

悟道,則在當下,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當下就是。

 

7/29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在人多熱鬧的地方,

心也要不散亂、不顛倒,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

隨境流轉  不隨境轉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果表面上有好的名聲,但實際上並沒有好的德行,

就是所謂『欺世盜名』,將來業障現前,一定會受惡報。  

    

7/30  

人必須要有福報,沒有福報做任何事都是障礙,

修善積福的道理便在此。然而有福德還必須有智慧,

如果濫用福德與錢財,造了惡業就要墮落。 

濫用福報  福慧雙修 

       

來果禪師 法語   慎口過

最惡莫過於口,一言送人下地獄,一言令人了生死。 

   

7/31  

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

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

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缺乏正信  信滿成佛  

    

    

 

   

8/1  

不論動靜閒忙,作主的心始終存在,

淨化心念,轉化煩惱,而不是逃避煩惱、逃避現實。

逃境安心 → 淨化心念 

 

8/2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

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深陷情執 → 斷欲去愛 

   

8/3  

『敬』,是恭敬、尊重、禮遇。敬的相反就是我慢,

我慢重就成為倨傲、驕慢、輕視。心存我慢,就有不敬重、

不重視的潛在意識。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的習氣。  

高傲我慢 → 對上以敬

    

8/4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

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心有疑慮 → 看破放下  

 

8/5  

佛法的思想、理論,並非形而上的學問,

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行的真理,

是精神的陶冶與提昇,若能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生活上,

必能體會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知而不行 → 解行並重   

   

8/6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

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這些都做到了,

自然而然心就安定。  

心外求法 → 修行在己   

   

8/7  

佛說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無有間斷,

這就是精進。人都有懈怠,藉由大眾日常的共修,

養成一種好習慣,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懈怠墮落 → 精進用功   

     

8/8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凡事要從因上去努力,不可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斃。  

苟且偷安 → 積極進取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不容易管理,所以,修行要踏實,不能講大話。  

 

8/9  

若能經常保持正念,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心便得到寧靜,

身心能協調,疾病就不可怕,死亡更無可畏懼。

身心失調 → 堅住正念

 

8/10  

』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麼?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

現在種惡因,將來一定受惡報;現在種善因,將來一定受善報。

現在修頓悟法門,將來一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缺乏信心 → 信事理因果

 

8/11  

『知足常樂』非但不消極,反而是活潑、積極的,

用現代人的形容詞叫『敬業樂群』···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

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獨善其身 → 敬業樂群

   

8/12  

假使我們透過般若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妄想

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這時,我們自己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現前,

也就不會有之後種種被假象蒙蔽的事情。  

迷於假象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8/13  

如果我們沒有清淨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慈悲的智慧,

這些進步的科技反而成為毀滅人類的工具。    

晦昧真心 → 無礙清淨慧

   

8/14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

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例如求觀音菩薩,

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大神通,觀音菩薩無所不在,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除了相信這些道理以外,

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能夠如此,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缺乏正信 → 佛性本具

   

8/15  

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生根;

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就沒辦法廣開方便、恆順眾生,

沒辦法斷除煩惱,所以要定慧等持,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     

有定無慧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善不執著善,心當中不起貪愛,這樣就是無量的功德,

無量的福報,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8/16  

佛法言:『人有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是無窮盡的。』

凡事不要從負面去思考,愈想心量愈小,

愈鑽牛角尖,最後就走進了死胡同。     

鑽牛角尖 → 正向光明

    

8/17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

佛性是平等的,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8/18  

到底酸甜苦辣,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這完全是自己的分別、

習慣、執著。悟到了空性,酸甜苦辣都是虛妄的,

都是隨著我們的執著、習慣起的一種變化,一切都是空性,

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佛,這念心不住苦、不住樂,

超越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實相。  

落入兩邊 → 常行中道

 

8/19  

我們行布施要基於慈悲心去做,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

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計量布施的好處  無所求的布施

 

8/20  

做事情必須腳踏實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問因不問果,

否則,好高騖遠是不容易成就的。  

好高騖遠  腳踏實地

   

8/21  

『慈悲』屬於『感情』,『智慧』就是『理智』,

有慈悲沒有智慧,容易為情感所左右,一生的前途、事業就無法出人頭地;

只有智慧沒有慈悲,整個人就會冷冰冰的,人生也是不圓滿。

真正的『』是有慈悲又有智慧,能提升正智,又能達到淨智

——佛的境界,是清淨且圓滿的!  

