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07 14:26:12瀏覽67|回應0|推薦0 | |
1/1 古人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 現在雖然是活著,明天這口氣在不在還不知道, 所以,在無常來臨之前,要把握時間, 積極去努力。 虛度光陰 → 世間無常
1/2 若想要達到不死,只有不生。什麼是不生呢? 就是師父在這裡說法、大眾聽法這個心, 煩惱不生,則清淨自性自然顯現, 『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生死遷流 → 煩惱不生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個世界必須靠我們每個人的心燈, 照破愚痴、照破黑暗、照破邪見。
1/3 佛法講『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有了人緣、有了善緣,就沒有惡緣, 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左右逢源,就容易成就。 眾叛親離 → 和合無諍
1/4 我們的心是主導者,這念心迷了,就是萬惡之源; 這念心覺悟了,就是功德之母。 念念遷流 → 時刻返照
1/5 慢慢去觀察,每個眾生都有其美德, 所以都能歡喜讚嘆。不但現在如此, 『念念相繼,無以間斷』, 始終是這樣思惟、這樣修, 從今以後朝著這方向去努力, 這就是隨喜功德。 嫉妒比較 → 隨喜功德
1/6 每天發願、禮拜以後,還要在日常生活上來用功, 這就是真正在修廣大願行。 所以,以願導行,用行來滿自己的願。 不信因果 → 以行滿願
1/7 修習佛法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定心、淨心, 心定了,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身也會安定、健康。 昏昏昧昧 → 定心淨心
1/8 要檢討反省,使心像一面鏡子,不落一絲塵垢; 像一彈止水,不起一點波浪,要有正知正見。 邪知邪見 → 心如明鏡
1/9 凡事都要經過一番努力、經過一番苦頭才能成就。 佛經裡面講『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 現代人講『沒有白吃的午餐』,是一樣的道理。 紙上談兵 → 腳踏實地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能夠行佛所行、言佛所言、思佛所思, 雖然離佛甚遠,也如同在佛左右一般。
1/10 我們人是假相,男眾、女眾也是假的現象, 是虛妄不實的。眾生執著這個身體為實有, 起了貪心、瞋心,起了男女之欲愛, 就迷失了本心、造了惡業。 迷失本心 → 四大苦空
1/11 怎樣把這些念頭管理、淨化,達到覺悟呢? 儒家說『罔念則狂,克念則聖』, 「克」就是克制,能夠克制自己不好的念頭, 就可以入聖人之門。 罔念則狂 → 克念則聖
1/12 我們覺察到心中起了無明煩惱, 可以念一句『阿彌陀佛』,用這句佛號來返照自心; 或是用般若智慧照它一下:『是誰在起瞋心?』 這樣一返照,瞋心自然就沒有了。 放任煩惱 → 返照自心
1/13 在平時要能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惡念; 只講好話,不講壞話;只修善行, 絕對不做壞事,這就是作主。 作不了主 → 斷惡修善
1/14 弘揚佛法的目的在救心,佛法能救人的法身慧命, 救人的知見,救人脫離貧窮。 想要脫離貧窮並非提供物質即可解決, 真正的貧窮是心當中的貧乏, 心中有煩惱,這就是心的貧窮。 身富心貧 → 法身富貴
1/15 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 因要靠自己的努力、開創,有好的因, 將來一定成就善報。 不信因果 → 知因立命
1/16 做事情要注意兩點,一是做事的態度, 二是做事的選擇。做事態度要認真, 不要敷衍塞責,不要欺世盜名。 第二,做事要不違背法律、不違背道德。 諂曲欺誑 → 直心正行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身、口、意三業一動都是善法,心無善念不起、 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 能夠做到這樣就是真佛子。
1/17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舌根可以造業, 亦可修福。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讚毀他,造作口業; 佛法則教我們以舌根來讚歎她人的功德, 啟發舌根之大善,故能得福。 造作口業 → 舌根修善
1/18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對於諸法的相狀、是、非、善、惡都是清清楚楚, 這就是『知』,能知的這念心於是非好壞無有取捨, 六根不染六塵,始終清楚、明白。 心隨境轉 → 清明作主
1/19 心有增減是眾生,無增無減才是聖人。 什麼是有增有減?心生歡喜是『增』, 心生後悔是『減』,有得失、有增減的心 無法平靜下來,不可能與真心相應。 患得患失 → 心無增減
1/20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現在雖然身在苦海當中, 但是也可以離開,怎麼離開?回頭!。『頭』是指念頭, 就是我們最初起心動念的那一念心, 如果把迷惑的念頭轉過來,馬上就能離開苦海。 執迷不悟 → 回頭是岸
1/21 儒家講以文相交,修行人則是以道相交, 以道相交就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 若能做到冤親平等,就沒有愛別離苦了。 冤親對立 → 慈悲平等
1/22 『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什麼原因呢? 因為物質生活始終是不長久的。 假使我們能夠明白菩提心,了解在物質生活以外, 要保持當下這個平常心、平靜心、慈悲心。 迷於物外 → 平常心是道
1/23 什麼是『常』?現在聽聞佛法,遇到人家毀謗自己, 可以忍得下來;遇人讚歎,我也不高興, 好像是做到平常心了,但是,不常。 怎麼說呢?今天做到了,說不定明天又忘記了, 這就是不常。 患得患失 → 平而能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念不是像木頭、石頭一樣,不但不起心動念, 而且覺性要存在,這念心無妄念、無雜念, 了了分明。
1/24 『關』是閉關的意思,就是關閉眾生流轉生死的門, 也就是關閉殺、盜、婬等八種罪過, 使之不再犯,稱為八關。 流轉生死 → 六根收攝
1/25 王陽明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心當中的賊時時刻刻跟著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時時刻刻都要住意自己心當中的小偷。 起心動念 → 防意如城
1/26 知道了佛法的道理,有了煩惱,自己就要調。 怎麼調?把佛法的道理拿來想一想, 一下就轉過來了。每一個人都有過失, 都有妄想、煩惱,我們修行就是要轉煩惱, 要知道運心。 攀緣顛倒 → 運心轉念
1/27 佛法不但講情緒管理,更進一步講心念的管理、調御, 涵蓋的內容更為廣大、實際。修行最重要的, 就是要管理自己的心,真正做到了,就是『調御丈夫』。 身心不調 → 調心御根
1/28 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修行要能作主, 把這念心歸一,歸到一個定點上,就能產生力量。 心猿意馬 → 制心一處
1/29 修行要動靜調適,讀書學習也是如此。讀書、學習的過程, 一個是靜,一個是動。在教室學習是靜, 來到體育場就是動,動靜都要能夠配合、調適, 動也動得、靜也靜得。 心浮氣躁 → 動靜調適
1/30 一般人沒有智慧,是因為心中的垃圾太多, 妄想、煩惱太多,障蔽心源,心不淨、心不定、 心不明,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昏昏沉沉、 糊里糊塗,看不清楚。 昏昏沉沉 → 明心見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就是佛、就是道;心迷失了,就是眾生。
1/31 什麼是『和光』?每個眾生的思想、觀念、行為千差萬別; 如果認為眾生的思想錯誤、觀念錯誤、行為錯誤, 就捨棄了他,這就不是『和光』。 自命清高 → 恆順眾生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除夕要淨化內心,反省檢討這一年的得失, 好的要保留、發揚光大,繼續努力, 壞的要改進,這就是除舊佈新。
除夕圍爐大團圓 格物致知潤心田 福慧雙修明聖道 革舊佈新過好年
2/1 初一 《六祖壇經》云:『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不能以為過去造了惡業,只要現在拼命修善就好了, 其實等到福報享完了,罪還是存在。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有罪皆懺悔,懺悔即清淨。 不知改過 → 罪福有報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每年都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功德、新的福報、 新的願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外面要新,我們的心也要新, 這正是今年努力的方向。
一元復始萬象新 百花開放迎新春 有因有緣成大器 晏然一心天下平
2/2 初二 修行一個是修福報,一個是修智慧。修善,才有福報。 修智慧,最重要的是要檢討反省、改過向善, 心要寧靜;心寧靜了,才有智慧。 心思浮動 → 修福修慧
2/3 初三 《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不輕視一切眾生, 看到眾生便說:『汝等皆當成佛。』說完就禮拜下去。 為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皆有佛性, 覺悟了,眾生心就是佛心,所以應當禮敬、尊重。 輕慢自大 → 恭敬謙讓
2/4 初四 四念處觀中的心念處—觀心無常。觀察世間上的一切, 凡是看得見、摸得著、有名有相的境界都是無常, 都是生滅變異當中、都是靠不住的。 貪愛執著 → 觀心無常
2/5 初五 修行的目的是在求解脫,所謂:『財色名食睡, 地獄五條根。』名利財色都是虛妄不實的, 有什麼可以計較?退後一步,則海闊天空, 心中就風平浪靜。 財色名食睡 → 退後一步
2/6 初六 戒,又稱為『別解脫』,每持一條戒, 就能別別得到解脫:一條戒、 一條戒地持守清淨,煩惱就一分、一分地斷除。 散亂放逸 → 勤策三業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定,就是不想過去、不想現在、不想未來, 一念不生。慧,這念心要清清楚楚, 了了分明,處處作主,站得住、站得長。
2/7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貪:貪財、貪色、貪吃、貪睡、 貪名、貪利,布施是化除貪念最好的方法。 慳貪吝嗇 → 布施修福
2/8 要待人處事要外圓內方,雖然心中是方方正正的, 但是講話、做事一定要圓融,要想辦法讓每一個人 都能夠接受、都能夠贊同,這就是一種方便。 固執己見 → 外圓內方
2/9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個心,是本具的, 每個人都有。雖然是本具的,裡面有垃圾、 有煩惱、有無明,所以每個人都很苦, 心當中都很空虛,感覺無聊、無奈,這就是不覺。 不知不覺 → 人人本具佛性
2/10 除夕,要檢討反省,過去的已經過去了, 明天又是新的開始,要戰戰兢兢、如屢薄冰, 不能做錯一件事情、不可以起不好的念頭, 心當中有了煩腦,要檢討反醒,馬上煞車, 這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重蹈覆轍 → 檢討反省
