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01 12:37:44瀏覽104350|回應67|推薦32 | |
至於英國脫歐的鬧劇,我早在2019年就已經徹底分析過,當時所做的預測,至今完全兌現:Johnson果然只專注在確保英國不必采行歐盟的稅務和金融法規,尤其是反避稅指令,其他一切都敷衍了事。他的談判策略,就是一個“拖”字訣:故意不動作,事到臨頭才在最後時刻勉强避免最糟慘劇(無協議脫歐),那麽即使是嚴重失敗的次糟結果(接受歐盟版協議),也似乎聊勝於無,可以拿出來吹噓。 以被當作招牌事項處理的漁權談判爲例,最終的妥協恰恰是歐盟一年來反復重申的方案,英方無條件退讓接受,在理論上提升了自身漁民可捕獲噸位的2%,實際上因爲對歐盟出口將會有手續上的延遲,影響了產品的新鮮度,總漁獲收入金額必然要降低。 漁權談判是整個英歐自貿協定的縮影,簡單歸納就是一連串英方的無條件投降:北愛爾蘭劃歸歐盟貿易區,海關設在英愛海峽,由歐盟在北愛新設的辦公室監督管理。歐盟對英國向來有貨品(Goods)順差和服務(Service)逆差,所以自貿協定只包含前者,對英國經濟最重要的銀行執照通行權(Banking License Passporting)被明文排除。爲了保護歐盟國家不受脫歐過程震撼,歐盟同意關稅暫時從零起算,不過歐盟有權隨時單方面判定英國國内違規,從而施加關稅懲罰;英國要求有仲裁復查機制,歐盟説可以,但在仲裁結果出來之前,新關稅先行付諸實行。 即使在貨品貿易的細節上,歐盟也占盡便宜,這是因爲脫歐後通關雖然沒有關稅,但還是必須有進出口檢查、來源地證明和工業標準合格書等等手續,歐盟處理這些事務經驗豐富(來自與挪威、瑞士等國打交道的漫長歷史),所需的規範、機關和電腦程序都是現成的,邊際成本很低,用來遲滯阻擋來自英國的貨品卻有很高的效率。英國則必須從頭建設,根本來不及,目前是完全不設防狀態,只能揮手讓歐盟貨品長驅直入。就算等到新海關都建成了,兩方經濟體量差距太大,英方進口又主要是剛需,根本無力玩對等的把戲;例如制定工業標準,英國理論上可以另搞一套,但實際上會得不償失。 更大的問題在於國土的分裂和喪失。我在兩年前已經詳細討論過北愛和蘇格蘭脫英的前景,今年5月他們將舉行地區議會選舉,沒有意外的話,獨立派將大獲全勝,届時熱鬧還有的看。目前有另一個案例已經發生,也就是Gibraltar;它不但決定像北愛那樣歸屬歐盟貿易區,連人口流動都要轉爲加入Schengen(申根協定)。換句話說,Gibraltar和西班牙之間可以自由通行,但和英國往來,反而需要護照和出入境審查。所以Gibraltar除了名義主權還屬於英國,實際上已經完全成爲歐盟的一部分。 這樣的慘狀,Johnson在乎嗎?保守黨在乎嗎?對Johnson來説,他只是被幕後的大亨雇來推動硬脫歐的打手,任務完成後,自然有高薪顧問職等他退休。對保守黨來説,自己的紅脖子支持者高興就好,等到脫歐的後果一一呈現,讓Johnson鞠躬下臺“負責”,等到2024年的大選,媒體大亨們自然會搞出新的烟幕議題,來分散健忘選民的注意力。所以Johnson在今明兩年之内提前辭職,是可預期的大機率事件,若是做到2024年,反而是黑天鵝。 總之,英國分崩離析、自顧不暇,兩年前我已斷言是定局,現在更加無可懷疑。從2015年我稱贊Osborne的政治外交眼光,到現在這個局面,英國把幾百年的區域和全球霸權一舉敗光,衰頹之快之易,不但令人咂舌,也是一個很大的警惕。 【後註一】幾天前,緬甸發生政變。我一直等讀者來發問,結果似乎大家對此事都瞭然於胸,沒有什麽疑問。那麽我還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讀者在這裏分享;如果是廢話,請見諒。 全軍政變的特點,是當時軍方的領導人自然升級為國家獨裁者,權力上升一個數量級,私人財富的纍積速率則上升3-4個數量級。如果不搞政變,乖乖退休,一兩年内影響力必然會被繼任者根除,那就只能過相對清苦得多的生活了。 2010年緬甸當時的軍方領袖賺飽退休,啓動憲政改革,兩個領頭人物分別是30後和40後;接任的國防軍司令敏昂萊卻是1956年出生,在2000年代以火箭速度升上來的,完全沒有參與撈全國油水的過程,所以到了2016年1月依法該退休的關頭,他死活不願意下臺,硬是由國會特許延長一任,大家要不要猜猜延長多久? 猜對是五年的,是個Clever boy/girl,給自己鼓鼓掌。去年年底緬甸大選,原本敏昂萊指望獲得相當的選票,可以挾國會席位自重,軍轉民成爲正國級的高官。結果昂山素季大獲全勝,橫掃國會,這下連讓國會通過另一個延長任期的法案都渺茫了,然後理性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就無可避免。 【後註二】今天是2021年2月7日,英國貨運業報告(參見《Exports to EU plunged 68% in Month after Brexit》),今年整個1月對歐盟出口量比去年下降了68%。此外還有消息指出,因爲從英國進入歐盟通關過於困難,很多貨運司機選擇滿載入英、空車返回,其結果是英國對歐出口停頓,進口則必須付加倍的運費。這對英國經濟的影響,不言可喻。 【後註三】2021年6月25日消息傳出,Biden和參議院就基建計劃達成妥協,不過原本的1.9萬億美元被刪減至1.2萬億。目前已透露的細節還很粗略,有報導稱總數嚴重灌水,其中約一半是以往已授權的花銷,新的撥款只有6000億美元上下,而且基本完全用在實體硬件建設上。這正是我在幾個月前(留言欄第56樓)所解釋的,原計劃的1.9萬億中只有1/3是真的基建,而也只有這1/3是共和黨能接受的。 Biden也同時放棄了將公司稅上調至28%的計劃。歷史上,美國在Reagan之後經過不斷的減稅,到2017年,公司稅率依舊還在35%。然而Trump把它大砍至21%,所以Biden的原提議只不過是反轉了Trump減稅幅度的一半,就算如此也無疾而終,這同樣是博客在年初就預測過的,而且比基建計劃的大幅縮水更加强烈地反映出美國當代政府的功能障礙(Dysfunction)。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