不識本心  悲智雙運 

   

8/22  

修行不但要有戒、有定,更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要知道外面是什麼境界,心與境都能鑑別,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都能明明白白。  

妄想紛飛  善觀心、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下』,放下之後,還要能『提起』,

提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菩薩行,才能得大自在。

 

8/23  

佛經言:『不論是做人、做事,乃至成佛、成道,都要靠現在的努力

絕對不可以只是等待。』。若只是坐在這裡等待諸佛菩薩來摩頂授記,

就可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懈怠空過  即刻努力

 

8/24  

佛法中所設的因果其實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知命則能立命,

明白了這些道理,便能了解命運、創造命運。 

患得患失,捨本逐末  歸咎命運

   

8/25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高傲我慢  懷恭敬  

 

中台四箴行是增長福慧的方向,把這四個方向的道理做到了,

一定能增長福德,不論在何處,都能自在做主,諸事順遂。

貪瞋癡慢  敬慈和真   

      

8/26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概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涼、自在。 

心行偏差  心端行正

 

8/27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

纔能獲得成功;若信念達到百分之百時,

修一切法們,都能感應道交,圓滿無礙。 

疑心成障  堅定信心

 

8/28  

一般人都知道:『捨得、捨得!』捨就是因,得就是果,

有因一定有果;人生有過去、現在、未來,

所有的一切富貴、貧窮,都是我們這一念心,

若是覺得這一件事情該做,並且很歡喜地去做,

就一點都不困難。 

故步自封  歡喜奉行

 

8/29  

一般人因為不了解法是空性、是假有,所以拼命巧取豪奪,

拼命想佔有····佛法告訴我們,世間一切法離不開因成、

相續、對待的假相,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

了解諸法虛妄不實,就不會執著,就能看破、放下,

不再追求不實的假相,生命就能更踏實。

追求假相  照破虛妄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有妄想、惡念,

立刻就覺照、淨化。  

    

8/30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緣

淨因淨緣才能成就,這都要靠自己在每個當下努力。 

與人交惡  廣結善緣  

 

8/31  

佛法博大精深,要想道業成就、超凡入聖,

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上開始學習、開始用功。    

離道別覓道  道在日用之間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的心能得到安寧,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9/1  

勤學、博學是為了要普度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要把心量擴大,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剛愎自用 → 起大悲心 

 

9/2  

『有因有緣事易成』,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結人緣、多結善緣

多結法緣、多結佛緣、多結歡喜緣,不要結惡緣。

有了這些緣,就能左右逢源,做甚麼事情都能成就。  

不結善緣 → 廣結善緣 

   

9/3  

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把染著心變成清淨心,

過去的妄想心轉成正知正見,這就是修行。  

迷而不覺 → 轉染成淨

    

9/4  

修善不執著善,心當中不起貪愛,這樣就是無量的功德、

無量的福報,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處處貪著 → 修善不執著善  

 

9/5  

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都是緣起法,明白這個道理,人生就找到了方向。 

否則,不在因上努力,存著僥倖的心理,只知道等待機會, 

如此就會隨波逐流,乃至被社會所淘汰。 

心存僥倖 → 知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性在煩惱當中,就如同波在水中,水和波浪是一個,

了解這個道理,對於『人人都有佛性』的道理、

對於修行就能產生信心。 

   

9/6  

希望得到自在,就要善調身、心。第一、身要放鬆、自在,但不得放逸。

第二、心要自在、輕鬆,要保持寧靜、專注,如此就能得自在。

若是行、住、坐、臥,任何時刻都患得患失,起很多妄想,

不但得不到自在,反而還造種種惡業。 

放逸隨便 → 善調身心   

   

9/7  

人與人之間也是一種緣,人活在世間,彼此要能互助合作,

大家才能共利共生;如果彼此互相排斥,

到頭來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還可能自取滅亡。  

爭名奪利 → 互助合作   

     

9/8  

俗話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說:『萬物靜觀皆自得。』

得下來的人,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浮躁不安 → 定慧等持  

 

9/9  

一個人有了慚愧、懺悔的心,這就是最大的超越、最大的精進。 

所以無論是修行也好,或是日常的為人處事也好,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要知慚、知愧,不但自己心能得到安寧,

