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1 13:55:16瀏覽1501|回應15|推薦17 | |
引用文章/新聞: 上週閱讀引用文第一篇後,覺得余先生的邏輯太「跳躍」, 所以寫下了第二篇,題目有點大,有些網友不免有些疑問。 余先生的文章沒有說明是那一個「基督教」?依照現代語意 他可能指的是「新教」,這得由他自己解答。第二篇引用文章, 我的切入點與論述有所不同,純粹由歷史的事實與發展找答案。 這一篇有助於了解第二篇,或者也不妨當歷史小說看看。 文藝復興發源於歐洲,當時「天主教」的影響力遠超過「基督 新教」,所以我要談民主、科學的源泉就不能不談「天主教」。 羅馬自帝國時代就是基督教核心,羅馬主教有「首座/首席權」, 包括信仰與道德的訓誨權(解釋聖經疑問)、教會行政管理權、 領地政治權,那麼有沒有「民主政權」曾經出現在羅馬? 有,不但有而且不只一次,但是都沒有好下場。 西元749年,法蘭克王國宮相矮子丕平(名稱聽來好像是魔戒 傳奇中人,但是他可是查理曼大帝之父),與教宗做了一次交易。 教宗派人認可他的篡位,他出兵幫助教廷對付意大利北部的隆巴 王國,第二次不但將其滅亡,並將土地贈予教廷,從此教宗成為 「教皇」,也才有了「教皇國」。不再單純是宗教領袖行為也 不再單純。封建制度下的腐敗,通常無從避免,但是內戰外患 外加上商業凋零,農業竟成為唯一的生活方式,種種因素的相互 作用,歐洲的封建不是「金字塔」反成為「一束亂麻」,亂到 連教區神職都可以「買賣」,教皇寶座也成為羅馬貴族與各方 「有力者」競逐對象。 一直到1143年發生革命,建立仿古的「共和」政府,由元老院 執政。1146年又有一位阿諾先生,掌握政權又自任護民官。教皇 「邀請」日耳曼(德意志)王國的「腓特烈一世」前來「平亂」, 阿諾先生被處「火刑」,骨灰灑入「台伯河」。《阿諾大哥, 別太難過,教皇福莫索斯(891-896)的屍體,與你同在》 第二次就是群雄並起的十九世紀,意大利的建國三傑之首馬志尼, 以「自由、平等、人性」的主張,建立並擔任「青年意大利黨」 黨魁,有五萬餘黨員。1848年推翻 教皇國,再次建立「羅馬 共和國」。這次教皇邀請來「平亂」的是「拿破崙」大帝的 不肖姪子「拿破崙三世」。馬志尼只好又出國流亡, 雖說如此「馬志尼」的理念已遍及歐陸,「青年瑞士黨」、 「青年德意志黨」、「青年匈牙利黨」紛紛成立。意大利 的統一大業,只好由加富爾伯爵、加里波底兩位來完成。 德國與義大利的統一還真是難兄難弟,只是這場大戲就要 「拿破崙」三世諸君也一併上場「才」能演出了。所以教會 根本與民主不相容。關於「民主」說到這裡,應該再無疑問。 待 續 ‧‧‧ 追加一 ‧‧‧ 2009/12/22 19:40:30 「基督教」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意義」,目前俗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