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36):期待教育部整編一部《台灣手語辭典》
2013/03/19 10:38:20瀏覽781|回應0|推薦15

(102-03-19)
教育部在其官網提供了八種電子辭典,其中,以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及《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最為貼心,喧嚷了幾十年的語言悲情終於可以不再延長(賽)了。然而,令人期待的是,我們還少一部《台灣手語辭典》。

目前為手語學習者常用的是中正大學由國科會補助的《台灣手語線上辭典》及內政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的《臺灣手語詞典》,後者因為大約一年前才上線,內容自然較為豐富,而且使用台灣手語的「基本手形」名稱來標記,閱讀時清楚、簡捷。另外也提供了例句,已經具備辭書的功能。(我不瞭解的是,台灣手語的基本手形名稱在三十年前成書的《手能生橋》已經起用,為什麼後來的中正大學《台灣手語線上辭典》卻不使用?--難怪《手能生橋》歷經三十年還沒有遇到足以挑戰其地位的對手。)

比較一下北部「豬」的手語標記:

  • 中正大學的:姆指和小指伸直,放於鼻前。(如果沒看錄影,就還須確定一下是使用哪個指頭。)
  • 啟聰學會的:右[民]平放鼻前(掌心向自己)(好像你學會了注音符號,然後藉由注音符號來讀國字那麼簡單。)

以我粗淺的瞭解,要教育部編這麼一部《台灣手語辭典》並不容易,需要教育部下很大的決心,因為,教育部之前投入巨額經費及人力去開發「文法手語」。如果多方蒐集資料來研究,是可以瞭解到「文法手語」的主要功用是在教聾生學習中文,可是因為主辦的學者的說法,卻將台灣引導到「有兩種手語」這種觀念。例如,中部某社區大學近期將開辦的手語班仍然宣稱她們的課程「兼具」自然手語及文法手語。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由教育部來開設,其實是責無旁貸的,理由如下:

  1. 只有教育部才有足夠的經費來長期維持辭典的建置及維修。
  2. 教育部的官方地位有能力建立台灣手語的「標準打法」。(註:不是指「統一」喔)

聽障生教學走向「雙語」制是必然的趨勢,不論這個「雙語」是「自然手語 + 中文(口語及書面語)」或是像日本明晴學園的「自然手語 + 中文書面語」(此法應是專用於全無口語能力者),其中必然少不了主角的自然手語。

其次,如果「有幸」這個期待成真,教育部首先必然要面對台灣手語標記方法(方式)的問題。不管延用目前啟協(或謂:手能生橋)的方式(手語基本手形 + 中文解說)或是另創一套聾朋友也可一看就懂的象形符號來代表自然手語的手形、位置及動作,如果能夠開始(納入官方體系),都是值得稱許的。

我的淺見是,如果想讓台灣手語的標記法能「聾聽通用」,就必須建置一套全由符號組成的標記系統,目前手能生橋或啟協網站的方式(使用中文作說明)應是不適用於聾友的吧。

還有,如果辭典要提供例句的話,必然面對「手語文字」(指訊息交換,不是手語的標記)如何選用或新建的問題。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740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