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執迷不悟 → 慚愧懺悔

 

9/10  

佛看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若是好人,希望他更好,

希望他早一點成佛、成菩薩;若是壞人,則希望他變好。

假使有這種心量,那福德、智慧就增長,就沒有嫉妒心了,

時時存有大慈悲心、平等心,這顆心就是菩薩心。 

心量狹小 → 冤親平等

 

9/11  

口業的過失,是由於內心瞋恚等煩惱而起。

藉此稱揚讚歎如來的法門,可以清淨口業,

進而轉化內心瞋恚、嫉妒等無明煩惱;

當煩惱垢盡,自然而然就能與清淨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兩舌惡口 → 稱讚如來

   

9/12  

我們的心當中,由於平時對於外面的境界生煩惱,

使這念心患得患失,從早上開始到晚上,

念頭始終沒有停過,就像長江、黃河裡的波浪般。

前浪、後浪始終蕩漾不停。現在用佛經所教的方法,

用定慧、檢討反省、迴光返照的方法,

先將這杯水保持不動,使外面的波浪平靜。  

攀緣妄動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念心的無明、煩惱、執著化除,達到平等、清淨、覺悟了,

就是菩薩;達到究竟覺悟,就是佛。

 

9/13  

一般人始終是在夢境當中,好夢就是善法,

惡夢就是惡法、黑法。無論好、壞都是夢境。

我們這念真心,是真空無相、真空覺相,就好像是一面鏡子、

一潭止水一樣,光明、潔白、純真,

但是因執著色、聲、香、味、觸種種境界, 

心有了染著,就失去了本真。 

認假為真 → 遠離妄想

   

9/14  

古德云:『依心起修,依性起修。』依著心性去修行,

就不會走遠路。如果不知道這一念心、

不知道道在何處,心外求法,就是心遊道外,

與理不相應,就是佛門當中的外道。

所以,要檢討看看自己是佛道、正道?還是外道、邪道?  

心外求法 → 依心起修

   

9/15  

去染即淨』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去除黑點,淨化惡法、保留善法,

也就是擇善固執。第二步,壞的渣滓都清除了,

最後呈現的就是功德、善法;進一步還要不執著善法,

好的染著也要去掉。     

執著善法 → 以捨捨善 

 

9/16  

如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才會有所收穫。     

好高騖遠 →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9/17  

在平時,我們只要一不小心沒有覺察就會犯偷盜罪,

例如偷看別人的信件、書籍,乃至於積蓄不該積蓄的私房錢等等。

要能不犯偷盜罪,這念心就得時時保持覺性, 

不攀緣、不執著,慢慢練習,心念會愈來愈清淨,

最後必定能夠得到解脫。

隨順習氣 → 持守淨戒 

向外攀緣 → 清淨自心

   

9/18  

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想要富有,第一先要懺悔業障,

第二就是要忍耐現在的果報,第三要積極修善努力工作。  

怨天尤人 → 因上努力

 

9/19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知道其然,

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對於這些道理必須了然於心,

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偏執一方  知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只要心當中無愧、不貪、不瞋、不癡,具足慈悲喜捨,

走到哪裡都是淨土,心淨則佛土淨。  

    

9/20   (中秋節

月光平等,普照各地,全世界見到的都是同一個月亮。

每個人心中也有一輪明月,時時刻刻跟著自己走。

佛經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中淨,菩提影現中。』

····藉著欣賞外在的月亮來返照自心,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就能見到心中八月十五的月光,這就是由事到理。  

攀緣妄想  返照自心

   

9/21  

禪宗有一本典籍《指月錄》,『月』,指的就是人人本具的這念心

這一念清淨、光明、慈悲、平等、真空、妙有的心,就是月亮。

心中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邪見等種種煩惱,

就如烏雲籠月,見不到月的光明;心中沒有煩惱,時時清楚明白,

人在那裡,心在那裡,心中就很光明、很清淨。  

煩惱障心  心月光明 

   

9/22  

佛法上,疾病不外乎是業障產生出來的,

而善、惡業則是心當中產生出來的,

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愉快心,

這些疾病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發生。  

三業不清淨  病由業生  

 

9/23  

佛法中強調『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如果一個人學識、能力都很好,但是人緣不好,

事業想要成功是不容易的。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時勢就是緣,有善緣、惡緣、佛緣和法緣,緣是很重要的。  

不結善緣  廣結善緣

 

