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34):漢字很適合擔任台灣手語 writing 的任務
2013/02/28 16:08:51瀏覽303|回應0|推薦6

台語文學者為復興、推廣台語文字及台語文學所做的努力足以讓人雙手抱拳,低頭沈思不已。研讀他們的著作,雖然沒有機會接受科班的語言學教育,可是如果自己的整合能力夠,還是能掌握到語言學的重要原則。

  人類透過語言進行溝通,溝通的內容至少有四種:形、音、事、情(心理上發於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發的心理狀態),人會先在其神經系統形成「意識」,然後以聲音(聽覺)、動作(視覺)或觸覺的方式進行溝通。

   聲音、動作或觸覺都只能存在於面對面的瞬間,隨後即消失,如欲跨越時間及空間,進行保存或遠地通訊,則有賴於其後誕生的文字。或許有人認為,隨著科技的 進步,聲音及影像的保存可以透過錄音、錄影的方式,不必然需要文字。然而,文字最大的功用是資訊的傳遞,這個「傳遞」如果擴大解釋,你可能會想到,人類如 何從經驗累積成智慧,智慧經過整理之後成為理論,理論再經演繹之後,形成新的見解,見解經過實踐的檢驗之後,成為另一個真理、另一個智慧,如此生生不息, 循環不已,是為人類進化的過程。

  讀完上一段,大概可以認知到,一個沒有文字的語言天生就背負著被譏為弱勢,而且隨時隨地瀕於消失的窘境。因為沒有文字就難以擴散及傳遞,即便國家承認其為語言,在社會地位上也難以排名於前,作為政治上的使用,更是絕無可能。

   沒有文字的語言,因為無法刊行(以靜止的狀態存在),無法跨越時空,無法被人在平靜的思考氛圍中對它進行改良,無法精進。以手語而言,或許一段錄影也可 以持續觀察它是否準確傳達了 signer 的意識,可是如果是一段用文字表述的手語,任何人都可以看著那一段文字想個一整天,或一整個月,然後得到是否可以改進的結論。(想想一片手語的 DVD 跟一本手語文的書擺在書架之上,哪一個方便於人的存取?再以口語為例,不論其為漢語或英日語,它的辭典必然是以文字版為主,媒體版則係處以輔助的地位。一 部口語的辭典電子書,它的主體仍是文字。)

  手語不是聽覺語言,不需去考慮表音的符號或字母,表意文字是手語最適當的方向。表意,依維基百科的論述,準確應該稱為「意音」或「語素」,好!我們就遵從語言學的理論,以比較嚴格的定義來思考。

   手語需要一連串的手勢,要加上位置及方向,還要搭配非手勢的表情,這麼繁雜的「動作」確實很難去找到一套足夠簡潔的符號來「標記」它(Stokoe 及 Sutton 都試過了),可是在實用上,卻可以考慮文字的另一個面向--「訊息的交換」(communication) 先行處理。

   這是一個閃點。想想,中國使用了幾千年的漢字不就是這樣的嗎?據說,漢字一直到漢末魏初才出現「反切」法,之後用了 1.7 千年,到民國 7 年才發佈現在使用中的注音符號。再想想,這個注音符號的功能是什麼,不過替漢字的音作出標記而已,用於訊息交換的漢字早已存在幾千年了!

  依此思考,為什麼手語的文字要卡在「替它找標記」這個一牛車重的事兒上呢?漢字並不用來替漢語的音作標記,手語的字為何就要替手語的動作作標記呢?

  替手語的動作作標記的任務可以如一般的想法,讓現代的科技--錄影去擔當,讓它存在於手語辭典的電子版裡面,讓它存在於網路上的手語辭典。至於為手語擔當傳遞訊息大任的符號則非漢字莫屬。

  簡單舉一例,「嵐」這個字,山間的水氣,實際打手語時,就打出「山谷/裡面/霧」想必足以表達其意。設若從事手語翻譯時,有某長官一時興起,吟出「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之詞句,此時要不要翻譯?(常用手語辭典裡找不到「嵐」字應如何對打文字手語。)

  可是,如果某一位手語族,他受過訓練來使用手語字,某天他到陽明山去玩,當場或回家後要在臉書上分享,是不是他可以寫出「今天/一整天/陽明山/嵐//視/模糊//」?這樣,有誰會看不懂?透過這種 approach,很有可能搭順風車,認識更多的漢字。

   如果「嵐」能定為手語的字,手語字也會如同漢字一般,在一個 character 之上承載了「形、音、事、情」的任務,不像表音文字只能跟著口語的音調走。漢字雖為記載漢語的音而生,可是它與漢語的音甚少相關。據研究,現在漢語的「形 聲」字有九成之多。這裡的「形聲字」是 ideo-phonetic writing,與「表音字」phonetic writing 有別。

  手語與「音」幾無關係,是故,表音符號不適合做為手語字。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734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