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筆記(二)
2022/07/05 15:59:00瀏覽84|回應0|推薦0

甲二、正宗分(分四)

乙一、般若道次第

丙一、開示次第

丁一、請說

(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的世尊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語譯) 這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敬重地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讚嘆地說:「希有的世尊阿,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善盡保護憐念他們的善心;又將最主要的咐囑交代給諸大菩薩。

(摘要)

一、「時」:就是指釋迦如來吃了飯,洗了足,敷座而坐的這個時候,也即是釋迦如來無言已說好了「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已經大徹大悟了,但是還有其他的人沒有開悟,沒有看到這個境界,因此須菩提尊者替他們請問。請法得有個禮節,以表示三業虔誠恭敬。

二、「長老」(āyuṣmat)):「長老」這兩個字,一個指道德,一個指戒臘;這「老」字不按世間年齡計,是依受戒的戒臘來算,受戒之後,結一個夏算一個戒臘,須菩提受戒很早,道德又高,所以尊稱他叫「長老」,因此「長老」是德臘俱尊的通稱。

三、「須菩提」(梵語:Subhūti):有三種意思:(一)空生、(二)善吉、(三)善現。「須菩提」父親是個大財主,當他出生的時候,守庫藏的人來報告說:庫藏裏的七寶都空了,不見了,因此叫「空生」;他家人特地請一個看相先生來看這小孩子,為什麼他一生出來,家裏的七寶就不見了呢?看相的人給他看相算命,說這孩子是最吉祥的小孩,所以叫「善吉」;過了七天之後,守庫藏的人又來報告說,不見的七寶都重現了,因此又叫他為「善現」。

「須菩提」的原意有多種,因為多義不翻;須菩提本來是學聲聞小乘,但是後來回小向大,在般若法會上,他是解悟空理第一的尊者。

四、「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是印度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因為印度是以右為上的社會,所以請法要「偏袒右肩」,要「右膝著地」,完全合乎世間法的禮節,這就是身業虔誠。

五、「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兩個手合掌,表示恭敬;「恭敬」貫通於身業、意業、口業,「恭敬」是沒有形象的意業,合起掌來表則有表示一心請法、聽法,意業虔誠恭敬。

六、「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1.「希有世尊」是讚善之詞,也是承著前文(發起序)而來;今天須菩提看出世尊,在日用尋常生活之中,凡是穿衣吃飯,出入往返都在說法,都是他過去沒有看到的消息。世尊大慈大悲,一舉一動都在護念弟子、付囑弟子,因此讚嘆佛陀甚為「希有」。

2.如來(梵語:tathāgata),音譯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種稱號之一;tatha是「如」,意思為「如同」或「不變」,agata是「來」的意思;有如實道中來,如法相而解,如法相而說等意思。

3.護念(梵語:anugraha)就是「攝受」,指對於已入正定聚的菩薩 ,佛陀善巧地攝受他,使其契入甚深的道理,蒙受如來護念究竟助益。

4.付囑:佛陀把他所得的法傳授給弟子,使其依著所聽到的道理,如法去修行叫做「付囑」,亦即對於初學未入正定聚的菩薩,佛陀善巧的引導,使其不退道心,不捨大乘菩薩行。

丁二、因機設問

(經文)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語譯)世尊!那些善男信女,若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摘要)

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譯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anuttara-)是「無上」,「三藐」(samyak-)為正等,「三菩提」(sambodhi)是正覺。二乘聖人雖稱正覺,但僅是自利為主,所以不能稱為正等;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因為無明未盡,覺道尚未圓滿,不能稱為「無上」,唯獨佛陀,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的智果 。

丁三、如來許說

戊一、讚嘆善問

(經文)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語譯) 佛回答說:「問得很好!問得很好!正你所說的,如來善盡保護憐念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如來將最主要的囑咐交付給諸大菩薩。」

(摘要)

一、善哉!善哉!(sādhu)

須菩提長老誠懇請法,如來允許說法,佛先讚嘆他說:「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 ;「善哉」有善成、勝、正等意思,此處兩個連續的「善哉」,有加強語氣的用法。就是針對「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肯定須菩提讚嘆的對;亦即須菩提看如來隨時都在「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乃至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是眾生的榜樣,更隨時護念大菩薩的發心與修行。

戊二、諦聽許說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語譯)仔細用心地聽,我來為你解說: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人,應該怎樣安住,應該怎樣攝心。」

(摘要)

一、諦聽( śṛṇu sādhu):具有「真實」與「審思」之義,佛法貴在以真實心聽,不以生滅心而聽,因為生滅心是妄想之心,例如「首楞嚴經」云:「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緣心」就是攀緣六塵的生滅心。「審思」是詳審思惟,就是聽經聞法要聽到心裏,不能只停留在耳根,如果不能諦聽的人,聽了等於沒有聽,這樣就沒有達到學法的目的。

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已經發了無上菩提之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怎麼樣安住真心?如果不能安住真心,妄心則不能降伏,因此無法開發智慧,無法成就菩薩道,佛陀於是說--「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安住真心,「如是」降伏妄心。

丙二、當機聽聞

(原文)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語譯) 須菩提聽了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聽師父講說這個道理。」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557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