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5 21:37:04瀏覽785|回應1|推薦17 | |
「爸爸,我想去高雄。」
一定,一定去,我放下手邊所有的工作,回答他,雖然子誼只有三歲,在那兩個小小冒險家的新聞出現後,為人父母的就更認真的看孩子的訴求,想都不想的把「直昇機父母」的警告丟到垃圾筒裡,畢竟,「你孩子冒險了沒?」這可不是我們平常願意聽到的閒聊,我也在想,全天下孩子一定在某個秘密花園裡研究過,關於如何報復你父母不能滿足你的願望,他們有了清楚明白的決議,離家出走。 沒離家出走過的人,不是他們沒參加那神秘會議,有些是因為他們「晚熟」,如我摯友,到了三十幾歲才想要離家出走。 更有些人,上天祝福,他們到七八十歲時才離家出走,因為,他們變成了小孩。 熱戀中男女,打心底成了變成大男孩小公主,誰又沒出走過? 說遠了,看到翹家兄妹回家,除了佩服那近乎偉大的冒險精神,還有父母足以變成範例的「面對小孩離開出走的態度」,我想,會讓人感動的是這社會總是充滿關懷與光輝,很值得驕傲,也還好臺灣小,他們也沒計劃要「出國」,要不然牽動的心會更龐大。祝福他們,也真心的為他們平安的團聚而感到快樂。 孩子的世界觀因人而異,我覺得有辦法教養出想要冒險的孩子父母很利害,非但孩子對自己要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勇於追求,這在臺灣傳統的教育中不易辦到。大兒子從小出去玩倦了,他喜歡待在家裡,總在旅程才要開始的三十分鐘,他就說要回家,不過,我們怕危險對他有很多要求,去哪裡一定要說,所以他乖乖的連喝杯水都要報告,至於三歲的子誼,很有主見,覺得他懂事而早熟,一邊又很擔心他會做出許多「出乎你意料」的事,我們總是叮寧他不可以離開大人身邊。 現在是這樣,長大後呢?我坦白說,永遠也不會有心情去鼓勵他們冒險,做些危險的事情。 最終,他們還是得偷偷的去,如果他們真喜歡冒險與刺激。 那時候,我也老了吧,管不動了,很熟悉對不對,我們的爸媽就常這麼說。 曾經偶遇一個二十來歲的日本青年,不會英文不會中文跑來台東「找茶」,他坐到車上很緊張,一直說要去住火車站,死活不願,我拉著他去找一夜五百元的民宿,因為我從來不知道台東的火車站可以住人,癡,他的名片上明白的印著,茶癡,我懷疑覺他把「白癡」印錯了。這故事寫在「小說發表」那篇文章裡,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有著冒險性格的人,多麼的不凡,多麼的有想像力,臺灣是海島國家有高山有峻海,血裡流著有冒險的基因,我常在海岸公路上看到許多「勇者」苦哈哈朝著遠方前進,也在根本沒有路的山裡(路,我們正在鋪)看到布農族的少年一根木棒的在探險(另說打獵),每一次我們都朝他們揮手致意,像在看星星發光彩。 也很危險,夜半十一點,一群國中年紀的孩子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騎車,沒有路燈,不著村不著店腳踏車又沒有燈,我開車在後面跟了許久,見到他們浮上恐懼的臉,只好離開。 當孩子開始嘗試在控制自己時,就是我們開始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簡稱「失控」,恐怖的字眼,讓人心驚肉跳,所以我們用長成大人來說,實質不變,生養孩子就是一步步讓他擁有全然的自己,能自我控制的個體,普天父母都明白也一步步在習慣,我們不能忍受的只是,當你給孩子自由時,卻看到他們無法控制自己,這足以讓人瘋狂而忿怒。 所以,新聞上父母失控痛哭,他們的擔心,許多父母感同深受。 也許是我習慣亂想,我們最後用冒險來說他們的離家出走,另一方面,更多孩子是用逃的,逃家,差別在哪裡? 張姓李姓王姓小弟小妹,最應該要逃的卻逃不出來,成了社會局裡的受虐兒(死亡,重傷,性侵)的案例,一年幾百件。 孩子沒有辦法自己出來開記者會,寫部落格與臉書大概沒人會聽。 這需要更大的道德勇氣,也需要更多群眾的注意。 孩子是父母在養的,我們將擁有許多歡笑與淚水,但是,一個可以讓孩子環島差一點成功的溫暖社會,就不應該有受虐兒的存在。 那是小孩無助的淚......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