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31 11:10:02瀏覽811|回應0|推薦3 | |
最近臉書社團《心靈手航》出現了一小段小小的論辯,甲女演示了一個手語情節,某對夫妻離婚後,彼此形同陌路;夫對妻視而不見(包含不想再看到她的意思),結果引起其他人對「淡、無味」這個單詞的主手手形到底是【手】還是【九】,以及擺放位置的近乎嚴正的討論。演示者感到委曲,社團主人也出面說明社團裡的討論原則,可是,提出質疑的人並未「欣然接受」(的樣子?) 台灣(自然)手語,一如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自然手語.是與所有口語一樣的.人類的自然語言,這已經沒有,也不需要爭論。問題的重點是, 是自然手語,就必然有地域性的不同的說法,或打法。例如社團主人所舉的漢語中,台灣(以及大陸?)說「白開水」,而馬來西亞說「滾水」(事實上,在下我在台灣彰化,一開始學語.也是學到「滾水」,代表燒過的水,不是生水。一直北上求學,因為台北不是只有說台語的人,還有說客語的,說國語的,才漸漸變成也說是「開水」。) 問題的重點是,這個地域性的打法.的普遍性有多高,亦即,使用這種打法的到底有多少人?像上段所提的「滾水」,我在彰化一直到高中,甚至到現在,只要說台語,仍然是「滾水」。如果用台語發音說「開水」,反而別人不懂你在說什麼? 從兩人或很少數的人之間的暗號,蛻變到成為「語言」需要人數的支撐。如果,使用那個單詞,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使用的人數很少,這就難免引起不同的看法,質疑。 其實,要弭平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在演示時,附帶說明在哪個地區.是多少人都使用這種打法。 如果是一個新創的打法,也不礙事。手語本來就是「自創性」蠻高的語言,只要能說得出.語源,就是.這樣打的理由,創造一個新的手語單詞,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台灣手語,與美國手語相較,是在式微中,因為國家力量並不支持。雖然沒有公開反對,但卻認為它是「不學而會」、說它會影響聽損兒學不好中文、砸下巨額公帑推廣人造「手語」,影響所及,竟已出現以「文法手語」為第一語言的新生一代,這時,任誰也不得不承認「文法手語」也應該列入語言之一了。 可是,不公平的是,從聾人自然生活中孕育而來的台灣自然手語絲毫沒有得到任何國家行政資源的輔助(國科會或科技部少許的給學者的研究經費補助.起不了作用),幾乎任其自生自滅。相對於,教育部對閩南語、客語的傾力推廣,建置從其母語出發的辭典,而,我們找不到一部或半部,由國家行政資源建置的.台灣手語.的辭典,連字典都沒有。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