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幾歲才可以寫回憶錄?
2022/03/26 06:35:03瀏覽802|回應0|推薦9

最近我媽媽加入的老同學群組裡有人號召大家寫文回顧年輕時的學生生活點滴以及分享人生感觸。一群歷經世事無常,力行活在當下的銀髮族瞬間變成活潑的少女嘰嘰喳喳你來我往,最神奇的是她們還可以互相補充和糾正彼此的回憶。我問我媽媽有沒有什麽要分享的,她可以口述,然後我幫她打字比較快。後來我想到:回憶錄不就是這樣寫出來的嗎?

我不是很清楚回憶錄的中文定義,但感覺上中文的回憶錄比較嚴肅。而且在形式上,因爲有"錄"這個字,總會讓我覺得是帶有自傳色彩但又沒有自傳那麽正式的一種記錄?

回憶錄的英文是memoir,根據字根就是記憶/回憶的意思。近年來英文的回憶錄五花八門越來越廣義,不但很多都以小説的形式呈現,而且也不再是名人或中老年人的專利,一般年輕人也可以就某段人生特定的事件/經歷寫一本回憶錄。

疫情之後我閲讀的時間增加,也在不知不覺中看了不少英文回憶錄,例如講母女關係超感人的 "Crying in H Mart" (我最喜歡的一本),紐約韓裔名厨 David Chang 回顧在美國被歧視的成長經歷,建立 Momofuku 美食帝國的創業過程以及對抗躁鬱症的 "Eat a Peach",從小被美國人收養的韓裔女嬰寫尋親過程的 "All You Can Ever Know",心理醫生寫自己去看心理醫生的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被奉爲回憶錄經典/講述另類父母的 "The Glass Castle" 等等。

現在很多英文回憶錄讀起來像小説,而且多了不少作者自己的心理探索,比較不枯燥也可以讓讀者更投入,這是喜歡的。但我最大的疑問是:作者真的有可能記得那麽多細節嗎?比如多年前某事件發生時,人物的對話,當時的衣著和場景,外在的氛圍,心境的轉折等等,如果沒有照片或日記書信參考,還可以記得這麽鉅細靡遺,像小説一樣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嗎?或許對回憶錄來説,只要事件本身是真實的,其他枝微末節的部分就可以有彈性的想像空間?

老實説我還會在乎作者寫回憶錄的動機,因爲這會影響我閲讀的意願。在我的認知是你先有了某些人生經歷,進而有感觸才會寫回憶錄,但我發現有些作者是反其道而行,即先設下 "我要寫回憶錄" 這個目標,然後才特地去製造一些經驗。在這種情況下往往可以像訂製服般地寫出特別符合某種需求又引人注目的作品,但我看了總會覺得太刻意投機了,而對書的評價打折扣。

例如,幾年前我充滿期待地買了一本號稱會揭露紐約米其林三星餐廳/紐約時報四星餐廳 Per Se 幕後秘辛的回憶錄 "Service Included: Four-Star Secrets of an Eavesdropping Waiter"。我看了書才知道作者原先是個沒有任何餐飲服務經驗的年輕女生 (我忘了是無名作家還是記者),不知用了什麽方法找到在 Per Se 這個高級餐廳當服務生的工作,但她做了沒多久就離職,然後出了一本回憶錄。她所謂的秘辛猶如隔靴搔癢,我看了不但覺得浪費時間還很想大叫"退錢"!

另外還有一個女的人類學博士寫了一本打進紐約上流社會跟貴婦做閨密的回憶錄,書名叫 "公園大道的靈長類"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她也是不知怎麽搬到高級區然後主動接觸貴婦,過沒多久就搬走了,並出了一本回憶錄。她一方面想炫耀她成功地打入貴婦圈,但另一方面因爲自己本身是 "學者",所以把互相競爭的貴婦比擬成在叢林中求生存的靈長類,雖然言之有理,但她字裡行間充滿對這些貴婦的不屑,我沒看幾個章節就棄書了。ㄟ,珍古德去跟真的猩猩做朋友也沒像你這樣對人家嗤之以鼻,更何況你還靠消費人家來賣書耶!這樣不太好吧!

就我粗淺的認知,第一個例子去餐廳埋伏臥底的應該勉强算是報導文學,第二個例子既然是人類學家應該算是田野調查/民族誌 (ethnography),可能内容不夠嚴謹,所以只好加油添醋包裝成回憶錄吧!

離題了,總之回憶錄的標準的確是比較寬鬆且多了揮灑的空間,所以我的結論是~~沒有年齡的限制,想寫就去寫吧!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Y220&aid=17235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