2/11 所謂『身安則道隆』,因緣和合,就能成就 事業、家庭、福報、功德、道業, 所以要結善緣、結佛緣、結法緣。 有因無緣 → 廣結善緣
2/12 修行要在這念心上修,起了煩惱、就要對治, 心跑掉了,要把它收回來; 起了妄想,就要破除妄想。 心外求法 → 覺察覺照
2/13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若能實踐『中台四箴行』,則不論物質生活、 精神生活,都能達到光明的一面。
2/14 一般人說造寺造塔的功德是無量的, 禪修卻超越這些功德。為什麼? 『寶塔畢竟化為塵』,因為這是世間、 出世間的有相功德,是有為法, 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假觀善』。 心外求法 → 悟無為法
2/15 金剛經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外面的道場要莊嚴,我們的菩提自性也要莊嚴, 內外都莊嚴就是菩薩行。 塵勞無明 → 內淨自心
2/16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一是結緣,一是攀緣, 二者出發點不一樣。無論是從政、從商, 都要有人緣,所以要結善緣。而攀緣, 是以名利心、自我為出發點, 為了自己未來的事業飛黃騰達而攀龍附鳳。 向外攀緣 → 廣結善緣
2/17 靜坐的目的,就是沉澱當下這念心, 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要百分之百地相信這個道理, 如果有一點懷疑那就不是, 如果有一點懷疑就不相應。 心存懷疑 → 信根深固
2/18 佛法的地基,就是持戒,以戒為根本, 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 放逸懈怠 → 戒為根本
2/19 這個世界事業惑所生,要想化為人間淨土, 要先淨化每一個人的心,要轉化自己的惡業。 如果每個人知道把這念心轉化清淨, 外面的風災、水災、火災、土石流····就會消失。 心外求法 → 覺察覺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住』,就是遠離。不是離開這個世間, 跑到深山裡去修行,因為深山還是六塵境界。 那怎麼遠離?『無住生心』就是遠離; 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如夢幻泡影, 這就是遠離。
2/20 在災難中死了很多人,有人受傷, 有人受到驚嚇,有人一點驚嚇都沒有, 這就是不共業。世界是一個共同體, 怎樣都逃不了。只有在心當中檢討反省, 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才能逃避得了這些災禍。 業力招感 → 轉染成淨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所謂『萬緣放下觀自在』,通身放下, 六根、六塵就清淨,就得自在、得解脫。
2/21 佛告訴我們,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 『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如果能在這上面去注意,養成、落實四威儀, 身口意三業就與定相應。 散亂放逸 → 具足威儀
2/22 我們學習佛法,無論外在的行為舉止、 內心都是修行。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為什麼要這麼多規矩?就是磨鍊我們這個心, 使這個心在複雜的境界當中, 也能定的下來,這樣就能制心。 心行粗暴 → 關照細行
2/23 中道思想,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在事上來講,做任何事情要恰到好處, 要留個餘地,不要太過分;講話也要恰到好處, 給自己留個退路,給他人留個台階下, 這是『事』上的中道。 不留餘地 → 常行中道
2/24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這一念心有喜、怒、哀、樂的存在, 清淨心、平等心、無為心、柔軟心、平常心絕對不會現前。 不論而對任何境界,這念心都不著喜樂、愛憎、空有兩邊, 保持清清楚楚就是智慧。 愛憎憂喜 → 清淨平等
2/25 長遠心,就是要禁得起磨鍊、禁得起考驗。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續不斷地精進才能成功。 社會上成大功、立大業的人,乃至各行各業 的實業家都是經過一番努力和辛苦得來的。 一曝十寒 → 精進不懈
2/26 在共修當中,每個人的心念一致, 敬能產生感通的作用,所謂『燈燈相照』, 這個燈就是『心燈』。 是非煩惱 → 燈燈相照
2/27 佛法建立在苦諦,時時思惟人生的苦, 才會努力想由苦中解脫;如果沒有苦, 修行的道業就不易提起。 反苦為樂 → 苦中解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能夠調整、控制自己的心念, 做自己的主人,就能作主。
2/28 古德云:『相由心生。』有慈悲心的人, 面容看起來就令人覺得很溫和、很歡喜, 大家樂於和他親近。相反地,沒有慈悲心、 瞋心大的人,面容看起來就令人害怕, 不敢接近。 瞋恚腦熱 → 慈悲祥和
3/1 只有當下這念覺性,沒有第二念, 知道酸、甜、苦、辣這一念,沒有相續的第二念。 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別, 就屬於眾生。 妄想分別 → 安住覺性
3/2 佛法所謂的因緣果報,是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態度。 凡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開創、去用功, 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 不信因果 → 知因識果
3/3 這一生中沒有福報,現在就得努力用功, 才能改善自己的窘境。努力的方向, 第一是修善法,第二是積極地用功、奮鬥, 第三是慚愧、檢討、反省。 自怨自艾 → 因上努力
3/4 人,離不開福報,沒有福報,生活就很困難。 除了修福報以外,更重要的還要修道。 道就是智慧,這是指我們這一念清淨心。 迷而不覺 → 念念不離覺 覺即菩提
3/5 在佛法來講,好的就是順境,壞的就是逆境。 對於順境和逆境,我們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應該要保持一個『忍』字,保持正定。 放縱不忍 → 正定能忍
3/6 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覺察、覺照,檢討、反省, 照破煩惱。功夫熟練了無論在順境或逆境當中, 煩惱來了,自然而然就把它照破了; 假使平時不用功,遇到順境或逆境, 六根攀緣六塵,就會造作惡業。 攀緣造業 → 照破煩惱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把握時間,時間過去了, 就成為過去的痕跡,沒辦法追回。
3/7 清楚處處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 定慧不二的這念心就是正念。 作不了主 → 保持正念
3/8 在夏安居的時候,要經常檢討、反省 這個心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邪念, 有沒有雜念,有沒有顛倒, 有沒有愚痴和無明?經過檢討、反省、改過, 這念心清淨了,就是智慧佛。 攀緣顛倒 → 檢討反省
3/9 佛法所說的『法法平等』,就是指每一個法 都是對治顛倒的我執、法執, 都是對治自己的煩惱、妄想、昏沉的方便。 明白了這些道裡,就能去除執著, 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 煩惱執著 → 法法平等
3/10 禪坐,是心靈改革,提生、淨化最直接的方法。 身口意轉變,氣質變化,脫胎換骨,轉凡成聖。 過程中身心的變化,是八種境界,稱為八觸。 動、癢、冷、暖、輕、重、澀、滑。 以上境界都不是真的,不要理會它。
這念心是絕對的。就如同眼睛一樣, 裡面不能有一點點灰塵、渣滓跑進去, 就算是世上最珍貴的鑽石打成了粉, 放到眼睛裡,眼睛也會瞎掉。所以, 我們的心當中是一法不立,這就是般若。 心有塵染 → 一法不立
3/11 『一生之計在於勤』,這一生要精進用功。 儒家講『勤能補拙』,佛法六波羅蜜也有『精進度』,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如果只是等待、因循、苟且, 終究不會有成就。 因循苟且 → 精進用功
3/12 要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就是時間,修行要把握時間,時間過去了, 就成為過去的痕跡,沒辦法追回。 虛度光陰 → 把握時間
3/13 除夕的意義是除舊,如清理垃圾一樣, 掃除我們心中的塵垢,把過去不好的行為、 習氣、思想,乃至一切過失,貪、瞋、癡、 慢、疑、邪見、人我是非····全部除得乾乾淨淨。 六根不淨 → 除舊佈新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妄想來了,趕快把念頭收回來, 或者是妄想來讓它來、妄想去讓它去, 就是不理它。不動,就是不理它。
3/14 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是與非的標準, 在我們這個世間上看來,只是一個相對的境界, 由於時間空間不一樣,由於每一個人的定力不一樣, 所看到的結果就不一樣。 落入兩邊 → 相對假有
3/15 建設道場是俗諦、講經說法也是俗諦, 受三皈五戒、修十善都屬於俗諦。俗諦, 就是隨順世間的因緣生活、生存。 雖然知道是假的,還是要隨順世間, 不能否定,也不能不要。譬如, 穿衣吃飯雖然是假有,還是要穿衣吃飯···, 這些都是俗諦。在俗諦中能夠圓融, 就是福報、就是因果。 不知俗諦 → 圓融俗諦
3/16 世間上醫病的方法有很多,在我們佛法來講, 歸根一句,佛法就是心法,也就是要 從我們心理上來治病,從心理上治病的方法, 不外乎一個『止』,一個『觀』。 治標不治本 → 先治心病
3/17 用心的力量,止觀的方法,就可以治好我們的創傷, 也可以治好我們心理上的疾病,但是這一定要有智慧、 要有信心。如果你沒有信心、沒有智慧、沒有勇氣, 就很難做到。 心病嚴重 → 信慧治心
3/18 心經常保持平靜,如一潭止水一般, 動也如是、靜也如是,有這樣的定力, 才真正稱得上定慧等持。 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 一切都是不究竟的。 心隨境轉 → 定慧等持
3/19 這個世界,所有一點一滴都是有因有果,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 所以要從因當中去努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積極的發奮向上,這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但好的會更好,壞的也會變成好的。 不信因果 → 因上努力
3/20 佛法告訴我們,修行,第一步,不要作惡夢, 這就必須不起惡念。第二步,要作好夢, 必須起善念、修善法。第三步,最高的境界– 不作夢,以不生滅心為因,不生滅心為果, 這念心不著兩邊,即能達到所謂 『聖人無夢』的境界。 愚痴生死 → 聖人無夢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有大福報的人,才能聽聞到正法, 只有信心達到百分之百, 才能契入無相的境界。
3/21 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想要有大智慧, 就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祖師云:『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 一發現心當中有無明草,要立刻拔除。 增長無明 → 時時檢討
