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7/07 08:27:51瀏覽2269|回應2|推薦10 | |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創造了,或改變了什麼? 因為新書發表,這陣子趕了好幾場媒體通告。過去待過廣告公司,對鏡頭、麥克風並不陌生,只是這回從幕後跳到台前,感受不太一樣罷了! 我得承認,能有機會接受各大媒體主動邀訪,跟于美人、鄭弘儀,主播劉祝華、彭愛佳,以及中廣、飛碟、NEWS98電台的吳若權、阮慕驊、林青蓉、徐薇、黎明柔、夏韻芬、陶子…等名人對談,絕非自己多有本事,或人脈一流。而是新書發表正巧趕上「開放大陸自由行」熱門話題,才能順勢創造如此宣傳效果。 加上觀光局局長破天荒大力推薦,讓銷售量在短短三週內,就進入到了第二刷,也在博客來的新書排行榜中,一路挺進! 大家沒注意到的事 錄製「新聞挖挖哇」那天,節目接近尾聲,談到了「客人會不會想看臺灣的政論性節目?」,于美人突然問說:「有沒有人看他(指鄭弘儀)的節目?」我很坦白地回答說:「看不懂。」 「為什麼?」 「客人聽不懂閩南語啊!」這時坐在一旁同為導遊的來賓,趕忙替鄭弘儀緩頰,搶著說:「不會啊,下面有字幕可以看。」 「字幕?大話新聞沒字幕啊!」于美人說。 然後,你就聽到一連串很有意思的接話…… 經過幾次受訪經驗,發現談話性節目中的片斷式應答,其實很容易對觀眾造成誤導。舉例來說,如果來賓抱怨:「大陸客人都很霸道,我有個客人在飯店被電梯夾到,最後竟然要求索賠二萬塊。」然後另外兩位來賓,也忙著舉出自己遇過或聽來的類似經驗。 請問身為觀眾的你:「會對大陸客人產生什麼印象?」 來賓表達的都是「事實」沒錯,但也有可能只是「部分事實」。主持人如果沒有繼續追問:「能不能說說你們當時是怎麼處理的?為什麼會搞得那麼嚴重?」觀眾也許只會停留在事件表象,而忽略了整個過程因為歷經有意或無意的「內容刪減」,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誤聯想。就像心理輔導師的問話一樣,我們更在意對方沒有說出來的那些部分--如果聽到女兒跑來告狀:「媽媽,哥哥打我!」你如何下判斷? 是什麼原因,造成客人如此劇烈反彈?「所有」大陸客人都很霸道嗎?據說電視節目吸引觀眾目光停留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為了避免觀眾轉台,我想主持人大概也沒空去深入瞭解吧? 沒事就是好事,但上不了電視 我帶團時也碰過團員生病、意外受傷,或表達不滿的抱怨,但卻從未發生被客人投訴或無理要求索賠的經驗,為什麼?是我運氣比較好嗎?還是客人在情緒尚未爆發前,就已經得到善意的關注和處理了呢? 記得有位內蒙客人,在日月潭遊艇上為了拍照,不慎從駕駛座旁跌落艙下,撞傷了腰背。我擔心內傷不易察覺,堅持要帶他去醫院檢查,當事人卻一再推辭。司機見狀,主動拿出私藏的推拿藥膏讓客人使用,對方問他:「多少錢?」,他搖搖手一毛不收,說:「這幾天你就留著用吧。」 我除了將狀況回報公司,每天追問對方是否感到不適外,也請與他同行的友人隨時幫忙注意變化。結果,所有團員都覺得我們(導遊、司機、公司)不但熱心、負責任,甚至比那人還在意他的傷勢! 客人離境兩天後,我請公司再打通電話去關心一下,這才知道那人回去後就住進了醫院。因為對方一再對我們的關心表達感謝,並請我們轉達司機,說他送的推拿藥膏很好用,於是公司又主動再寄一箱給他,這舉動讓客人既驚又喜。 這團客人剛進臺灣時,受傷的這位大哥就曾當著團員的面,很不客氣地要求我能做到「七項要求」,原來他們在香港受了悶氣,不希望到臺灣又再來一次。而由於我和司機一路上誠心相待,雖然最後他在臺灣碰到了比在香港還糟糕的事,卻反倒留下好印象! 老婆說:「幸福單純的愛情生活永遠比不上兩人被硬生生拆散來得有戲劇張力,賺人熱淚的感人劇情也得靠悲劇收場帶來高潮……。有些故事確實能幫助其他導遊瞭解如何把服務做好,但在螢光幕前,卻往往不夠腥羶,缺乏『爆點』,變得不值一提。」 想想也是,「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墜車慘劇後,誰會想去訪問當時決定不冒險通過,結果所有團員們都平安無事的那些導遊呢? 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創造了,或改變了什麼?而這也讓我更加肯定當時寫這本書的初衷。 有一則關於「 扁鵲大哥與二哥 」的隱喻,現在看來,饒富意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