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1/11 02:12:26瀏覽2735|回應1|推薦22 | ||||||||||||||||
年輕時看天下教育專刊一片讚嘆,到20年教職後看天下教育一片感嘆,2023年11月天下雜誌教育專刊文章「有老師不進修、不退休、不害羞 台灣師培變「失陪」,課程學分停在15年前」,標題很聳動,不過...標題就錯了,結論也不可能對啊。先說結論,這是一篇以教學現場證據反駁上面天下教育文章的文章,所有在第一線教學的教師,不必因為天下雜誌的這篇文章貶低同業或自抬身價。如果對此結論沒興趣的人,請珍惜您寶貴的時間離開。 截圖自天下雜誌網路,如有侵權,告知後下架。 ------------------------------------------正文如下-------------------------------------------- 不進修?高中以下教師,環境教育法規定「環境教育研習」每年4小時,學生輔導法規定、「輔導知能研習」每年3小時,(其實還有學校衛生法規定,「學校衛生相關研習」每二學年18小時,不過只限於健教相關課程教師必修),我所在的原住民學校,還規定要修32堂原民教育課程。所以,如果不想考績吃乙,每個教師每年法定至少進修7小時,哪來的「不進修」教師? 前提錯了,後面的批評怎麼會對? 或說,7小時太少,沒有積極進修啊?OK,來談談進積極修的問題。積極進修的教師,才是好教師?各位有沒有想過,花很多時間進修的教師,意味著他必須犧牲學生的受教時間才能換到研習時數。實際上,只利用假日進修的教師我沒看過,一方面是多數的研習講師也不喜歡假日開課(教授啊,要求別人勤勞進修很行,自己開研習就...),你想修也修不到,此外,想當校長主任的、想調離花蓮偏鄉的,那種積極進修的程度,絕對在全國前10%以內,要拿大量的研習時數,勢必要用到平常上課時間參加研習進修。就拿天下文章裏,鳳林國中的那位張馨文候用校長來說吧,她從台東關山國中一路調到花蓮偏鄉鳳林、市區花崗國中,積極的朝校長之路前進,參加英文輔導團、校長培訓...所有的課務都丟給學校「不積極參加進修」的同事,她的同事必須超鐘點(就我所知,那年她同事被迫接了6個班的英文,教國中英文的老師應該知道一周不含第八堂,要上18堂課,是一件多痛苦的事),所以,到底是這位候用校長比較偉大,還是接她留下的爛攤子同事偉大?我最近也接到體育、音樂教師積極進修帶比賽,但因為我的學校規模小,實在找不到該科的同事擋,所以找我這個社會資訊童軍教師去代音樂、體育課,請問,學生的受教權該放在哪裡呢? 談談「傳奇」稱號。該文對張馨文候用校長的介紹:「她關心孩子的基本學力,尤其照顧低成就學生。當全縣英文拿C(待加強)的學生比例約佔4成,在她班上一度僅有4.5%,差異懸殊。因為減C有成,花蓮縣教育處稱她為「鳳林傳奇」」,有一個問題:導師是英文老師,學生英文表現好我了解,那麼她帶班級的其他科目表現呢?看過國中許多的「名導師」,是將學生的時間都壓榨在自己任教的科目,當然他任教的科目表現超水準,但是整體表現還是「1A4C」。我任教的學校,國文科每年都是A最多C最少,因為制度使然,國文老師最多(註1),當然,這些國文老師也很努力,下課、放學,被留下來背解釋、課文的人數眾多,表現最好沒甚麼奇怪。同性質的英文老師,我看來絕對不比國文老師懶,下課、放學時間也是一堆人被留下來背單字佳句,但是很殘忍的,因為非國文導師人數少,以112年6月會考成績(下表)來看:
---------------------------------------------------------------------------------------- 國英對照,英C超多。社會科總和國文科差不多難吧?但是比較之下社會科A少C多。甚至社會科A程度居然還比英文A程度學生少一半。證明科目難度確實可能會造成表現差距外,投入的學科時間,決定了學生整體程度的好壞(註2)。造神前,必須證明這位神是真的神,如果只揭露部分資訊,要我承認她是「傳奇」,證據不足。 這篇文章更絕的是,文裏的被訪問者一隻手指指向「三不教師」時,沒發現有三支指頭指著自己。「鳳林傳奇」說:「我認識很多國中老師,把孩子成績差怪罪給學生、家庭、社會,甚至是國小老師。如果只會抱怨,當老師還有什麼意義?」、「學生明明有機會可以好好學,老師為什麼不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渾然忘記了,自己不是也是在抱怨同事、拖累同事,犧牲學生?台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說:「保障教師就業穩定是好事,但太過了。」大學教授不也一樣?要不要從檢討大學教職保障開始,示範一下「恰如其分」的淘汰機制?