3/22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世間上的學問、事業, 都要人去做才有辦法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功德, 也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 不勞而獲 → 精勤努力
3/23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放縱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自己歡喜就好了,不管別人的死活。『克念則聖』, 要知道克制自己,時時刻刻檢討反省。 能克制自己的惡念,就是聖人之道。 放縱私欲 → 克念則聖
所謂『煩惱即菩提』,難,就是煩惱; 把煩惱轉過來,就成了菩提。 世間上的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 從某方面看是難事,從另一方面看 卻是通達出世菩提涅槃的關口。 執著煩惱 → 學習轉念
3/24 我們必須知道,今生苦惱的原因, 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如今成熟了, 惡業成熟了,當然要受果報; 然而果報受後,業障自然也就消除了。 這個道理如果能通達、洞澈無礙, 事理圓融,有事有理,就稱之為『識達故』。 苦上加苦 → 知因識果
3/25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加富貴,我也不憎恨, 看到人家貧賤,我也不會幸災樂禍; 在道場裏,看到人家很聰明、很有智慧, 不會嫉妒,看到人家遲鈍、身體不健康, 也不會幸災樂禍,這樣的心就是沒有增減。 心有增減 → 心無增減
3/26 求是苦,求不到更苦,求到了生貢高我慢, 也是業障、也是煩惱。所以有智慧的人, 真正修菩薩行的人是—求而無求、 念而無念、行而無行。 求不得苦→ 無求即樂
3/27 持戒的目的是在自我約束、反省及自我的提升, 去除自己的習氣、我慢及無明。 用戒時時刻刻的反照自己的心, 使心清淨,心清淨了不能還執著個『戒』。 持戒的目的不是拿戒去衡量、稱量別人, 那就違反了戒的本意了。 以戒苛人 → 以戒自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有心有境,有主有賓。 主,就是這念心;賓,就是外面的境界。 能夠心境調和,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3/28 生死就是煩惱、執著。 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 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 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生死輪迴 → 正念返照
3/29 佛菩薩的自在是要看就看,不看就不看, 心不染塵,不隨境轉,是真正的自在。 心隨境轉 → 不隨境轉
3/30 『不負初心,成佛有餘。』『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 修行如果半途而廢,就是斷送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半途而廢 → 發長遠心
3/31 修行就是要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上來修, 時時刻刻要把我們的六根控制住, 情緒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了。 對境攀緣 → 收攝六根
4/1 修行學佛,當然是要修學佛道, 這就要放下人我是非,心中一塵不染, 如佛經云:『實際理地,一法不立』。 人我是非 → 放下是非
4/2 誦經、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達到一心不亂,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離開自己本具的覺性, 其他都是方便。 迷於方便 → 萬法歸宗
4/3 人的起心動念都要是善念,所作所為都要是善行, 才能夠逢凶化吉,才能夠越走越光明。 起惑造業 → 正念善行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心為根本,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調身、調心, 身心調適就能與道相應,修行就能成就。
4/4 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說話說完了就放下, 做事做完了也放下,這樣子身心就容易安定下來。 患得患失 → 人在那裡,心在那裡
4/5 要得到真正的解脫,首先要檢討反省。 如果心中有執著,就必須要學習放下。 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心有牽絆 → 反省檢討
4/6 佛法裡講『信』,所謂的『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不信正法 → 正信佛法
4/7 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懺悔。 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惡。 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 隨業流轉 → 修善斷惡
4/8 一般人平時執著富貴、地位、身分, 心中始終在攀緣,與無為法不相應; 所以希望悟道,就必須學習『放下』。 攀緣執著 → 學習放下
4/9 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 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無常的道理, 而想求得一個不死的境界, 絕對是找不到的。 認假作真 → 諸行無常
明心見性 有了智慧,煩惱自然消失,便能見到空性, 也就是除去眾生之無明習性,便見清淨的佛性。
4/10 所謂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散亂顛倒 → 保持覺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以佛言為己言, 時時刻刻以佛的身口意作為標準。
4/11 自在禪,認為要吃就吃,要喝就喝,要玩就玩。 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自在, 而是放縱自己的意念、行為。 放縱身心 → 禪者佛之心
4/12 修行就在這念心當中,提得起、放得下, 放得下、提得起,最後就得自在, 這就是『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始終不離開當下這念心。 離道覓道 → 用不離體
4/13 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時時刻刻能清楚、明白、 能夠作主,面對任何事情就不會做錯。 妄想攀緣 → 清楚明白
4/14 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 這念心要能知足常樂才是重要的。 貪求無厭 → 知足常樂
4/15 『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因為只要有所求, 當求不到或得到太少時,就會起煩惱, 這就是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 → 無求即樂
4/16 若思想不正,就會南轅北轍, 方向錯誤作任何事都不容易達到目的, 即使達到目的,最後也非常危險。 思想不正 → 正知正見
4/17 心念的生死,即是身體生死的因; 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流轉生死 → 一念不生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正念, 作一分就得一分,作十分就得十分。
4/18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心平靜了, 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 堅執不捨 → 放下執著
4/19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是指心水。 失去這念覺心,六根對六塵始終都是迷迷糊糊, 就會愈走愈黑暗。 迷而不覺 → 念念不離覺
4/20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 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這就是修行。 貪著善法 → 修無修修
4/21 人的美,要從內心做起,從內心淨化自己、 美化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美。 心外求法 → 淨化內心
4/22 大乘佛法,就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 自利當中才能利他,始終不離開群眾、 不離開社會、不離開大眾, 就是要悲智雙運,定慧等持。 偏執一邊 → 悲智雙運
4/23 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要見到每一件事情的真實象貌, 這當中就必須要冷靜、要有定力、有智慧。 一廂情願 → 冷靜待人處事
4/24 所謂『能忍自安』,是順境要忍, 自己就不會得意忘形; 逆境也要忍,就不會起衝突、 不容易生無明與煩惱。 不忍生惡 → 能忍自安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何護念自己?就是要慎念, 時時刻刻要起覺照,要有覺心。 覺,就是注意、警覺。 用這念警覺心來護念自己。
4/25 要想得到解脫自在,就必須學習『無所求行』, 放下對世間假相的追求,如此才能與道相應。 追求假相 → 無所求行
4/26 『禪』是智慧、生命的源泉, 所以要想過一個充實、有意義的人生, 一定得從『禪』方面去努力。 忘失本心 → 智慧禪心
4/27 修要想遠離輪迴,要想世界和平, 就要從不食眾生肉做起。 唯有戒殺、放生、救生、護生,彼此互敬、互重, 世界才會和平,人生也會愈來愈光明。 無肉不歡 → 戒殺護生
4/28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就佛法而言, 『情』是一種無明,,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執迷不悟 → 不迷就是悟
4/29 貪、瞋、癡、慢、疑等惡念,不用教示, 卻自然就會生起,此即是過去的習性, 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放任習氣 → 勤修戒定慧
4/30 待人處事要外圓內方,雖然心中是方方正正的, 但是講話做事一定要圓融, 要想辦法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 都能夠贊同,這就是一種方便。 不知變通 → 外圓內方
5/1 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 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 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什麼是無念,這念心如如不動,不但不動, 而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能夠作主, 這就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5/2 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發心正確,世間法就是佛法。 發心不正確,即使天天打坐、誦經, 也不一定與佛法相應,佛法就成了世間法。 發心不正 → 發心正確
