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30 11:27:55瀏覽2236|回應1|推薦43 | |
當然,維基維基網路(WikiWikiWeb)平台就是ㄧ種萬維網(或全球資訊網)(WWW--World Wide Web)的網站伺服器(web server)要利用網頁瀏覽器(web browser)將該網站網頁(web page)顯像在用戶端的螢幕上。 更進一步探討,全球資訊網必須要利用網際網路(Internet)進行資料的傳遞。 網際網路進行資料傳輸的邏輯運算法則(Algorithm)及傳輸控制/網際協定(TCP/IP model)的標準制定,是ㄧ個非常重要的創新及里程碑的發展。 在這時間點之前的蘋果電腦的傳奇;IBM大格局規劃個人電腦的出場;微軟(Microsoft)及Wintel電腦的崛起都是精彩的故事,也都”間接”的推動了全球資訊網蓬勃發展的必然---這情境就像是初春繁花謝盡,光禿禿的樹枝嫩葉出現,就那麼三五天,枝頭就全面綠油油的生意盎然了!! 這篇的主題是維基百科,就不能牽扯的太遠而失焦了,但關鍵的重要技術---全球資訊網及網頁瀏覽器---必須簡略的敘述。 蒂姆·伯納斯-李爵士(Tim Berners-Lee) 蒂姆·約翰·伯納斯-李爵士(Sir Tim John Berners-Lee, OM, KBE, FRS, FREng, FRSA 1955年6月8日~),生於英國倫敦。 1969年至1973年就都牛津皇后學院(The Queen's College, Oxford);1973至1976年,在那裡他取得第一等物理學學士學位(first-class degree in Physics)。 1980年6月至12月,伯納斯-李做為獨立承包商,要對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的研究人員間共享和更新信息的方法程序,提出改進的方案,他提出的對策是架構在超文本(hypertext)概念的基礎上。 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是歐洲最大的互聯網節點(Internet node),伯納斯-李理解到可採取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接合到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那麼網際網路(Internet)就可以連結在一起形成萬維網(the World Wide Web) 。 1989年3月,伯納斯-李寫了一份建議描述信息如何能夠輕易的在互聯網上使用超文本概念轉移,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指向並點擊系統(point-and-click system)。 1990年9~12月間,羅伯特克裘(Robert Cailliau,比利時人,1947年1月26日~)系統工程師加入,並很快成為這個專案計劃的主要支持及協調者。 羅伯特克裘(Robert Cailliau)照片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web server)。
1990年11月13日,第一個網頁在NeXT工作站上顯現,實現他建議中的想法。 1990年12月25日,伯納斯-李製作了網路工作所必須的所有工具:第一個全球資訊網瀏覽器(WorldWideWeb,後來後來改名為納克斯(Nexus)為了避免與萬維網(World Wide Web)混淆。) 這是第一代流覽器,使用的範圍僅限於科學研究者和電腦狂熱者。 1992年12月,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全職受薪的埃里克拜納(Eric Bina,1971年10月~)和兼職的馬克·安德瑞生(Marc Andreessen,1971年7月9日~)開始編寫馬賽克(Mosaic)網頁瀏覽器。 1993年4月22日,馬賽克1.0原始版本是Unix的作業系統,被放置在NCSA的伺服器,可以自由的下載。 埃里克拜納(Eric Bina)
馬克·安德瑞生(Marc Andreessen) 1993年12月,馬賽克2.0的兩種個人電腦的版本,被公開在NCSA的伺服器,可以自由的下載。 一種是蘋果的麥金塔(Apple Macintosh)的作業系統,另一種是微軟視窗(Microsoft Windows)的作業系統,最重要的,這是圖形使用者介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的瀏覽器---圖形和文字可以同始顯現在同一個螢幕上,而且操作很順手(user friendly)。 知名度直線上升,引發轟動。 1994年,馬克·安德瑞生,埃里克拜納及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發起組建馬賽克通信公司(Mosaic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同年十月推出跨平台(cross-platform)網景瀏覽器0.9版。 1994年11月14日,為了避免商標與所有權的問題改名為網景通訊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1995年,網景瀏覽器(Netscape) 的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獲得巨大成功。 引發了網路熱潮,各種冒險家,創業家都爭先恐後的投入網路創業的行列----就如同1848年,加州不經意的發現了黃金引發了淘金熱,三藩市的人口便由幾百人激增至數萬人,馬上成為加州的最大城市,經過了四,五年的瘋狂才回歸正常。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吹起了網路泡沫,在軟體界也引發了瀏覽器大戰(Browser wars)。 五年內微軟以”商業實力的不擇手段”大獲全勝!! 瀏覽器大戰(Browser wars)示意圖 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控告微軟,並提出反壟斷訴訟。 1998年11月24日,網景被美國在線(AOL--American Online)收購。 微軟因濫用壟斷能力而敗訟後,美國在線向微軟提出索償訴訟。 2003年5月,微軟和美國在線達成和解協議,願意支付網景7.50億美元,同時,微軟瀏覽器不得和視窗作業系統綑綁銷售。 1996年,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1966年8月7日~)察覺到這個趨勢,也決心要成為一個互聯網的創業者。 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照片 吉米•威爾士出生於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Huntsville, Alabama),他就讀母親及祖母經營的小型私校”傳統的單課室校舍”(in the tradition of the one-room schoolhouse)。 他在八年級以後進入倫道夫學校(Randolph School)----是一所大學預備學校(university preparatory school),十六歲畢業。 在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取得經濟學士學位,然後,進入阿拉巴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就讀經濟學博士學位課程,以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再進入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就讀經濟學博士學位課程,沒有完成博士論文。 1994年,他在芝加哥任職期貨及期權交易員,他描述:經由“投機利率和外匯匯率的波動”他很快就賺得了足夠的金錢“支持他和妻子過他們下半生的生活”。 他很早就沉溺於互聯網中,在阿拉巴馬大學時,他痴迷於多人參與情境遊戲(Multi-User Dungeons)---虛擬角色扮演遊戲(role-playing game),從而體會了電腦網絡的潛力。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