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10):從「口手語」到「手口語」
2012/07/15 11:46:35瀏覽1294|回應0|推薦10
2011年夏天,我初次讀林寶貴教授的《聽覺障礙教育--理論與實務》,注意到手語除了「自然手語」之外,還有「文法手語」,在那進行「穿越寂靜」之外,前輩們的努力還有一個「口手語」法。什麼是「口手語」?當然是說口語者一邊說口語,同時依照口語的語序打出手勢,後來我經過一番辯證,終於確定「文法手語」及「中文口手語法」都是教導聾生認識中文字,甚至音的教學方法。

聽障教育的「雙語」理論在台灣顯得步履蹣跚,眼見許多聽障相關的人員雖已察覺到氛圍在改變中,自然手語逐漸抬頭,邁向它本應擁有的語言地位,奈何幾十年藉由行政力量干預下來的習慣難以在一時之間翻轉過來。於是,「口手語」仍然盛行於與手語推廣相關,卻有聽人在場的場合。於是,聽眾之間,口語族聽口語,手語族除非他中文手語程度不錯,否則,難免既「不知所云」又「不知所打」。

中聰 101 年手語研習班在初級班階段的最大收穫是--當然是經過漫長而辛苦的辯證過程--確立了學手語就是要學「台灣手語」,再說累贅一點,是台灣「自然」手語。而「文法手語」的稱呼是有爭議的,因為「文法手語」並非真正的手語,它是為教導聾生學習中文而打造的「中文手勢碼」。

為了打手語時能交代中文裡的地名、人名、學名等等的專有名詞,我們學台灣手語時,有必要學習「中文手勢碼」,將這些專有名詞借手語的手勢及動作以視覺方式表現出來。此時,一個重要的觀念是,這學的是「中文手勢碼」,不是學「文法手語」

繞來繞去,反正學手語,就是一種,就「台灣手語」。「中文手勢碼」是台灣手語裡的「外來語」,就像中文裡有從外國語借來用的外來語,例如,「吉普」車、「坦克」。台語裡的外來語愈來愈多,因為年輕一輩者離「自然」台語愈來愈遠,只好很多詞彙直接說出華語,而其實這裡面很多華語本來是有自然台語的,只是年輕一輩不會講罷了。看號稱最本土的民視新聞就知道,我看那劉朝陽小老弟播台語新聞,直覺好笑。

為了扳回台灣手語的尊嚴,我以為有必要推行台灣「手口語」。這顧名思義,就是懂口語者,在打台灣手語時,依循手語的語序,一邊打出手語,同時說出那詞彙的口語。重點在於,是依台灣手語的語序,不是依口語的語序

一旦「台灣手口語」聲勢確立,台灣手語將逐次發展出台灣手語的文字,台灣的手語族將能夠用自己的文字寫出自己語言的文章。手語族可以發行台灣手語的報紙、出版以台灣手語寫作的書籍,甚至設立台灣手語的專屬電視台,不過,這一項諸事體大,可能得趁總統換屆時串聯各方勢力來趁火打劫。

試試把下列的手語句一邊打,一邊用中文口語說出:(P 是位置之意)

蝗蟲/針對/米/吃++//害蟲/是//
楓/樹/見++/紅/滿++//美/很//
貓熊/法律/規定/保/育/動/物/是//
羨慕你//我/養/貓{P1}/一//老鼠{P2}/捉{P2}/會//

我上周從國中圖借到一本余我老師於 1990 年寫的《聽障人的生理、心理及教育之研究》,它的第 128 及 129 頁值得我們細看,雖然它寫於 22 年前。

余我老師沒說清楚他提到的「口手語」是手語跟著口語的語序,還是口說華語,而手語另行打台灣手語的語序。如果是後者,我相信那人必得有三國時龐統的智慧才有可能。龐統在當縣令時,雖然聰明,卻很懶惰。有一時期,擱著縣民申冤案件數十,不理不睬,被人向他的上級舉發。上級追究下來,龐統索性把三、四十名原告被告全數找來堂下排排跪,叫他們同時訴說自己的起訴案情及答辯。龐統同一時間聽三、四十個人說話,這些人說完後,龐統思索片刻,立馬作出判決。奇的是,一干人等竟然同聲謝過縣太爺,直呼縣大爺秉公處理,歡喜離去。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662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