9/24  

念心如果起了貪心,就屬於餓鬼道的眾生;起了慈悲心,

乃至於布施的心,這就是菩薩的發心,生命一定會愈來愈光明。 

貪得無厭  慈悲喜捨

   

9/25  

悟道,要從因心來悟,何謂因心?就是要從苦、集、滅、道四諦來體悟,

其中的『集』就是因,把這個因找到了,自然就能契悟果海,

所以說因即是果。如果不從因上來契悟;修行,只想在果上來求,

便是一種顛倒,以這樣的觀念來修行,始終是南轅北轍無法契悟聖果。  

因地不真  斷惑證真  

 

9/26  

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當下的這念心,就是聖心、就是解脫、

就是出世、就是淨土、就是聖人。 

心隨境轉  順逆皆能忍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緣果報,是由這一念心所感召;這念心,起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因, 

這個因將來就會形成一個果報。

 

9/27  

我們這念心是什麼都不求的,

因此達到了什麼都不求就能與道相應了。 

古德說:『外無所求,內無所得』,指的就是這一念無求的心。

世間人求名、求利、求富貴、求長生不老、求······,

修行人初初開始也有『求悟、求道』的心,

這種有求的心,始終長在『迷』裏。

處處貪求  心無所求

 

9/28  

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

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從果上求  因上解脫

 

9/29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從現在開始努力種善因,步步光明,

從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脫。化除心中的煩惱,

消除心中的惡念,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

放任煩惱  解開心結   

    

9/30  

不受胎,必須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為人往生以後,

識神作不了主;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

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

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達到這般程度,

就要靠平時禪定功夫的修持,與般若智慧的關照。 

顛倒散亂  保持正定  

    

     

  

10/1  

這世界上有癱瘓的植物人、愛滋病、癌症、糖尿病,

這些疾病都沒有藥物可以根治,因為這是一種業果,

業果現前時是很不容易轉的,除非有大願力、福德力,才能重報輕受, 

唯有透過修行,除去心中的貪瞋癡,才能做到心不為病所苦。 

心隨病苦 → 除滅三毒貪瞋癡 

 

10/2  

有人會問,如果什麼都不求了,不是消極悲觀嗎?

其實,真正心中達到無所求,亦不妨礙有求,

因為有求就是用,無求就是體······求了以後,

又歸於無所求,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般若智慧。

如此,我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心安定下來了,

我們的智慧、定力,乃至於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  

散亂不定 → 定生福慧 

貪求無厭 → 無求即樂    

   

10/3  

想要無所求,就要把名利財色看破,心能作主,不隨境界攀緣、馳逐。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心平靜了,本具清靜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這時亦不妨礙有所求,

因為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處處作主,

有求、無求都不離當念;都是自在解脫。  

心無饜足 → 定慧解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一是動、一是靜;在靜中,一念不生,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就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般;

動的時候,廣修一切善法,並且不生執著。

    

10/4  

『冥冥暗夜中,三寶為燈塔』什麼是黑暗?愚癡,沒有智慧就是黑暗,

沒有正確的知見,猶如在黑暗中,始終是無所歸屬、依靠。

『愚癡』是指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認為行善沒有善報;

做惡沒有惡報,自己不明因果,這一聲就會做出種種的錯事,

人生就是一片黑暗。      

昏昧愚癡 → 皈依三寶  

 

10/5  

知足常樂』會不會阻滯社會的進步?其實不然,

『知足常樂』非但不消極,反而是活潑、積極的,

用現代人的形容詞叫『敬業樂群』,

人之所以有煩惱,原因就在『不知足』······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回感到愉快與滿足!  

抱怨不滿 → 知足感恩   

   

10/6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起惑造業 → 人以心為本   

   

10/7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想醫治身體的病,

根本上必須先調正這念心。 

眾生心中都有貪瞋癡三毒的煩惱,若能將三毒轉化,

心就得清涼;心清涼了,身體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病苦。  

三毒害己 → 轉化三毒   

     

10/8  

貪欲所引發的饑火,會讓人犯下種種惡行;

而男女的欲愛、色愛也是一把火,

貪愛的心一起,燒去人的理智,就會產生種種禍患···

所以,要時時返照心念,將心中的貪念轉化息滅,

念心能夠作主,不為貪欲所驅使,心中能夠保持平靜、自在,

心清靜了,沒有煩惱毒素,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煩惱毒害 → 心能作主  

 

