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INE與FB─即時通訊軟體使用之我見
2015/09/25 06:42:39瀏覽675|回應1|推薦1

      最近柯市長自爆,自己的LINE已讀不回超過萬條,這樣的情形,不令人意外。

      我的背景是台北工專電子科,以及師大資訊教育系畢業,曾在台大地理環境所唸GIS,我和電腦的緣份不可說不深,大學時期,BBS玩的兇,經常徹夜聊天,所以說我不是不懂FB或LINE,但是經過那幾年沒日沒夜的BBS大學生活,對於FB之類的通訊軟體,我的結論是:

      通訊軟體,學生少碰為妙。

      仔細回想,那幾年徹夜丟水球(傳短訊),到底留下了什麼?有留下什麼有益於我未來做人處事的道理嗎?還是因此認識了一群網路好友,至今不輟?

      完全沒有。

      五專時,因為作弊被全班唾棄,專三開始,舊北工圖書館(現已消失,唏噓...)就是我的避風港,在那裡,雖然我的電子專業知識沒什麼長進,但是現在還記得的世界名著,例如基督山恩仇記、悲慘世界、長腿叔叔等,都是在那裡自由選讀時留下的記憶,尤其是雨果、狄更斯描寫在工業革命時代,小人物在大時代的悲歡離合,讓我對於社會正義等思維,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至於師大時期的同學、學弟妹等,現在還會聯絡的,都是實際上在班上讀書、一起玩社團的夥伴,只在虛擬世界認識的泛泛之交,現在一個都不存在了,所以,我覺得當年丟水球的瘋狂時代,真的是浪費我有限的寶貴生命。

      昨天上電腦課,國一學生一連上網路,就開始打開FB看訊,我估計全班28人中,只有7個人沒有FB,其中,家庭經濟差的、跟我說家裡沒有電腦的、需要政府補助學費的,FB帳號倒是有。顯然家長對於學生的FB完全沒有防備之心,也很敢「投資」在每個月昂貴的手機網路費上。氣人的是,我要求學生開自己的GMAIL信箱,寄電子信件給我當作業,一個月了,仍舊有3個學生沒有開信箱,回答我的原因全部都是「我不會」──那你們FB到底是怎麼學會的?

      便利的通訊軟體,看起來節省了時間,但是有些時間本來就不值得花,而且更重要的,短淺的資訊讓人喪失了思考問題的機會,在我看來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直到今日,我堅持用按鍵式手機、不申請FB、LINE帳戶,當周遭許多人對於我的選擇感到驚訝與不解時,我覺得,與其浪費時間在短淺的網路訊息,不如花時間在圖書館或者是自行上網「衝浪」找資料,這樣才有沉澱自己思維的機會,不至於被所謂的「潮流」牽著鼻子走。

後記:商業週刊1510期主題「網路火藥庫」,值得一讀(全文必須看該期雜誌)。路遙知馬力,一年前這篇我對於網路即時軟體的看法,在世界各地發生的民粹、不理性,例如ISIS用網路召集全球青年當砲灰、美國川普以偏激言論排擠共和黨內其他理性候選人得逞、台灣蔡英文治國無方等現象崛起,顯示出我當時的分析並沒有錯。現在大家終於開始反思即時軟體的盛行,若沒有搭配足夠的智慧,這個工具絕對不是美好世界的藥方,反而是崩壞世界的入口。(2016/10/23)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h5488&aid=31303393

 回應文章

驅逐低端人口,這樣對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9/26 20:04
版主的這個論述,在神經生理學已經得到某種程度的實證支持。


