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筆記(十)莊嚴淨土
2022/08/16 23:57:56瀏覽404|回應1|推薦2

莊嚴淨土分第十

庚三、舉菩薩為例

辛一、正說

壬一、得受記無住(得無生忍)

(經文)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語譯)佛告訴須菩提:「下面是什麼意思呢?我以前在然燈佛那裡,在佛法上我有沒有得到什麼法?」須菩提說:「世尊!您在然燈佛那裡,對於法實在無所得。」

(摘要)

一、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釋迦佛在過去時,原來也是個薄地凡夫,不過他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用功修行了二大阿僧祇劫,遇到然燈佛給他授成佛之記,這個時候叫善慧菩薩,他是一位修因位的菩薩,碰到一位國王做無遮法會,這個時候,他聽燃燈佛要到這裏來,觸發他宿世的善根,要去親近佛;他將所有的錢,買得五朵金色蓮花,至誠歡喜要供養佛陀。這時佛陀前身--善慧童子眼看著佛,慢慢走近過來,他一看地上有泥巴,就把衣服脫下來掩蓋污泥,還有一點點掩蓋不住,他身上也沒有東西可掩蓋了,這時佛已經走近他了,他毫不考慮的把頭髮散開,掩蓋那一點點的污泥,這個「佈髮掩泥」的典故,表示他對佛陀恭敬到了極點。

二、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如來昔在燃燈佛所」如來在九十一劫前,在燃燈佛那裏,「於法有所得不?」然燈佛授我成佛之記,是否有得到授記成佛之法呢?「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果於法有所得,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如果不空,怎麼會有成佛的條件呢?!雖然當時受成佛之記,但是心中沒有執著,所以「得記」沒有住著,就是安住真心。

壬二、嚴土無住

(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語譯)佛說:「須菩提啊!下面是什麼意思?菩薩對於自己成佛的世界是清淨莊嚴這件事,是不是也有所執著呢?」須菩提說:「沒有!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您說的莊嚴佛土,則不是莊嚴佛土,這只是假名叫做莊嚴。」佛說:「因此,須菩提啊!各位菩薩、大菩薩,應該像這樣(說莊嚴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生出清淨心,不應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生起心念,也不應對於非色、聲、香、味、觸、法生起心念,應該由「無所住」生起清淨心」。

(摘要)

一、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因地廣修一切功德,回向莊嚴佛土,度化眾生;正報與依報的莊嚴,都是以願力為本,逐步修行累積出來的 ,所以說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佛陀在這金剛般若會上開示,菩薩廣修六度萬行,莊嚴自己的佛土,這個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的執著呢?須菩提悟到甚深的道理,體悟菩薩莊嚴佛土,並沒有自性可言,因此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由於一切法沒有自性,因此沒有莊嚴之相可以住著,所以怎有實在的莊嚴佛土呢 ?

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告訴當機者「須菩提」,發大乘心的「諸菩薩摩訶薩」,應該這樣的生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因為不住六塵,不落於斷滅,才能解脫自在;如此才能不被六塵所染,心安住在清淨心之中,才能成就菩薩度化眾生的事業。

壬三、成法性身-得果無住

(經文)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語譯)佛說:「須菩提啊!譬如有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那麼大,你認為如何?他的身體大嗎?」須菩提說:「很大!世尊!為什麼呢?因為,您說的非身,不是大身,只是名叫大身。」

(摘要)

一、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彌(梵語:sumeru),中文意義是「妙高」,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

二、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回答說:「很大啊!世尊。」須菩提順著世尊的譬喻,回應這個答案;然而須菩提更進一步加以解釋:「佛說非身」,才是名為「大身」;「非身」是無相之身,無相之身就是法身。相較之前有數目可數的,都不是「甚大」,意指真正的「大身」,乃是無相之身的法身,但是法身依然不可執著,因為只要有所執著,就又著「相」,那麼就不是真的證到法身。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6875725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8/17 12:37
類似這一則的寫出,約略七成出自宋明的頂聰明人物,二三成是源於天竺的高智玄想家的原作。想想農業社會的讀書人,能參思人間和宇宙,幻思幾無所不入,尤其在中土蘊蓄,成就了文學的奇葩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