10/9  

人的瞋心就是一種毒素,這種毒素經常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不但對自己無益,也會傷害別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

這種仇恨有時,甚至會牽連好幾世;  

瞋心如果不知運用慈悲來轉化瞋恨,  

往往會造成玉石俱焚的後果。 

玉石俱焚 → 慈悲息瞋

 

10/10  

色身及世間一切原來是健康、美好的,但當災難一來,

馬上就山崩地裂,房屋土地、道路等多所損毀,

身體也受到傷害,可見世間一切以及生命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的。 

貪著受苦 → 四大無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論在順境、逆境,在明、在暗,在任何時間、空間,

時時刻刻都不受外在境界的影響,就是堅住正念。   

    

10/11  

在佛法上講,外面的天災地變,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所感召的;

而什麼樣的心念會感召這些災禍呢?即貪、瞋、癡三毒。

貪心感水災,瞋心感火災,癡心感風災,

貪、瞋、癡三毒熾盛,即感地震、海嘯等種種災變。 

三毒熾盛 → 境由心生

   

10/12  

佛經云:『心淨佛土淨』,心清淨,任何地方都是淨土。  

三業不清淨 → 心淨佛土淨

 

10/13  

慈悲心,人人都有;但人心有貪、瞋、癡三毒,

所以慈心如果沒有去養成,也很難現前。    

三毒覆心 → 長養慈心

   

10/14  

佛法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法所說的『因』,就是我們的發心。

發心正確,就是正因。因能感果,有了正因,將來就能得正果。  

撥無因果 → 正因正果

   

10/15  

『禪者佛之因,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了解的義理與妙用後,

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

便能真正落實禪的修習。     

光說不練 → 向佛學習

 

10/16  

善念惡念站在最高的實相境界看起來,都是一個夢境。 

我們修行第一個是不要作惡夢、先要作好夢,

等到惡夢沒有了,完全是好夢了,這時好夢也不執著,

最後歸於無夢,無夢就是實相,所以佛法說:

『先以善捨惡,後以捨捨善。』

實相不是外在面,實相是指我們這個心達到無念、無住、無為的境界。     

心外求道 → 道不在外 捨夢即真  

    

10/17  

學禪可以安定身心,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上,

行住坐臥都可以得到自在,不會空虛、妄想、顛倒。  

空虛妄想 → 落實佛法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不是一個形相,佛是覺者,心當中的煩惱漏盡了,

智慧、定力、慈悲、功德都圓滿了,

既能自立,又能利他,是最圓滿的境界。

   

10/18  

禪就跟水的源頭一樣,找到水的源頭,這股水始終是用不完的;

但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找到本心,就等於找到水的源頭。  

執著妄想煩惱 → 找到本心

 

10/19  

所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時時刻刻念念分明,

這一念心都在定慧當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

這就是住持我們自己這個道場。  

念念遷流  保持覺性

 

10/20  

有了過失,檢討反省,知慚知愧,念念分明,處處做主,寂靜無為,

就是莊嚴自己本具的道場。  

妄想紛飛  慚愧懺悔

   

10/21  

每個人都有法、報、化三身,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

離開了這念心,外面也找不到法、報、化三身,

這就是佛法的精髓。  

心外求法  安住本心 

   

10/22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

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這就是修行。  

心生執著  銷歸自性  

 

10/23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攀緣外境  收攝六根

 

10/24  

我們的安住在善法、安住在中道,世界就會安定。 

心生惡念  心境一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妄想是自己打的,執著是自己造出來的,

必須自己去化解。假使自己不化解,誰也沒有辦法。

   

10/25  

修行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不怕現在起了惡念,

只怕沒有覺察、覺照的心;覺察到起了惡念,

馬上把它化掉,這就是修行。  

不知不覺  反省檢討  

 

10/26  

為什麼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煩惱、執著,

就像背負著一個包袱。有能捨之心,才能捨掉這些煩惱、執著。 

執著煩惱  能捨之心

 

10/27  

修行學佛就是要達到冤親平等;真正達到心行平等,心中就沒有障礙,

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平靜、寧靜、走路、穿衣、吃飯、行住坐臥,

經常都在大禪定當中,這個心就踏實了。 

分別取捨  心行平等

 