5/3 有了煩惱並不是把它去掉,那就成了槁木死灰, 要把煩惱轉過來, 在日常生活上觀照煩惱、轉煩惱。 落斷滅見 → 覺照煩惱
5/4 布施即是捨除慳貪,如果有慳貪的心, 就要修布施行。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能將心中的慳貪捨除。 慳貪吝嗇 → 布施捨貪
5/5 佛法上,疾病不外乎是業障產生出來的, 而善惡業則是心當中產生, 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愉快心, 可以減少這些疾病發生。 隨業流轉 → 清淨自心
5/6 一般人就是缺乏慚愧心、懺悔心, 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知過改過, 人人都能為聖為賢。 規避過失 → 知過改過
5/7 儒家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能夠持續地克制自己的念頭, 這念心就是清淨的、超然的。 罔念放逸 → 克制己念
5/8 成功與失敗,富貴與貧賤,絕不是偶然的, 一定是遵循因果法則的。 倒果為因 → 正信因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當下這念心非常細微,一念不覺就開始流轉生死。 修行就是要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的活動。
5/9 無論是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順境逆境, 都必須要能保持威嚴。 言行舉止威嚴不失,就不會招惹別人, 從而引生無謂的枝節與麻煩。 有失威嚴 → 保持威儀
5/10 這個世界,所有一點一滴都是有因有果,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不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 不信因果 → 因上努力
5/11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5/12 佛言:『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暴飲暴食 → 飲食節量
5/13 菩薩發心、修菩薩行,是件很長遠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用功,到三覺圓滿、成就佛的智慧, 就必須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具足, 修習的法門便無法成就。 不修福德 → 福慧雙修
5/14 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 這樣子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迷失本心 → 安住當下
5/15 人其實是卑微渺小的,不論這一生的名利、權勢有奪高, 最後還是黃土一坏。如果一個人能心無所求, 他的心就能安定下來,身心也能得到清淨與自在。 貪求無厭 → 心無所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當要想成就學業、事業、道業,就要在平時努力, 廣結善緣,千萬不能結惡緣, 否則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成就。
5/16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捨本逐末 → 因地要真
5/17 能懺悔,就能消除無明、煩惱,這念心清靜了, 聽法就能深契法義,進而如法修持,圓成佛果。 無慚無愧 → 真心懺悔
5/18 如祖師所云:『離道別尋道,終生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另外求成佛、成菩薩,是不可能的。 離道覓道 → 不離正道
5/19 平時我們所爭的問題,由於每一個人的觀念不一樣, 出發點不一樣,立場不一樣,看法也就不一樣, 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對與錯。 預設立場 → 放下我執
5/20 古德言:『有求為苦,無求乃樂。』 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 → 心無所求
5/21 所謂『疑心生暗鬼』,做任何一件事情, 都必須要透過冷靜的智慧來觀察清楚、明白。 疑心生暗鬼 → 冷靜清楚
5/22 大捨即是生命、財產皆能施捨, 心裡的貪、瞋、癡完全淨化,我執、法執亦完都捨除, 不執著能施知人、所施的對象、以及布施之物, 與三輪體空之理相應。 堅執不捨 → 三輪體空
5/23 無止盡的欲望是不快樂的原因, 應該回過頭來追求心靈上的生活, 使心靈得到滿足、得到平靜, 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 欲望無盡 → 注重心靈
5/24 『心安世界安』,心安定、祥和, 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安定太平。 心不安定 → 心安世界安
5/25 佛教的因緣觀,是具有非常積極的人生意義。 善因善緣和合了,人生一切都會很順利、很美好。 一廂情願 → 善緣和合
5/26 能悟到這一念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 這一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 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美麗的一種人生。 錯亂顛倒 → 心無罣礙
5/27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 處處作主,就能解脫,心定就能生慧, 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心隨境轉 → 處處作主
5/28 真正的貴,就是知足。知足常樂,始終心繫善法、善念, 精進不懈,功德時時刻刻都在增長, 就是最大的富貴。 得隴望蜀 → 知足常樂
5/29 這念心本自具足,法爾如是,無始無終, 無去無來,因為無生,所以無滅, 佛法最究竟的就是在這個地方。 不識本心 → 心性本具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無遠弗屆,法界也是無有邊際、障礙。 只要這念心能持戒清淨,整個法界就是清淨的, 這樣就必得道果。
5/30 想要更進一步地了解『禪』的意義與重要性, 必須透過禪修的薰習、契悟, 我們的人生才會落實,修行才能提升。 盲修瞎練 → 禪修薰習
5/31 無論我們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學問、學任何東西, 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在儒家就稱為『中道』。 偏執一邊 → 常行中道
6/1 何謂智慧?能夠學習的這一念心,心當中有正念, 就稱為正智;心邪掉了,邪知邪見,就稱為邪智。 邪知邪見 → 堅住正念
6/2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 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不求甚解 → 窮究真理
6/3 最高的安住,是住在中道實相上, 念念分明,了了常知,達到這個境界, 就是住在涅槃、住在菩提心上。 迷而不覺 → 安住實相
6/4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了知世間上的一切都是不長久、都是無常, 人如果能真實體悟無常, 便能遠離因執著而感招的苦。 貪愛執著 → 世間無常
6/5 就一般而言,『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這就是修善。 放縱造惡 → 修善斷惡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請轉法輪的目的是要讓正法流布在世間, 使其每一個人都能聽到佛法, 因聽到佛法能得到解脫。
6/6 俗云:『求人不如求己』。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薩求消災延壽、 保平安,雖然也能得佛菩薩的庇佑, 但畢竟不如依著佛法學習,成就佛道來得究竟。 盲目迷信 → 向佛學習
6/7 智慧、神通,是修行的果德。 果德,必須藉由因上的努力才能彰顯。 因上的努力,就是要能忍辱、要有智慧。 果上馳求 → 因上修忍
6/8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是願心,所謂有願必成。 發眾生無邊誓願度,雖然度不盡眾生, 可能度一半,也不錯。如果連這個願都不敢發 可能一個都度不了,這就不是菩薩行的根本。 知見錯誤 → 以願導行
6/9 面對外在的環境,能夠不起心、不動念, 就是『禪』,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無住心』。 為境所轉 → 無住生心
6/10 社會大眾對我們都有直接與間接的幫助, 所以我們要知恩、感恩、報恩, 這才是一種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 怨天尤人 → 知恩感恩
6/11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 是由於心當中平靜、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 無明煩惱 → 本具自性
6/12 佛法教導我們要清醒,要定心、淨心、明心、安心 要檢討反省、知過改過,這念心像日月一樣, 光光明明,照天照地,這一生就是菩薩。 迷而不覺 → 心地光明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學佛的身,要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持清淨戒。 行住坐臥不離四威儀: 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
6/13 古德云:『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 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 反苦為樂 → 遠離財色
6/14 喜怒哀樂依時節因緣而表現, 就代表我們這念心動也動得、靜也靜得; 動的時候,就是心的作用; 靜的時候,是心之體相。 不識心性 → 動靜能作主
6/15 學禪的目的在契悟這念清淨心, 清淨心時時存在,即能得到自在; 亦明白人人都有佛性,則不會小看自己而自卑。 自怨自艾 → 人人本具佛性
6/16 這念心當中,沒有妄想,沒有昏沉, 處處作主,如如不動,了了常知; 如此就是真正的自在。 念念遷流 → 了了常知
6/17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 我們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大願, 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為有願力, 這念心就會產生力量。 缺乏願心 → 有願必成
6/18 能夠知足常樂,才是真正的富貴。 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就要看破、放下; 能夠看得破、放得下,心就能得到安定。 患得患失 → 看破放下
6/19 佛法強調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 其中第一即是內明, 內明就是淨心、定心、明心。 錯亂修習 → 淨心定心明心