王大教授還提到要有教師換證制度,看樣子她不知道我們每年有聘書,你說聘書只是形式?沒問題,就從大學教授實施換證制度開始吧,大教授意下如何?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說:「教師...考績幾乎都可以拿甲等,人人有獎」,如果真的看不慣,要不要從教育局的督學考績給乙丙開始,作個示範?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說:「老師太被動或教不好,不是十惡不赦那麼嚴重,平常又跟大家相處不錯,你怎麼罰得下去?」,要不要先從你的基金會示範,怎麼樣年年汰除「被動」人員?...自己做不到之前,權力在手的人,沒資格批評沒有權力的人,那叫推卸責任。 文內說,學生學力表現不好(啊大家還不是在看成績?不然「鳳林傳奇」是甚麼東西在傳奇?),表示有權力的「教室王(文中對基層教師的稱呼)」沒有做好該做的事,要檢討,那麼從此文闡述的權力架構類推,教育現場有權力制訂法令、能上大雜誌接受訪問的大官與大教授,你們是不是也該受到檢討,因為有權力的你們沒有「沒有相關生命閱歷,難以同理落後教師的處境」,在缺乏同理心的情況下,想「帶好每個教師,尤其是低成就教師」,是不是該「盡早具備溝通表達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與數位工具融入說教的能力」,讓沒有官場權力的基層教師接受到「比馬龍效應,就是當大官大教授大記者對教師有期待,教師自然會變好」? (斜體字均為天下雜誌文章改寫) 教改20年,這篇文章的造神、指責基層,都不是新玩意了。納悶的是,這些名師、教授、官員、記者,真的覺得教改20年來的基層教師都是笨蛋與懶人,明知道有這些改進方向可做,但是大家都不做?其他人我不敢說,台南教育局長鄭新輝的負面新聞在此,老婆真大,你有沒有自我懲處?你也掌握台南市教育權力6年(2018~,附帶一提,他從2013年在高雄市當教育局長,創下99%高雄教師代表認為他不稱職的輝煌紀錄)了,南一中2020年沒人考上台大醫學院,你懲處教師督學了沒?OK你說這叫適性發展,應該鼓勵,那隔年逼上3人上台大醫,你有沒有因為學生沒有適性發展懲處官員教師?長期把持權力的鄭大新輝局長,你一不進修,二不退休,看來也不害羞,好意思在媒體上夸夸而談? 這篇天下雜誌的文章,赤裸裸的展示教育界的現況,就是「檢討別人最大聲的,就是權力最大的人,檢討的對象永遠是沒權力的基層人員,這些掌權者(包括行政權和話語權)提出的對策不是解決教育問題,是鞏固自己聲望權力」。開錯藥方,病當然永遠治不好。真的想檢討基層教學,請先下來當3年導師,那種「2學分的必修實習課程,學生需要在寒暑假前往偏鄉進行補救教學;學期中,則要修習共計4學分的遠距教學實習課程,視訊為偏鄉孩童授課」,看起來很偉大,其實為了滿足這些高官大員,張羅一切的苦功由真正的第一線基層教師擔,還要配合各位的餿點子做事,成功了,光環你們大官大教授拿,失敗了,你們會說:「都是基層教師沒做好」,所謂下鄉指導,根本是沽名釣譽,對於解決教育現場問題,沒有幫助。 那麼,該怎麼改善教育?首先,納稅人到底要看到教育出來的學生,達成甚麼具體的目標?如果公正的學科成績不可避免,就不必拿一些不具體或不公正的理由,例如「他乖乖的就好」、「(必定帶來不公平的)多元評量」、「(絕對不會公平的)繁星申請入學」等來汙名化量化成績。接著,不必拿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拿一般薪水的教師,任何有權要求教師的掌權者(包括納稅人家長),是不是該有你們一直念茲在茲的「同理心」,先從自己做的到,再來要求別人?上面兩個問題如果能解決,台灣的學生在這樣的典範帶領下,才可能自我要求提升,達到適性發展,能力發展最大化的境界,否則要看到學生學力提升,緣木求魚。 註1:因為花蓮縣國文導師法定一周12堂課,其他科14堂,加上國文一周4堂課,其他都是3堂,例如若一個學校有三個年級共30班,國文每周總堂數是30*4=120堂,其他4學科是30*3=90堂,該校國文老師需要120/14(國文老師減2堂,計算員額時不能算上導師職務,非導師算堂數要加2堂)=7.5位,其他科需要90/16=5.6人,都無條件進入就是國文8人其他科目6人,所以國文科老師當上導師的必然最多。 註2:113年會考結果,國文A佔6.84%,C佔21.79%;英文A佔4.7%,C達到令人吃驚的50.85%;社會A佔3.42%,C佔17.95%,社會C佔比居然比國文少,有史以來第一次,原因...尚待驗證。這和112年會考結果,只有國、社C有差。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