10/28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指這念心。在世間法來講,

心要正、心要開闊、要有包容的涵養,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迷失本心  端正自心

 

10/29  

心地要寬廣,才能廣結善緣。

心胸狹隘  心量廣大   

    

10/30  

佛法是圓融的,處理事情要看輕重緩急,更要看當時的情形,

做適當的考量,當做的就要直下承擔。 

欠缺考量  衡量輕重  

 

10/31  

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家庭也做好了,然後再慢慢影響大眾、

乃至整個社會,最後就能成就人間的淨土。    

自誤誤人  修齊治平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就如同八萬四千支鑰匙;

我們每個人的心都被塵勞封鎖了,

所以用八萬四千支鑰匙將心門打開。    

   

    

   

11/1  

心清淨了,就有清淨的智慧,這一生就愈走愈光明,

不會走錯路、走遠路。要達到心定、心淨的境界,

就必須修習『』。 

無明染污 → 禪修淨心 

 

11/2  

有這個『』的存在,就是一種私心,就是屬於眾生;

諸佛菩薩破除了我執、沒有我相,冤親平等。  

執我我所 → 菩薩無我 

   

11/3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知道了這些道理,

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就會有福報。  

光說不練 → 落實佛法

    

11/4  

修行,要知道善調身心,要調身、調心、調飲食、調睡眠、

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身心失調 → 善調身心  

 

11/5  

修菩薩道就是一個『忍』字。

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  

衝動不能忍 → 忍成就定慧   

   

11/6  

佛法講慈悲,就是告訴我們要把這個情提升、淨化,

把心量擴大到無量無邊。  

情愛執著 → 慈心廣大   

   

11/7  

』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修行要信什麼?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  

不信因果 → 正信因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果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積極地從正確的『因』上去努力,

人生的路自然而然會走得平穩順暢。  

     

11/8  

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氣,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

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都能從正面來看,

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  

懷疑正法 → 具足正信  

 

11/9  

靜中養成,動中磨練』,要在動中養成這一念定慧的心,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定力及智慧,如果缺乏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 

妄想紛飛 → 定慧等持

 

11/10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如果從這方面來用功、

來反照自己,把心中的塵垢除去,保持寧靜,

心中自然清明不迷糊、不顛倒。 

怪罪他人 → 反觀自省

 

11/11  

佛經裡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一點一滴都要靠現在去努力。

懂得從因上努力,人生就會愈來愈光明。 

急於求成 → 落實佛法

   

11/12  

我們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要有覺性

什麼是覺性?做錯了事情,能夠知過、改過,這就是覺性。  

不知不覺 → 知過改過

 

11/13  

修行是一個減號,指我們心靈的世界,自己檢討看看:

心當中的貪心有沒有減少?瞋心有沒有減少?

癡心有沒有減少?煩惱有沒有減少?

自己的心當中有沒有慈悲?有沒有智慧?     

錯失光陰 → 為道日損

   

11/14  

不要低估自己、小看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要有遠大的志趣、

遠大的抱負,只要立大志、願意努力,就會有所成就。  

自我放棄 → 發願立志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悟,就是悟到本心,一切都是現成的。,是對治,要修而無修。

無論動、靜,順境、逆境,白天、晚上,都要用功,都能夠修行。

    

11/15  

唯識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這一念心,如果掌握不住,

就會墮落;相反地,如果懂得運用,就能產生感應、

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念不覺 → 心念作主

 

11/16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得解脫。得解脫,

不是求佛菩薩來幫我們解脫,而是檢討反省自己的煩惱,

把煩惱化掉就得解脫,就是這麼簡單。     

煩惱無限 → 轉化煩惱

    

11/17  

念心緣著慈心專注思維,這當中就有功德、有信心、有願行、

有法力,就能產生力量,靠這些力量,就能化除我們瞋恚的心結。  

火燒功德林 → 慈能轉嗔

   

11/18  

如果一切全都能,業障就會因此消除 — 因為業障是從色身所產生出來,

色身由我們的執著而生,執著是由於心造作、分別而來。  

慳執不捨 → 放下執著

 

11/19  

朝山是在修『忍』行。『忍』字,『心』上有一把『刀』,

意指刀放在心上,心卻絲毫不動,這就是忍。  

無法安忍  忍心不動 

 

11/20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念、正定,不需要另外去找極樂淨土,

也不需要另外去找佛、找菩薩。這念心經常在正念、正定上,

就和諸佛菩薩同一法界。  

向外求法  正念正定

   

