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43):「文法手語」該下台階了
2015/02/22 00:44:56瀏覽3495|回應0|推薦14

2015-02-22

有一份文件《九十九年度「感官障礙教材編選」聽覺障礙學生輔導資源手冊》第 73 頁有這樣的描述:「

手語是啟聰學校學生的主要溝通工具,又分成自然手語和文法手語,雖然自然手語的文法和口語差異極大,但其在聾人社群生活中通行;文法手語是教育單位為了教會聽障學生學習口語及讀寫所發明的手勢系統,並強調依口語的文法打出手勢,可說是口語的手勢碼(Paul, 2001,引自劉秀丹、曾進興,2007)。二十幾年來,對於應該教導聽障學生學習自然手語、文法手語,抑或是口語加上文法 手語的「綜合溝通法」之爭論一直不斷,哪一種手語教學可以增進聽障生的口語及 讀寫能力呢?目前實徵性研究甚少,故其成效尚不暸解。」

99 年時是「二十幾年來」,那現在 104 年,豈不快要三十年了?是的,自從「文法手語」在台灣問世以來,的確是三十幾年了,創始者是博士級的資深聽障教育學者,此物一出世,全台從事聽障教育的諸多聽人教師大喜過望。其理,無它。說穿了,不過是,從此所謂手語也者,變成不過是把中文口語(的語序)套上自然手語的(如果已經有的)手勢,如果沒有的,就創造一個,根本不用去管什麼自然手語的語法等等。

「文法手語」沒有驗收的機制,所以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還說文法手語裡「有百分之九十是自然手語」!天啊,這是什麼邏輯?如果文法手語有百分之九十是自然手語,那為什麼要煞費周章搞個「文法手語」,直接用自然手語不就得了?

所以,又回到原點。有了「文法手語」,聽人教師最省事,花個兩天,學幾個手勢,而且又有公家花費巨額公帑編纂的「常用手語辭典」可以拿來套用,然後,誰說大學選讀聽障特教的學生需要在進入啟聰學校任教之前先學好手語?手語很簡單啊,不過是把中文口語的語序用手打出來不就得了。

從此,台灣在「文法手語」的引領下,手語進入混沌不明的境界,就這樣過了「三十幾年」。

人生,有幾個「三十年」?


也許,自然手語真的很難學,就像中國人學英語一般。君不見,不是有個叫做「洋涇浜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 的嗎?也就是名聞遐邇的「You see no see, see, stand see . . .」那類的東西。

現在來模擬一下,你是聽人,你說中文漢語,而你想學(自然)手語,但你不懂(自然)手語的語法,於是套用(自然)手語的手勢(或許真的可以套到 over 90%),但打出來的「手語」卻是中文口語的語序。像這樣「各 / 位 / 同 / 學 // 請 / 注 / 意 / 聽 / 我 / 說 . . .」。 於是,你也說說看,這若不是「Chinese Pidgin Sign Language」,還能是什麼?就是「洋涇浜手語」的啦!

那,好玩的就出現了。

說「洋涇浜英語」的中國人畏畏縮縮的在洋人面前擠出「You see no see, see, stand see . . .」,很不好意思,因為那中國人知道他說的其實不是「英語」。

而,我們主管聽障教育的官府卻說,「文法手語」最好,它可以幫助聽障生學好中文,你們的自然手語就放一邊兒好了,改打「文法手語」吧。如果把這個邏輯套回去英語對華語,就變成,中國人反過來說洋人說,如果你要學中文,你就來改用我們發明的「洋涇浜英語」~~你只要習慣說「You see no see, see, stand see . . .」,就能學會中文的「你看不看,看,(就)站著看 . . .」。

在台灣,也真的有,甚至愈來愈多,的聽人,打起文法手語來了。一部份聾人,竟然也跟著打起文法手語--也許,洋人到了新加坡,也要仿照新加坡人說起 Singlish (新加坡式英語)。一個小小差別,新加坡式英語已被劃入 Creole Language,而不只是 Pidgin 了。但,Singlish 仍然不是真正的英語,不過是僭用了「英語」之名而已。

為什麼搞成這麼複雜?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學不好英語,出現「洋涇浜英語」;學不好(自然)手語,就出現「洋涇浜手語」罷了。

一些對「文法手語」很不以為然的聾人朋友認為「文法手語」是聽人主政,在聽人霸權意識之下的產物。但我認為應該沒有這麼嚴重,應該是聽人懶得努力用功學習自然手語吧!?


然後,要如何讓「文法手語」下台階呢?

不難啊。

回歸語言的本質!

在「文法手語」還沒出現前,自然手語已經存在聾人社群好幾千年了吧?要不然,聾人祖先們如何生活,如何一代代傳下來呢?

自然手語有些像台語,因為都在以中文漢語為官方語言的政治環境裡,中文是強勢語言,為推行政令,中文的專門用語也特別多。那我們先來看看台語如何處理「在台語裡沒有的中文名詞」。

看看「台灣國語」的影響,現在很多電視播報,其至平常的台語對話,已經夾雜著一大批的直接以漢語發音的中文詞類,但你如果懂台語,其實整個句子仍然是台語的結構。

語言學把語言分成 Phonology(音素)、Morphology(詞素)、Semantics(語意)、Syntax(語/句法) 和 Pragmatics(語用) 等五個層次進行研究。

判斷是不是原生語言(自然台語、自然手語)的關鍵在於「Syntax(語/句法)」,不是在「Morphology(詞素)」這一層次。

自然手語原生的詞當然不足以應付滿山滿谷的中文詞類,但這有什麼困難?句子的主體以自然手語呈現,其中遇到自然手語原本沒有的中文詞類,就那個名詞(應該是名詞居多)照中文字來套出手勢。這樣不就跟在台語裡夾著一大堆的漢語名詞一樣的嗎?


「文法手語」是該下台的時候了,改個名字,就稱作「手勢中文」吧!

然後,仿照台語,手語就是「自然手語」,只不過中間會夾著「手勢中文」。

我覺得,稱「文字手語」也不對。因為「手勢中文」不會是全部一個字一個字地照字打,而是像那位尊敬的學者所說的「有百分之九十是自然手語」。這樣,你要教聽障生中文的「警覺」,就放心地打「警察+感覺」吧。但是要事先用自然手語跟學生說,這只是在「教你中文字」。

中文的字、詞用「手勢中文」來教,但整個中文句子,就應與手語劃清界限,聽障生學到夠用的中文單詞後,就應直接以「中文詞」學造「中文句」,不要一直黏著手勢不放。學中文就要以中文思考,不應該一直用手語思考再轉換到中文。同樣的,聽人學手語,如果一直抓著口語不放,一直用口語(的語序)在思考,就永遠學不成(自然)手語。


唉!會不會太複雜而難以理解呢?來聽一首中國的神曲吧!如果你還不知這首神曲的話,就太糗了。

小蘋果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2104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