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39):認清手語的本質
2013/09/09 21:34:33瀏覽1938|回應0|推薦6

教育部在「全國特教資訊網」放了一套今年整編的線上手語教學,對我而言,它不過是91至93年間出版的那套《手語教材》的第二版,主軸仍然是「文法手語」,雖然編者說它採用了「90%的自然手語」(應該說是採用了自然手語的「手勢」)。這套教材是有盲點的,最重要的是,它教人打「文法手語」,而眾所周知,「文法手語」不過是循著屬於聽覺語言的漢語的語法借用自然手語的手勢(一部份另行新創)把中文語句用「手語」打出的人造「手語」。假設某位特教老師或尚在學的大學生使用這套教材學到「文法手語」,然後她(他)用這套手語打給聽障學生看。學生能懂多少?編著者有沒親自調研過,它的成效如何,有數據能支持這種教法成就了我國的聽障教育了嗎?

不諱言,過去十年也有不少人參加使用這套教材的啟聰學校主辦的手語研習班結業後考上手語翻譯丙照的同學,可是,據我所知,曾有聾朋友表示看不懂她們打出來的手語(當然是打出「文法手語」)。其中比較活躍於手譯圈的,大都持續或密集地與聾朋友交流--雖然學的是「文法手語」,但因為已經具備了手語的基礎,只要有機會與聾朋友交流,當然能逐漸學會道地的自然手語。

曾經另有學者提出反證,教育部試圖使用「文法手語」來教聽障生學習中文,可是,我們的教育部忽略了一個相當關鍵性的問題--完全沒有聽覺語言經驗的聽障者基本上只有視覺邏輯,先表達(反向則為認知)具體的事物,然後交代事物的動作,手語的形容詞或副詞緊接在名詞的後頭,最後依賴表情之助,完成溝通時的情緒表達(如:肯定、否定、疑問等等)。

而教育部推崇的「文法手語」卻大部份與視覺邏輯相反,教師用「文法手語」表達或授課,可是聽障生看不懂那串「文法手語」的意思,如此這般,聽障生不但學不到中文,反而給他們製造更多對中文的畏懼感。這不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嗎?

造成困惑的地方

十年前與十年後一致的說法:「文法手語在提昇聽障者之語文程度,自然手語在求溝通之方便性及通俗性,學生不易了解文法手語的意義時,教師宜用自然手語加以解釋。文法手語一字一字打,自然手語直接打出詞句或關鍵字的意思,兩者各有利弊和功能,教師應二者兼顧,先打文法手語,再打自然手語。」

這句話對於「文法手語」出現且學成之前已經透過與聽障生溝通(或自己即是使用自然手語的聽障者)而精通自然手語的啟聰學校老師是成立的,可是,那這套教材到底是要教自然手語或「文法手語」?從教材的詞彙、例句及示範,很顯然,它是在教「文法手語」。下面三圖,自然手語只比出 2 的手勢,詞彙如此,例句也是,把「的」之類的虛詞比出來,語順也是中文的語法。

我的體驗與省思

遵循視覺邏輯的,才是手語。換句話說,入門者應該堅持學習自然手語。最好的方法是,也不需要什麼書面的教材,直接尋得真正使用自然手語的聾朋友,跟他們從日常生活的溝通中學習如果可能,不要透過中文語句翻譯成「文法手語」去學習,即便是勉強把那中文語句翻成自然手語(我們去年在中聰就是這麼辛苦地做)也會令人疲憊不堪,事倍功半。

現實中,並不容易找到願意幫助普通聽人學習自然手語的聾朋友,不得已的方法還是得找些教材,而個人看法,目前最優秀的(自然)手語教材仍然是那兩本高齡三十年的老書《手能生橋》(美國人史文漢及台灣人丁立芬主編),再來是台北市勞工局的《手語翻譯》第一冊(上下兩本)及第二冊(一本)。另外,趙玉平及趙建民編的教本可做為補充讀物。

平時,則應密切觀看公視每週六下午四點半播出的《聽聽看》手語劇場、每天早上八點的手語新聞。另外,還有丁立芬前輩、小魚姑娘在聯合影音網製作的手語新聞專輯,可以增進自己的(自然)手語視能。

附記:本文說得直接,期盼教育部能有雅量接受質疑,重點是最後能真正提升我國聽障教育的成效,不在於意識之爭。美國的高立德大學用什麼手語(ASL)從事教學足以說明一切。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8409381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3:53 【udn】 購買前先比價!文法 親子 第一 學校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