11/21  

讀書的目的在哪裡?讀書,就是在培養智慧、學業、技能、身體健康;

第二,磨練自己,養成人格。  

虛應功課  善學立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眼前的壞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壞事!懂得這個道理,

凡事只要沉得住氣,就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11/22  

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  

慳貪吝嗇  心無所求   

 

11/23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見種種色。』以清淨、無求之心廣植福田,是自利利他的善菩薩,

能成就無量功德。  

心有所求  清淨布施

 

11/24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

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紙上談兵  知而立行

   

11/25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即說即了,即做即了,

作人也是一樣,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朝三暮四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11/26  

佛經裡強調要『福慧雙修』。智慧是什麼?

就是指我們這個知覺、這一念清淨心、

正知正見這一念心。 

愚痴無智  正知正見

 

11/27  

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吃苦就了苦,了苦就有福報。

要忍耐、磨練自己,這就是因地上的努力。 

吃不了苦  因上努力

 

11/28  

希望每一位將四字箴言『會、熟、巧、精』作為一把尺,

量一量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否到達這個程度。 

囫圇吞棗  會熟巧精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做了一件功德而能不生驕傲,功成不居,

並將一切功德迴向給眾生,罪過自己來承擔。

能有這種心量,就是真正發菩薩心的人。

  

11/29  

禪宗祖師說:『處處作主,立地皆真。』假使我們平時就能夠作主,

在緊要關頭,就能夠懸崖勒馬,不致走遠路、走錯路,

也就能愈走愈光明,這才是真正的『寶』。

迷失本心  處處作主   

    

11/30  

如果能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

心自然能安能靜。 

攀緣妄想  安住自心  

 

         

 

    

     

新春法語 : 修善積福  111年 春聯    

   

    

  

   

   

12/1  

經講:『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才能夠逢凶化吉,

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造作惡因 → 知因識果 

 

12/2  

我們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

我們的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  

放縱六根 → 藏六如龜 

   

12/3  

佛法講:『順逆皆方便』,順境和逆境都是一個助道的方便,

都是在幫助我們作人做事乃至於成道的一個方便。  

心隨境轉 → 順逆皆方便

    

12/4  

如果能夠知足,會對每個人都懷著知恩、感恩、報恩的心,

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快樂。      

貪得無厭 → 知足常樂  

 

12/5  

念心,起善念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淨土,淨土就是天堂;

起惡念,心就是黑暗,黑暗就是煩惱,最後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地獄。  

造惡不善 → 滅惡生善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別人是我的榜樣,好的,要向他學習;

壞的,就如一面鏡子,讓自己改進,不犯同樣的過失。

   

12/6  

佛陀透過身教、言教、境教、制教,以教化人心。

運用佛法了解每件行為、事情背後的真理,

對於佛法信受奉行,進而親身體會佛法的利益。  

執迷不悟 → 信受奉行   

   

12/7  

藉由行住坐臥四威儀的實踐,讓人人具足威儀,

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內心,使身心皆莊重合宜,

這也是一種教育。  

散亂放逸 → 具足威儀   

     

12/8  

世間上是否有富貴、幸福與快樂呢?有是有,可是這些是假的,

好像花兒一樣,今天開了,明天又謝了。  

迷於假相→ 夢幻空花   

 

12/9  

身體就像車身,福德因緣就像燃料,

當前這念心性就像電源,要時時維護這三項事物。 

捨本逐末 → 福慧雙修

 

12/10  

佛看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若是好人,希望他更好,

希望他早一點成佛、成菩薩;若是壞人,則希望他變好。

時時存有大慈悲心、平等心,這顆心就是菩薩心 

心不平等 → 大慈悲心

 

12/11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迷失本心 → 端正己心

   

12/12  

人生是,從生至死惟一『苦』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

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愛別離苦。八苦熾盛。  

反苦為樂 → 苦諦實苦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地當中要發大心,天天澆慈悲水拔無明草,

慈心廣大,慢慢無明就沒有了。

 

12/13  

從哪裡產生的?就是從而來的。父母、兄弟、妻子,

本來是親、是愛,忽然遇到一點點不如意,

馬上就翻臉成仇,親家就變冤家了。

這就證明親和愛是相對的境界,不是絕對的,是會變化的。    

親愛執著 → 冤親平等

   