6/20 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固。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 故說言報冤行。 《達磨二入四行觀》 怨天尤人 → 逢苦不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學佛的心,就要契悟佛的心、 佛的心,就是入不思義解脫境界。 時時刻刻,任心自在,堅住正念, 這樣,就是悟了佛的心。
6/21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念心能使人墮落, 也能使人提升。這念心悟了,可以成佛作祖; 這念心在迷,就是地獄、惡鬼、畜生。 迷失本心 → 一切唯心造
6/22 處處分別就有是非、美醜、取捨, 這一切都源自於眾生的迷惑, 因為迷惑就產生了執著, 有了執著就會起惑、造業。 迷惑執著 → 一實不二
6/23 儒家說:『克念則聖,罔念則狂』, 只要能夠知道檢討反省, 除去心當中的妄想、昏沉、無聊, 當下就能與聖人法界相應,在凡在聖端看這一念心。 罔念則狂 → 克念則聖
6/24 透過持戒,規範身口意不造作惡業, 時時刻刻保持三業清淨,就能與菩提心相應, 所以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 破戒毀犯 → 以戒為師
6/25 修行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 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持戒清淨』。 這兩個原則做到了,這一生就對得起自己。 不發菩提心 → 持戒清淨
6/26 外也是修行,內也是修行, 藉由規矩、戒律,磨鍊我們的心, 使心在複雜的環境當中也定得下來, 這樣就能夠『制心』。 散亂不定 → 制心安定
6/27 現代人,無論其所處的環境為何, 往往都缺乏一種安定感。如果心不能安定, 做事就會衝動,容易犯錯。 衝動行事 → 遇事不亂
6/28 雖然人生充滿了苦惱,只要能體悟到苦的真理, 真實地認知苦的根源,便能從苦當中解脫。 愚痴顛倒 → 知苦了苦
6/29 佛法教我們: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有慈悲心,對平輩要有誠心。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平等心。 傲慢自大 → 對上以敬
6/30 透過自我的省察、反省與檢查, 行事求中和而不偏不倚, 亦即是佛法上所說,要不即不離。 落入兩邊 → 不即不離
7/1 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是清淨心、虔誠心、 恭敬心、平等心以及慚愧心, 若是以這樣的心行布施,福報是不可思議的。 沽名釣譽 → 清淨布施
7/2 對於事情要認真負責,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絕不推諉, 而且要盡力去完成。 互相推諉 → 對是以真
7/3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 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 貢高我慢 → 見賢思齊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學習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煩惱,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做到了,人格就完整了, 將來做什麼事情,都會很安定、很有智慧。
7/4 修行,落實聞思修三慧以成就道業, 學生在學習課業的過程中,能依據聞慧、思慧、修慧這三個步驟, 不斷的學習、實踐,學業也一定能有所成就。 好逸惡勞 → 聞思修三慧
7/5 我們不受這些環境的引誘, 心當中保持不動,不想過去、現在、未來, 就是這念心『不生』。 心隨境轉 → 一念不生
7/6 修行貴在實踐,而且要定慧雙修、定慧等持。 空有道理 → 實踐修行
7/7 如果想要超越生死,就要悟到真諦的道理, 體悟到一切法皆是空性的道理。 妄想執著 → 諸法空性
7/8 我們的心中有主、有客,『主』便是這念不動的心性, 『客』便是我們的妄想。倘若作不了主人, 就會變成了客人,隨著妄想遷流,流轉三界、輪迴生死。 妄想遷流 → 處處作主
7/9 修行首先要起善念來轉化心中的惡念, 乃至最後要連善念也不執著,而達於無念, 我們這念心一旦回歸到無念無想, 如此就能夠轉化業障。 生生滅滅 → 照顧話頭
7/10 如果我們每個人心當中無罣無礙、無憂無愁, 這個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這才是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真正的快樂幸福。 捨本逐末 → 覺性常在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持戒清淨,有清淨的因,將來就能感得清淨的果。
7/11 個性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相處要和氣、和睦, 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做起事來就會眾緣『和合』,容易成功。 諍競對立 → 對人以和
7/12 如果我們要解冤釋結,不要冤冤相報, 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 佛性是平等的,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7/13 禪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有一些些欲愛色愛瞋恚的心念,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 有這些煩惱,就是有集,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 貪愛執著 → 知苦斷集
7/14 打坐不一定要在禪堂或在深山裡面; 在人多熱鬧的地方,心也不要散亂、不顛倒, 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街頭好打坐』。 隨境流轉 → 不隨境轉
7/15 因此,要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因緣和合, 能夠具足善因善緣, 無論事業或道業都一定能成就。 不結善緣 → 因緣和合
7/16 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修行如果缺乏了信心, 什麼法門都修不成功,反之,如果信心達到了百分之百, 就能成就無上菩提。 缺乏正信 → 信滿成佛
7/17 不論動靜閒忙,作主的心始終存在, 淨化心念,轉化煩惱, 而不是逃避煩惱、逃避現實。 逃境安心 → 淨化心念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我們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 修行就成功了。
7/18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 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 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深陷情執 → 斷欲去愛
7/19 (筆電故障,暫停更新) 『敬』,是恭敬、尊重、禮遇。 敬的相反就是我慢, 我慢重就倨傲ㄐㄩˋ、驕慢、輕視。 高傲我慢 → 對上以敬
7/20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 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 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心有疑慮 → 看破放下
7/21 心當中有欲火、瞋火、飢火, 這三把火使我們的心不能得到寧靜, 尤以瞋火最是厲害。 對治瞋火就要靠我們忍辱。 火燒功德林 → 忍辱為堅
7/22 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 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 修福德、智慧、定力、慈悲, 這些都做到了,自然而然心就安定。 心外求法 → 修行在己
7/23 佛說上半夜、中半夜、後半夜無有間斷,這就是精進。 人都有懈怠,藉由大眾日常的共修,養成一種好的習慣,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懈怠墮落 → 精進用功
7/24 (筆電恢復,正常更新) 佛經云:『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凡事要從因上去努力,不可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斃。 苟且偷安 → 積極進取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起心動念時,看一看有沒有過失? 對別人有沒有好處?假使沒有好處, 使他人生煩惱,就絕對不做。
7/25 若能經常保持正念,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 心便得到寧靜,身心能協調, 疾病就不可怕,死亡更無可畏懼。 身心失調 → 堅住正念
7/26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 修行要信什麼?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缺乏信心 → 信事理因果
7/27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 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獨善其身 → 敬業樂群
7/28 假使我們透過般若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妄想, 外面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 這時,我們自己這一念清楚明白的心現前, 也就不會有之後種種被假象矇蔽的事情。 迷於假象 → 一切如幻
7/29 如果我們沒有清淨的智慧、平等的智慧、慈悲的智慧, 這些進步的科技反而成為毀滅人類的工具。 晦昧真心 → 無礙清淨慧
7/30 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 信人人都有佛性,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 缺乏正信 → 人人本具佛性
7/31 有定、有慧,佛法才能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生根; 如果只有定、沒有慧,就沒有辦法廣開方便、恆順眾生, 沒辦法斷除煩惱,所以要定慧等持, 才能真正達到自利與利他。 有定無慧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護他道念,修自福德。 凡事替他人著想,就能增長福德; 假使只為自己著想,就增長我慢。
8/1 佛法言:『人有過去、現在、未來,生命是無窮盡的。』 凡事不要從負面去思考,愈想心量愈小, 愈鑽牛角尖,最後就走進了死胡同。 鑽牛角尖 → 正向光明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念心,看看我們這念心思惟什麼, 就會從那個思惟的方向,契入相應的法界。
