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筆記(六) 久行乃信
2022/07/18 12:40:30瀏覽207|回應0|推薦0

己二、眾生久行乃信

庚一、當機者啟問「信實」

(經文)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語譯)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您上面所說的章句,例如『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等等,這些章句眾生聽了會生真實信心嗎?」

(摘要)

一、須菩提啓問:

須菩提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知道它的道理太妙,他為末世眾生著想,因此啟問如來:未來世中,眾生聽到這樣甚深的言說章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實信心呢?言說「章句」在梵文原文是sūtrānta-padeṣu(sūtrānta-pada),意指這些這樣的經(sūtrānta)句(pada)被說時。

二、實信(bhūta-saṃjñām):

就是真實的信心,由於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所體驗,因此生出的真實的信心;在聲聞乘是指四不壞信(catudhammapariyāyaṃ),亦即對「佛、法、僧(四雙八輩之聖者僧)、戒」四種堅固的信心,是證入聖者之流(即初果須陀洹)的四個判斷條件 ;大乘的實信是指見道的「淨心地」 ,這些入聖位的境界,都不是凡夫所能理解,而是長久「持戒修福者」才能信解般若法門。

庚二、如來回答

辛一、戒慧具足

(經文)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語譯)佛告訴須菩提:「你不可以這樣說沒有人信,不但現在眾生能生實信,就是如來滅後五百年,時當末法之初,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經中的一章一句,便能生信心,並以此為真實妙理。

(摘要)

一、如來滅後,後五百歲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的時候,即是佛陀滅後的五百年;這五百年正是大乘佛法廣大流行的時候,佛教歷史上來看,佛陀滅度五百年後,迦膩色迦王統治的時代,正是大乘般若法門盛行的時代;在經上也說到,深般若波羅蜜,當佛滅後在北方大為流行 。

二、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在「佛陀滅後五百歲」的眾生,對此般若「章句」能生信心的,需要有持戒修福等眾多因緣,所以般若法門難於信解,需要廣大善根,至於需要什麼基礎呢?《大智度論》上說:「佛在時,能斷眾疑,佛法興盛,不畏法滅;佛滅後,過五百歲,正法漸滅,是時佛事轉難。是時,利根者,讀、誦、正憶念,亦華香供養;鈍根者,書寫、華香等供養。」是二種人久久皆當得度,是故說「當作佛事」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上指出,般若波羅蜜多甚深難解,透過多見佛、於諸佛多供養、種善根及親近善知識等利根的人能信受 。

辛二、顯示其德:源於久集善根

(經文)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語譯)你要知道,那些持戒修福的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裡種下了善根,而是已經在無數千萬個佛那裡,種下了種種善根。

(摘要)

這段經文是佛先讚嘆佛滅後五百歲,這個人還能「持戒修福」,對於「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甚深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實的信心。「當知是人」是指這個「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已親近過無數佛,也曾經侍佛、供養佛、多聞薰習,因此善根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而是「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為有這樣深厚的善根,才能對殊勝的般若法門,生起真實信心。

辛三、一念淨信德(諸佛護持)

(經文)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語譯)他們一聽到以上的章句,甚至在一念之間便能生起一心淨信。須菩提,如來完全知道,也完全見到,那些眾生得到不可思量的福報功德。

(摘要)

一、 一念生淨信(梵語: ekacitta-prasādam):

《金剛經印疏》上說:「蓋一念者,正心空境寂,萬慮銷融,不雜餘緣,唯觀實相。即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淨信者,不起有為見,不作無為解。真俗一齊捐;聖凡悉平等,方名淨信 。」乃是在諸相之中,顯現實相的本質。

二、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如來的智慧知道眾生生起一念清淨心,這個眾生由於善根深厚,因此對般若法門生起清淨信心,能夠受到佛陀悲智護念。

三、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生起淨信的眾生,與諸佛的般若智慧相契,又有饒益眾生的大悲心,因此福德如虛空一樣廣大無邊。

辛四、得無相慧

子一、承接前文與解釋

(經文)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語譯) 為什麼呢?因為那些眾生,已不再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且沒有法的概念,也沒有「沒有法相」的概念。

(摘要)

一、「是諸眾生」:指生起一念生淨信的眾生。

二、「無復」就是再也沒有,是指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等概念,亦即他把我執的四個概念空掉了,若是他有我執四個相,他的信心就不清淨;「無法相」,沒有法的執著,因此證得法空;「亦無非法相」,連「空空」也不執著 。我空、法空、空空,三相俱寂,這才與「實相般若」相應,才能得到「如是無量福德」。

子二、轉起解釋我執四相

(經文)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語譯)為什麼呢?這些眾生若心中取相,即起了妄念,就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取著於法的概念,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相。

(摘要)

一、何以故?:為什麼呢?

二、是諸眾生:是指一念生淨信的眾生;

三、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心一起執,四相就生起來,這叫我執四相;

三、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雖然把我執四相空掉了,但是法執沒有破,還取著法相,認為一切法都是實有的,但從佛法的究竟觀點,這個仍有執著,這一執著了「我人眾生壽者相」。

子三、不應取法與非法相

(經文)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語譯)為什麼呢?若取著於非法相,也是著了「沒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無相之概念,而菩薩不應取著法,也不應取著非法。

(摘要)

一、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生心即錯,動念即乖」;若是把法執四相空掉,得到我、法俱空,如果又生心動念,以為已達到最高深的境界,這是執著「俱空」,即是取著二空的「非法相」。

二、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只要有所執著,就不是清淨的信心,菩薩就是對「我相」、「法相」,「非法相」等概念都徹底清淨。

子四、以譬喻說明「信實」義

(原文)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語譯)由於這種意義的緣故,我常說:『你們這些比丘,應當知道佛法就好像用木筏渡河一樣,未渡河時不能不用船筏,如同未悟道時,不可沒有佛法。當你渡河登岸以後,就不用船筏了,也就是到達彼岸後,即使是佛的正法都要捨去,何況不是正法的非法呢!」

(摘要)

一、「以是義故」:「義」是義理,就是把三種四相都空掉的義理,

二、知我說法,如筏喻者:佛陀以譬喻說明,如來說法沒有一個真實的什麼法,就像要過河、過海要用的「筏」一樣;「筏」就是船,是過河用的工具,如來說法就如「筏喻者」,沒有船筏,不能過煩惱河,一旦斷了煩惱,了脫生死,已經到達彼岸了,不得不捨筏而登岸。現在「金剛經」說一念生淨信之心,不能起我執,還不能起法執。

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可以斷煩惱,了生死,如船筏的比喻,能令眾生渡煩惱河、生死海;但是「過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如來的法雖有度脫生死的妙用,終究還是要捨,何況是「空」的「非法」,所以對於「空」也不能執著。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58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