12/14  

所謂『星燈』,就是佛傳心燈、續佛慧命之意。

這個世界必須靠我們每個人的心燈,

照破愚痴、照破黑暗、照破邪見。 

愚痴邪見 傳佛心燈

   

12/15  

我們的根是什麼?是善法。每個人都要有善法;

沒有善法,就像樹的 根不堅強,

遇到風雨就會倒,所以要根深柢固。     

惡業叢生 → 勤修善法

 

12/16  

我們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要有覺性

什麼是覺性?做錯了事情,能夠知過、改過,這就是覺性。     

不知悔改 → 隨順覺性

    

12/17  

生死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執著和煩惱,有執著煩惱所以有生死知苦;

眾生總是在大苦之中以小苦為樂,在短暫的欲樂追逐中起煩惱、

生無明,受生死之苦。  

以苦為樂 → 知苦了苦

   

12/18  

禮佛除了身體的禮拜,更有深遠的涵義。

一方而藉此發大願,效法佛陀因地中精進不懈之難行能行,

禮佛學佛,當願做佛;一方面,於精誠恭敬的禮敬中,

與清淨平等不動的心性相應。  

貢高我慢 → 禮敬諸佛

 

12/19  

《普賢行願品》云:『所有世間一豪之善,我皆隨喜』,

就是教示我們,即使是面對任何眾生所行的一絲一毫善法,

都要以平等、無瞋嫉的心,全然地隨順歡喜。  

心生嫉妒  隨喜功德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當中清淨莊嚴,自然而然我們的相貌,

就會隨著這念心愈清淨莊嚴。

   

12/20  

人住在世界上,外境是吉祥平安、還是充斥天災人禍,

都與我們這念心息息相關,所有一切都是以心為根本,

因為一切境界,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產生出來的。  

不識本心  心境如一

   

12/21  

福德是從修善法而來,要靠日積月累才能成就。

不僅要修福德,進一步還要修智慧

修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利益大眾、普度眾生,

使更多的人重見光明,這就是智慧。  

愚痴無智  福慧雙修 

   

12/22  

如來就是知道調伏自己的身、調伏自己的口、調伏自己的心,

一直調到身業無失、口業無失、意業無失,

這念心如如不動,就是如來。  

三業不淨  善調身心  

 

12/23  

每個人都有瞋心,必須用忍辱來對治。不但佛法講忍辱,

以世間法來說,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也必須要忍耐。

能夠忍心不動,我們的定力、智慧就會產生出來,

就能以靜制動。  

心量狹小  忍心不動

 

12/24  

一切法由心生,心淨就是淨土,心穢就是穢土。

這念心覺悟了,六根就是清淨的;

這念心迷了,六根就是染污的。 

一念不覺  心淨國土淨

   

12/25  

眾生執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為我,五蘊分為色法、心法。

色身屬於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以是空;

心法屬於受、想、行、識,也是空。最後畢竟空寂,

沒有我、也沒有我所,這樣就把我慢破除了。  

執我我所  觀法無我  

 

12/26  

我們心當中有三把火,一個是飢火、一個是瞋火

一是欲火;瞋心在日常生活上,

經常容易展現出來的,就是喜歡發脾氣。 

火燒功德林  慈心無瞋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道, 

相信心即是道、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即是僧,

相信這個理,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

    

12/27  

過去、現在、未來,古今三世,不離當下這一念心

東西南北、上下十方,也都不離開這一念心,

悟到這個道理,就是『得正住持』、就是正法住世。 

散亂顛倒  安住本心

 

12/28  

古人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就是無上;

假使離開這個本心,拼命去學習一些枝末的法,

還沾沾自喜,這樣就成了顛倒。 

顛倒妄想  菩提自性

 

12/29  

《六祖壇經》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出現這一念心、這個覺性,沒有去、沒有來,

沒有出、沒有入,沒有取、沒有捨,

這是最高的究竟涅槃。

執著取捨  惺惺寂寂   

    

12/30  

如果我們的覺性真正清明了,有了菩提智慧,

就不會迷失道路,做任何事情都有定力、智慧,

都能看得很清楚。 

攀緣染污  心地清明  

 

12/31  

雖然人人都有本具的覺性,但由於一念不覺

『真如不守自性』,這個心作不了主,

就成了不覺。    

念念遷流  收攝身心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by817&aid=17883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