8/2 只有從我們本具的佛性契悟:佛性是平等的, 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自然而然我們的心結就能夠恢復平靜。 冤冤相報 → 慈悲平等
8/3 佛,這念心不住苦、不住樂, 超越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實相。 落入兩邊 → 常行中道
8/4 我們行布施要基於慈悲心去做, 不要存著想得到好名譽的念頭, 無所求的布施,社會才能夠祥和, 我們自己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功德。 計量功德 → 無所求行
8/5 做事情必須腳踏實地,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問因不問果, 否則,好高騖遠是不容易成就的。 好高騖遠 → 腳踏實地
8/6 真正的『禪』是有慈悲又有智慧, 能提升正智,又能達到淨智–佛的境界, 是清淨且圓滿的!。 不識本心 → 悲智雙運
8/7 修行不但要有戒、有定, 更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要知道外面是什麼境界,心與境都能鑑別,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明明白白。 妄想紛飛 → 善觀心、境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又能改過遷善, 一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8/8 佛經言:『不論是做人、做事,乃至成佛、成道, 都要靠現在的努力,絕對不可以只是等待。』 懈怠空過 → 即刻努力
8/9 佛法中所說的因果其實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 知命則能立命,明白了這些道理, 便能了解命運、創造命運。 捨本逐末 → 知命立命
8/10 忠誠、慈悲、平等心,都要由恭敬心開始, 有了恭敬心,自然而然就有了慈悲、平等心。 高傲我慢 → 禮敬三寶
8/11 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以及不正確的思想觀念。 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做到了,身心就能清良、自在。 心行偏差 → 心端行正
8/12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 都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纔能獲得成功。 疑心成障 → 堅定信心
8/13 若是覺得這一件事情該做,並且很歡喜地去做, 就一點都不困難。 故步自封 → 歡喜奉行
8/14 了解諸法虛妄不實,就不會執著, 就能看破、放下,不再追求不實的假相, 生命就能更踏實。 追求假相 → 照破虛妄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靜坐的目的在於解脫, 透過靜坐達到定心、淨心、明心,契悟本心。
8/15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一切法都是要具足善因善緣、淨因淨緣才能成就, 這都要靠自己在每個當下努力。 與人交惡 → 廣結善緣
8/16 佛法博大精深,想要道業成就、超凡入聖, 必須要從日常生活上開始學習、開始用功。 離道別覓道 → 道在日用之間
8/17 勤學、博學是為了要普度眾生, 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眷,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要把心量擴大, 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剛愎自用 → 起大悲心
8/18 『有因有緣事易成』,所以我們平時要多結人緣、 多結善緣、多結法緣、多結佛緣、多結歡喜緣、 不要結惡緣。有了這些緣,就能左右逢源, 做什麼事情都能成就。 不結善緣 → 廣結善緣
8/19 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轉染成淨。把染著心變成清淨心, 過去的妄想心轉成正知正見,這就是修行。 迷而不覺 → 轉染成淨
8/20 修善不執著善,心當中不起貪愛, 這就是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福報, 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處處貪著 → 修善不著善
8/21 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都是緣起法, 明白這個道理,人生就找到了方向。 心存僥倖 → 知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福屬於福報,除了修福以外,更重要的還要修道。 道就是智慧,就是指我們這一念清淨的心。
8/22 希望得到自在,就要善調身、心– 身要放鬆、自在,但不得放逸; 心要自在、輕鬆,要保持寧靜、專注, 如此就能得自在。 放逸隨便 → 善調身心
8/23 人與人之間也是一種緣,人活在世間, 彼此要能互助合作,大家才能共利共生; 如果彼此互相排斥,到頭來不但得不到任何利益, 還可能自取滅亡。 爭名奪利 → 互助合作
8/24 俗話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儒家也說:『萬物靜觀皆自得。』靜得下來的人, 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意義。 浮躁不安 → 定慧等持
8/25 只要做錯事,就應該要知慚、知愧, 不但自己心能得到安寧,業障也能一併消除。 執迷不悟 → 慚愧懺悔
8/26 佛看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若是好人, 希望他更好,希望他早一點成佛、成菩薩; 若是壞人,則希望他變好。 落入分別 → 冤親平等
8/27 口業的過失,是由於內心瞋恚等煩惱而起。 藉此稱揚讚歎如來的法門,可以清淨口業, 進而轉化內心瞋恚、嫉妒等無明煩惱。 兩舌惡口 → 稱讚如來
8/28 用定慧、檢討反省、迴光反照的方法, 先將這杯水保持不動,使外面的波浪平靜。 攀緣妄動 → 定慧等持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佛法所說的『因』,就是我們的發心。 發心正確,就是正因。因能感果, 有了正因,將來就能得正果。
8/29 一般人始終是在夢境當中, 好夢就是善法,惡夢就是惡法、黑法。 認假為真→ 遠離妄想
8/30 古德云:『依心起修,依性起修。』 依著心性去修行,就不會走遠路。 心外求法 → 依心起修
8/31 壞的渣滓ㄗˇ都清除了,最後呈現的就是功德、善法; 進一步還要不執著善法,好的染著也要去掉。 執著善法 → 以捨捨善
9/1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 才會有所收穫。 好高騖遠 → 老實修行
9/2 不攀緣、不執著,慢慢練習,心念會愈來愈清淨, 最後必定能夠得到解脫。 向外攀緣 → 清淨自心
9/3 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向要富有, 第一要懺悔業障,第二就是要忍耐現在的果報, 第三是要積極修善努力工作。 怨天尤人 → 因上努力
9/4 學佛,是智慧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知其然, 還要知其所以然。佛法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對於這些道理必須了然於心, 這念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偏執一方 → 知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結人緣還是要靠自己; 如果不努力,別人也沒辦法幫忙。
9/5 修行要依教理來做後盾,除了頓悟,還要漸修。 假使不依循教理為根本,講經說法就容易產生偏差。 大放厥詞 → 依教觀心
9/6 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 這念心要覺察、覺照、覺悟,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不要隨便起心動念,這個功夫要自己慢慢練習, 任何人都幫不上忙。 心猿意馬 → 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
9/7 佛法上,疾病不外乎是業障產生出來的, 而善、惡業則是從心當中產生出來的, 如果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平常心、愉快心, 這些疾病最低限度可以減少發生。 三業不清淨 → 病由業生
9/8 佛法中強調『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如果一個人學識、能力都很好, 但是人緣不好,事業想要成功是不容易的。 不結善緣 → 廣結善緣
9/9 這念心如果起了貪心,就屬於惡鬼道的眾生; 起了慈悲心,乃至於布施的心, 這就是菩薩的發心,生命一定會愈來愈光明。 貪得無厭 → 慈悲喜捨
9/10 悟道,要從因心來悟,何謂因心? 就是要從苦、集、滅、道四諦來體悟, 其中的『集』就是因,把這個因找到了, 自然就能契悟果海,所以說因即是果。 因地不真 → 斷惑證真
9/11 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當下的這念心, 就是聖心、解脫、世界、淨土、聖人。 心隨境轉 → 順逆皆能忍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藉由中秋月圓的這一天,提醒我們返照自心, 使心當中的明月放大光明, 像天上的月亮一樣圓滿、光明。
9/12 我們這念心是什麼都不求的, 因此達到了什麼都不求,就能與道相應了。 處處貪求 → 心無所求
9/13 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 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 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從果上求 → 因上解脫
9/14 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 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 放任煩惱 → 解開心結
9/15 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 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 顛倒散亂 → 保持正定
9/16 唯有透過修行,除去心中的貪瞋癡, 才能做到心不為病所苦。 心隨病苦 → 除滅貪瞋癡
9/17 心安定下來了,我們的智慧、定力, 乃至於福報無形當中就會增長。 散亂不定 → 定生福慧
9/18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心平靜了, 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 心無饜足 → 定慧解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菩薩在因地上修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發了長遠心、精進心、慈悲心, 就能感得正果,成就正道。
9/19 『冥冥暗夜中,三寶為燈塔』,什麼是黑暗? 愚痴,沒有智慧就是黑暗,沒有正確的知見, 猶如在黑暗中,始終是無所歸屬、依靠。 昏昧愚痴 → 皈依三寶
