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筆記(四)伏心菩提
2022/07/12 23:59:33瀏覽118|回應0|推薦0

戊二、伏心菩提(住心之方)(

己一、標舉大綱

(經文)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語譯)佛再對須菩提說:「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執著於事物而布施。所謂不著相布施,不論色、聲、香、味、觸、法等,都不應執著,菩薩應該像這樣不住於相去布施。

(摘要)

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菩薩發起菩提心之後,付諸實際行動,調伏內心的煩惱,進而行六度萬行,度化眾生;

1.布施(梵語:dāna)的種類有財施、無畏施和法施三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釋》云:「布施是檀(dāna)波羅蜜,無住是般若波羅蜜,何以行施處離相,離相處行施,名為相應行,以檀施能攝六波羅蜜故。」所以布施波羅蜜攝持六波羅蜜,正如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上說:「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 。」資生是財施,所對應的是「布施」;無畏施攝持「持戒」與「忍辱」二度,一個人如果持戒清淨、忍辱不惱害眾生,眾生就不會對他感到害怕;法施包含「精進」、「禪定」和「智慧」三度,懈怠散亂、缺乏禪定與般若慧,無法成就法的布施。因此三種布施攝持六度,六度展開來是萬行,六度萬行就是菩薩道的行持。

菩薩實踐六度萬行時,應當遠離一切的執著,因此經上說:「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住」就是執著,「無住」是對一切法都沒有執著,就是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前面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連微細我執都不執著,妄心已降伏,但還有個法執在,應該一切法都無所住,都不應該執著,就是菩薩在行布施的時候,心不起任何執著。

二、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實踐六度法門時,要觀一切法空,不論是財施、無畏施或法施,對於這些善事,都不要執著,透過禪定的修持,觀照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無常、無我的,才能調伏煩惱,以及行菩薩道。

因為發心趣求菩薩乘,則應當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就是於一切法皆不住相;世親菩薩所說,不著自身、不著報恩、不著果報 ,不住著在這三相,能夠以大悲心和空性慧,觀察「施者」與「受者」都是畢竟空,那麼這樣就是實踐菩薩道的精神。

己二、徵詢並解釋其義

(經文)何以故?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語譯) 為什麼呢?因為修習菩薩道的人,一定要儘量做到在心中完全清淨,菩薩如果布施財物而不執著,那麼他積聚的福德是難以衡量的!佛問:「須菩提啊!你認為怎麼樣呢?東方天空那無邊無際的無限虛空,我們可以思量或想像有多麼廣大,多麼深遠嗎?」須菩提說:「世尊!很不能容易想像出有多大!」佛又問:「須菩提啊!南、西、北方,以及上、下、四維,十方的虛空,可以思量或想像有多麼大嗎?」須菩提說:「世尊!這個很不容能想像出有多大!」世尊說「:須菩提啊!菩薩若能不住相布施,這種福德之大,就像十方虛空那樣大,那樣的不可思量。」

(摘要)

一、 不住相布施

如果不執著住相的因,將來能得到好的果報嗎?初發大乘心的人,可能還有這類執著,所以佛陀又說,菩薩布施時,如果認為有我在布施,有眾生接受我的布施,有個布施的實體,那麼就未能達到三輪體空;實際上,布施的人、財物與受施的眾生,都是緣起性空,菩薩應以般若智慧,觀察五蘊和合之身,以及能施、受施諸法皆空,那麼功德則是無量無邊。

二、福德不可思量

東方的虛空有多寬、有多大呢?南方、西方、北方,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再加上方、下方合起來為十方,這十方的虛空不可思量;。藉此勸導初發心的菩薩,行布施若不住相,所得到的福德就像十方虛空不可思議;換句話說,如果要得到大的福德,就應該「無住相布施」,要離相度生、無住布施。不只布施有如此功德,其餘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等五度,都是一樣的道理,因為菩薩與般若智慧相應,所以無住布施的功德,等同虛空一樣無量無邊。

己三、勸如教住

(經文)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語譯) 須菩提啊!求菩薩乘的人,應該按照這樣的教導去修行與安住。

(摘要)如來對須菩提所說,正也是針對未來眾生的教導,「但應如所教住」,就是以無住相布施,做為安心的妙方,但是也不執著「空性」,所以舉十方虛空為喻,說明其宛然有,所以不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不落兩邊,應如此安住其心。

(影片來源:老胡)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572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