博客來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試閱
作者:卡爾
出版社:貓頭鷹
9折$288$320
分享
運送方式
可配送點:台灣、台灣離島、全球
可取貨點:台灣、台灣離島、香港、澳門
內容簡介
你的生活已經完全數位化了嗎?
如果是的話,小心,你可能得了「網路淺薄症候群」!
  趕快檢查一下,你是不是潛在的高危險群:
  □ 每天都會使用Google之類的搜尋引擎
  □ 同時開啟的網頁常超過10個
  □ 文章還未細讀就先轉貼到自己的塗鴉牆
  □ 一發表文章就期待有人按讚回應
  □ 離開電腦或手機就無法安排生活
  □ 很久沒有讀完一整本書了
  Google、Yahoo、Facebook......
  你每天使用的網路,正在悄悄改變你的大腦
  「Google讓我們變笨了嗎?」本書作者卡爾曾在二○○八年於著名的《大西洋月刊》提出這個問題,獲得了廣大的回響,也讓當今一項重要的爭辯成形:我們在享受網路帶來的寶藏之餘,是否犧牲了深度思考和閱讀的能力?
  現在,卡爾把他的論點發展成至今最吸引人的探索之作,探討網際網路在智能和文化層面造成的影響。數百年來,人類的思考不斷被種種「智能科技」重新塑造(包括字母系統、地圖、時鐘、印刷術和網際網路),從各種歷史和科學證據來看,大腦會因應我們的經驗而改變。我們用來尋找、儲存和分享資訊的科技,確確實實改變了我們的神經通道。
  廣博還是淺薄?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卡爾彙整了從柏拉圖到麥克魯漢等各個思想家的觀點,說明印刷的書籍如何讓我們集中注意力,促成深度又有創造力的思考;相反地,網際網路鼓勵我們用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並且讓我們不斷被其他東西干擾。如今我們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卻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
  現代人與網路的關係愈來愈密不可分,我們有愈來愈多的人生體驗,是透過電腦螢幕上閃爍搖曳的符號來完成的;我們也把大腦的工作自動化,把思想和記憶交付給強大的雲端系統。人類在享受便利的網路生活之際,卻面臨了更大的思想危機:我們身而為人的知性與感性,正在慢慢消逝。
  《網路讓我們變笨?》結合了人類智能史、大眾科學和文化評論,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現代人的心智狀態。這本書將會永遠改變我們對於媒體和頭腦的想法。
  ◎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 二○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入圍
作者簡介
卡爾(Nicholas Carr)
  知名作家與思想家,專研商業策略、資訊科技及兩者的交叉點,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金融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連線》《哈佛商業評論》《商業周刊》《富比士》《財星》等報章雜誌。著有暢銷書《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與《大轉變》(The Big Switch),本書是他的最新著作,不僅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也入圍二○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作品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王年愷
  台灣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管絃擊樂研究所畢業。現從事專業翻譯工作,譯著包括《台灣產業聚落:蛻變與重生》等,文章亦散見於《PAR表演藝術》和《繆斯客》雜誌。
  在翻譯之餘,亦以大提琴家身分穿梭在台北的藝文表演場所之中,或是當免費好人,處理各種電腦和3C產品的疑難雜症。畢生最大的夢想是一直宅在家裡上網,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Google笨蛋。
看更多
目錄
前 言 看門狗與小偷
第一章 HAL與我
第二章 必經之路
 插曲 大腦自我思考時在想什麼
第三章 思考的工具
第四章 逐漸加深的頁面
 插曲 佛萊斯和他的神奇球型管
第五章 就本質而言最為通用的媒體
第六章 書籍本身的形象
第七章 雜耍的大腦
 插曲 智力測驗分數的浮動性
第八章 Google教會
第九章 搜尋,記憶
 插曲 關於寫這本書的動機
第十章 像我一樣的東西
後 記 人性元素
①美國杜魯門總統丟兩顆原子彈給日本,送蔣介石給臺灣!
②228事件國民黨警備司令柯遠芬説:『寧可枉殺99個,只要殺死1個真的就可以!』
③中正廟牌樓正名先總統石崗一郎紀念歌收尾:『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④如果你是公務員,那能撈就撈,能混就混,拖死政府囉
立言(ah5488) 於 2015-09-28 05:55 回覆:
謝謝您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