9/20 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 用這種心態去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 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抱怨不滿 → 感恩知足
9/21 人的起心動念,是決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聖、凡的關鍵。 起惑造業 → 人以心為本
9/22 眾生心中都有貪瞋癡三毒的煩惱, 若能將三毒轉化,心就得清涼;心清涼了, 身體自然就會減少很多病苦。 三毒害己 → 轉化三毒
9/23 這念心能夠作主,不為貪欲所驅使, 心中便能保持平靜、自在,心清淨了, 沒有煩惱毒素,身體自然就會健康。 煩惱毒害 → 心能作主
9/24 瞋心如果不知運用慈悲來轉化瞋恨, 往往會造成玉石俱焚的後果。 玉石俱焚 → 慈悲息瞋
9/25 色身及世間一切原來是健康的、美好的, 但當災難一來,馬上山崩地裂, 房屋、土地、道路等多所損壞,身體也受到傷害, 可見世間一切以及生命都是無常、生滅變異的。 貪著受苦 → 四大無常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身做善事,口講好話,心保持正念、淨念,這就是道。
9/26 在佛法上講,外面的天災地變, 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所感召的; 而什麼樣的心念會感召這些災禍呢?即貪、瞋、癡三毒。 三毒熾盛 → 災難來自三毒
9/27 佛經云:『心淨佛土淨』, 心清淨,任何地方都是淨土。 三業不淨 → 心淨佛土淨
9/28 慈悲心,人人都有;但人心有貪、瞋、癡三毒, 所以慈心如果沒有去養成,也很難現前。 三毒覆心 → 長養慈心
9/29 佛法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佛法所說的『因』,就是我們的發心。 發心正確,就是正因。因能感果, 有了正因,將來就能得正果。 撥無因果 → 正因正果
9/30 『禪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 了解禪的義理與妙用之後,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 時時刻刻向佛的身、口、意學習, 便能真正落實禪的修習。 光說不練 → 向佛學習
10/1 實相不是在外面,實相是指我們這個心到達無念、無住、無為的境界。 心外求道 → 道不在外
10/2 學佛可以安定身心,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上, 行住坐臥都可以得到自在,不會空虛、妄想、顛倒。 空虛妄想 → 落實佛法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在無常來臨之前,要把握時間,積極去努力, 積極去追求,積極去完成。 佛法是積極的,假使不去做,什麼都沒有。
10/3 禪就跟水的源頭一樣,找到水的源頭, 這股水始終是用不完的; 但這是一潭活水,不是死水, 找到本心,就等於找到水的源頭。 執著妄想 → 找到本心
10/4 所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時時刻刻念念分明, 這一念心都是在定慧當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 這就是住持我們自己這個道場。 念念遷流 → 保持覺性
10/5 有了過失,檢討反省,知慚知愧,念念分明, 處處作主,寂靜無為,就是莊嚴自己本具的道場。 妄想紛飛 → 慚愧懺悔 (生日記念)
10/6 每個人都有法、報、化三身,都是這一念心的作用, 離開了這念心,外面也找不到法、報、化三身, 這就是佛法的精髓。 心外求法 → 安住本心
10/7 修一切善法,心不生執著,三輪體空, 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這就是修行。 心生執著 → 銷歸自性
10/8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攀緣外境 → 收攝六根
10/9 我們的心安住在善法、安住在中道,世界就會安定。 心生惡念 → 心境一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要主動掌握因緣,知進知退, 多結人緣、多結善緣、多結法緣, 不要結惡緣,假使結了惡緣,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
10/10 敬賀 國家 生日快樂 修行要時時刻刻檢討反省自己, 不怕現在起了惡念,只怕沒有覺察、覺照的心; 覺察到起了惡念,馬上把它化掉,這就是修行。 不知不覺 → 覺察覺照 反省檢討
10/11 為什麼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 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煩惱、執著,就像背負著一個包袱。 有能捨之心,才能捨掉這些煩惱、執著。 執著煩惱 → 能捨之心
10/12 修行學佛就是要達到冤親平等;真正達到心行平等, 心中就沒有障礙,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平靜、寧靜, 走路、穿衣、吃飯,行住坐臥, 經常都在大禪定當中,這個心就踏實了。 分別取捨 → 心行平等
10/13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指這念心。 在世間法來講,心要正、心要開闊、要有包容的涵養, 才能成就大的事業。 迷失本心 → 端正自心
10/14 心地要寬廣,才能廣結善緣。 心胸狹隘 → 心量廣大
10/15 佛法是圓融的,處理事情要看輕重緩急, 更要看當時的情形,做適當的考量, 當做的就要直下承擔。 欠缺考量 → 衡量輕重
10/16 先從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家庭也做好了, 然後再慢慢影響大眾、乃至整個社會, 最後就能成就人間的淨土。 自誤誤人 → 修齊治平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攝心為戒』,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癡等惡念, 也不落昏沉、不生顛倒,這才是真正的持戒。
10/17 心清淨了,就有清淨的智慧,這一生就愈走愈光明, 不會走錯路、走遠路。 要達到心定、心淨的境界,就必須修習『禪』。 無明染污 → 禪修淨心
10/18 有這個『我』的存在,就是一種私心, 就屬於眾生;諸佛菩薩破除了我執、 沒有我相,冤親平等。 執我我所 → 菩薩無我
10/19 佛法是人生的道理。知道了這些道理, 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上,就會有福報。 光說不練 → 落實佛法
10/20 修行,要知道善調身心,要調身、調心、調飲食、調睡眠、 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三業。 身心失調 → 善調身心
10/21 修菩薩道就是一個『忍』字。 能忍,才能成就定力、智慧。 衝動不能忍 → 忍成就定慧
10/22 佛法講慈悲,就是告訴我們要把這個情提升、淨化, 把心量擴大到無量無邊。 情愛執著 → 慈心廣大
10/23 『信』對於修行學佛也很重要。 修行要信什麼?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相信有三世因果,就是信因、信果。 不信因果 → 正信因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要作主, 要淨化、提升自己,心量廣大,心行平等。
10/24 有了信心,就會產生力量;有了力量,做什麼事情都不會退轉。 因為信心具足,就會產生智慧,對於每件事情都能從正面來看, 絕對不會往負面的角度思考。 懷疑正法 → 具足正信
10/25 『靜中養成,動中磨練』,要在動中養成這一念定慧的心,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定力及智慧,如果缺乏定慧, 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就。 忘養紛飛 → 定慧等持
10/26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如果從這方面來用功、來反照自己, 把心中的塵垢除去,保持寧靜, 心中自然清明不迷糊、不顛倒。 怪罪他人 → 反觀自省
10/27 佛經裡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 一點一滴都要靠現在去努力。 懂得從因上努力,人生就會愈來愈光明。 急於求成 → 落實佛法
10/28 我們弘揚佛法的目的,就是希望每個人要有覺性。 什麼是覺性?做錯了事情,能夠知過、改過,這就是覺性。 不知不覺 → 知過改過
10/29 修行是一個減號,指我們心靈的世界, 自己檢討看看:心當中的貪心有沒有減少? 瞋心有沒有減少?癡心有沒有減少?煩惱有沒有減少? 自己的心當中有沒有慈悲?有沒有智慧? 錯失光陰 → 為道日損
10/30 不要低估自己、小看自己,每個人都有佛性, 要有遠大的志趣、遠大的懷抱, 只要立大志、願意努力,就會有所成就。 自我放棄 → 發願立志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是在修這念心,造罪也是由於這念心,心才是根本。
10/31 唯識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 這一念心,如果掌握不住,就會墮落; 相反地,如果懂得運用,就能夠產生感應、 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念不覺 → 心能作主
11/1 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得解脫。 得解脫,不是求佛菩薩來幫我們解脫, 而是檢討反省自己的煩惱, 把煩惱化掉就得解脫,就是這麼簡單。 煩惱無限 → 轉化煩惱
11/2 這念心緣著慈心專注思惟, 這當中就有功德、有信心、有願行、有法力, 就能產生力量,靠這些力量, 就能化除我們瞋恚的心結。 火燒功德林 → 慈能轉瞋
11/3 如果一切全都能捨,業障就會因此消除— 因為業障是從色身所出來, 色身由我們的執著而生, 執著是由於心造作、分別而來。 慳執不捨 → 放下執著
11/4 朝山是在修『忍』行。『忍』字,『心』上有一把『刀』, 意指刀放在心上,心卻絲毫不動,這就是忍。 無法安忍 → 忍心不動
11/5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正見、正念、正定, 不需要另外去找極樂淨土, 也不需要另外去找佛、找菩薩。 這念心經常在正念、正定上, 就和諸佛菩薩同一法界。 向外求法 → 正念正定
11/6 讀書的目的在哪裡?讀書,就是在培養智慧、學業、技能、身體健康; 第二,磨鍊自己,養成人格。 虛應功課 → 善學立身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時時刻刻要在起心動念處去注意,去返照, 只起善念不起惡念,起了善念也不執著, 又歸於無念。
11/7 布施完全在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而不在於『質』或『量』。 朝三暮四 → 安住當下
11/8 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以清淨、無求之心廣植福田, 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能成就無量功德。 心有所求 → 清淨布施
11/9 世間人都是因為心有疑慮、放不下, 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們若能看破、放下, 必能有勇氣、有決心地實際去執行。 紙上談兵 → 知而立行
11/10 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學習放下,即說即了,即做即了, 作人也是一樣,人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攀緣執著 → 安住當下
11/11 佛經裡強調要『福慧雙修』。智慧是什麼? 就是指我們這個知覺、這一念清淨的心、 正知正見這一念心。 愚痴無智 → 正知正見
11/12 現在辛苦一點沒有關係,吃苦就了苦,了苦就有福報。 要忍耐、磨練自己,這就是因地上的努力。 吃不了苦 → 因上努力
11/13 希望每一位將四字箴言『會、熟、巧、精』作為一把尺, 量一量自己所學的東西是否達到這個程度。 囫圇吞棗 → 會熟巧精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修無修修』,修了善法而不執著善法, 回歸本心本性,才是依心性起修。
11/14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 須具足福慧資糧。 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 失恭敬心 → 廣修供養
11/15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 執一非他 → 是非為相對
11/16 除夕,要檢討反省,心當中有了煩惱, 馬上剎車,這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是一個新的開始,人生就很有意義。 懈怠放逸 → 日新又新
11/17 如果一個人真正具有恭敬心,又能改過遷善, 一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 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驕矜自滿 → 謙虛恭敬
11/18 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 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 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身心毀犯 → 持戒解脫
11/19 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因就是始,果就是終,所以,因地一定要真。 倒果為因 → 正信因果
11/20 不必離開煩惱去找自性, 本心本性隨時都存在的, 只要在煩惱的當下不作煩惱想, 即能認識這念心性。 煩惱覆真心 → 不隨煩惱想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我們本具的菩提自性,本來清靜; 只是因為我們六根對六塵, 產生了執著、妄想,因而不清淨。
11/21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麻木不仁 → 起大悲心
11/22 應注意而不注意,即犯過失罪。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哪裡、心在哪裡, 心能夠做到處處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業。 迷迷糊糊 → 處處作主
11/23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 才會有所收穫。 一步登天 → 腳踏實地
11/24 要吃就吃、要玩就玩,並非真正的自在, 而是放縱自己的意念、行為。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放縱意念 → 人在心在
11/25 若能一生敬慎,稱讚如來, 則能使我們滅除因口過而生的障礙, 成就口業清淨的功德。 生口四過 → 稱讚如來
11/26 修善,必須慢慢養成習慣。 起初帶點勉強去做,做習慣了,就成自然。 恣意妄為 → 養成修善
11/27 這念心都是不停的生、滅,起善念也是生生滅滅, 起惡念還是生生滅滅,這就是『心靈上的死亡』。 追逐生滅 → 寂滅為樂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我們的煩惱心,就是菩提心,所以不是要離開煩惱心, 而是要從現在開始,不起煩惱、不生無明, 這樣煩惱無明就化成菩提涅槃。 煩惱即菩提
11/28 佛法教育的要旨,就是要引領社會大眾, 在浮動的環境中,仍能保有一顆寧靜、不動的心。 隨業流轉 → 堅住正念
11/29 覺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雖然如此, 由於每個人有無明、煩惱,覺性就變成眾生心。 無明妄想 → 隨順覺性
11/30 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人貧能養道,是謂貧道人; 心貧無智慧,墮入惡鬼身。 心貧無慧 → 心寂欲除
12/1 金剛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煩惱。 執著外境 → 堅住正念
12/2 少欲使我們的身心減少很多塵勞, 心中沒有煩惱、罣礙即是自在。 貪求無厭 → 少欲知足
12/3 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清淨的心、不染著的心, 是不動不搖,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 心有染著 → 發菩提心
12/4 這念心若能時時刻刻保持禪定與智慧, 就能時時都有光明; 如果禪定心、智慧心消失了, 煩惱、業障就會現前,當下黑暗又出現了。 妄想煩惱 → 保持定慧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解鈴必須繫鈴人,我們自己的執著、煩惱、 自己造的惡業,要靠自己檢討反省才能化除。
12/5 行住坐臥四威儀的實踐,讓人人具足威儀, 由外在的身行端正內心,使身心皆莊重合宜。 散漫放逸 → 具足威儀
12/6 人生是苦,從生至死惟一『苦』字。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 五陰熾盛苦、愛別離苦。八苦熾盛。 以苦為樂 → 知苦了苦
12/7 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 菩薩覺悟到最高境界,就是佛。 佛是最圓滿的境界。 迷失覺性 → 覺悟自心
12/8 修行是一個減號,指我們心靈的世界, 自己檢討看看:心當中的貪心、瞋心、癡心有沒有減少? 煩惱有沒有減少? 向外攀緣 → 返照自心
12/9 欲得遠離無常生死之苦, 必須從根本上淨除內心的垢染, 轉除內心的無明煩惱。 增長無明 → 淨除心垢
12/10 如果心中有執著,就必須學習看破、放下。 因為只要有一點牽絆,就是煩惱、生死的因。 流轉生死 → 破除煩惱
12/11 佛法講:『沒有天然的彌勒,自然的釋迦』, 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經過一番勤苦的耕耘, 才會有所收穫。 好高騖遠 → 腳踏實地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因為覺性是本具的,依覺性起修,就是不生不滅; 這當中遇到種種幻境,種種生滅,就不要理它, 一直堅持到底,就能成就。
12/12 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後悔懊惱 → 直下承擔
12/13 放下執著與貪欲的煩惱, 心平靜了,本具清淨的智慧自然現前, 此時就是定慧、解脫與自在。 貪求不捨 → 放下執著
12/14 『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 這是修行的總則、根本大綱。 著二邊 → 大乘心
12/15 行亦禪、坐亦禪,就是我們行住坐臥,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時時刻刻保持我們的覺性存在。 為境所轉 → 覺性存在
12/16 想富貴,要將追求富貴的道路認識清楚。 心靈上得到安定,比什麼都還快樂。 逐外境貧多怨 → 心富足真富貴
12/17 佛法有一句名言:『愚者調身,智者調心。』 調身不調心,是一般的凡夫俗子; 調心不調身,那就是智者、就是賢人。 調身不調心 → 善調身心
12/18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耽溺情愛 → 遠離愛欲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這念心本自具足,不是任何人給自己的, 如果是別人給的,他就可以收回去, 這就不是本心。
12/19 古德云:『有求為苦,無求乃樂。』 沒有執求,心就很安定; 若有所求,求不到時,就會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 → 無求乃樂
12/20 人人本具的覺性是平等的, 由於這念心當中煩惱、無明的後薄不同, 所以就有智慧高低的不同。 迷失本心 → 覺性平等
12/21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絕對的境界。 落入相對 → 相對假相
12/22 何謂自在的心?即這念心能夠作主, 要想就想,不想就不想,要睡就睡,不睡就不睡, 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如此才是作主、自在的心。 迷惑顛倒 → 自在作主
12/23 這念心始終存在;成佛,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 未成佛,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也不減少一絲一毫。 妄自菲薄 → 佛性平等
12/24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 都必須要有堅強的信心,纔能獲得成功。 半途而廢 → 正信處世
12/25 因緣果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 凡是有因才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 因要靠自己去努力、去用功, 有好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 撥無因果 → 明因識果
惟覺安公老和尚法語 修行要有智慧,知道無明煩惱就像空中花一樣, 了解這個道理,就是智慧, 而不是另外還有一個智慧。
12/26 惜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 修福,就是開創自己的資源。 不修福德 → 惜福修福
12/27 每個人心中都有三把火:瞋火、欲火、飢火。 被瞋火所燒,身心都不得安寧與平靜。 瞋火惱人 → 平心靜氣
12/28 煩惱與快樂、自在,其實是在一念之間而已, 關鍵是一一面臨事情時,能不能定下心來? 有沒有智慧去認識與觀察。 煩惱執著 → 心明作主
12/29 以慈悲心施捨眾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 創造未來安樂的因緣。 橫結惡緣 → 慈悲喜捨
12/30 臘八圍爐,一方面是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 二方面藉此因緣向世尊學習,反省、檢討、改進, 本著慈悲、平等的精神,發廣大心,修福修慧,自利利他。 不知反省 → 向佛學習
12/31 如果能將這念攀緣的心收回來, 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靜。 攀緣妄想 → 安住本心
送走 2022 的老虎,迎來 2023 的玉兔, 祝福大家 新年新氣象,喜事連連,福星長照。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