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筆記(三)發心菩提
2022/07/12 00:01:14瀏覽77|回應0|推薦0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語譯)世尊對長老須菩提說:「諸位求菩薩乘的人,應當如此降伏妄心;

(摘要)

一、 諸菩薩摩訶薩:是指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大菩薩。

二、 應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伏其心,就是調伏這個心,攝伏這個心;這裡的菩薩法,包含了廣大、第一、常與不顛倒四種心 ,具有這四種心,才能徹底降伏心的習氣。

己二、正明:廣大與第一心

(經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語譯)眾生界中的一切眾生,不同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身、無色身;有心識的、無心識的、既非有心識亦非無心識的眾生,都要使他們進入涅槃的境界。而我即使如此令無量眾生進入般涅槃,也不以為有任何一個眾生進入般涅槃。

(摘要)

一、「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發心的摩訶薩,就更要度眾生,度盡「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可以分成三類:一、依照眾生產生的方式,有胎、卵、濕、化四種。二、從身體有色法和無色法來分,欲界、色界屬於「有色」,無色界是「無色」;關於無色界,有的說沒有粗色,但還有細色,有一說是沒有細色,只有心識的活動。三、依照心識有無來分:「有想」是指人和一般天趣的眾生。「無想」是指色界的「第四禪天」的「無想天」;「若非有想非無想」,是指無色界最高的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是沒有粗顯的想,「非無想」是有微細的想,合起來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菩薩發起廣大心,要度盡一切的眾生,這有別於以自己為中心的凡夫。

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涅槃(梵語:nirvāṇa)有寂滅、無為、解脫的意義,佛法所說的涅槃有兩種:一、有餘涅槃: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餘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續,稱為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更滅依身無所餘者,稱為無餘涅槃 ;菩薩發願度生,安住在無住大涅槃,發願使每一個眾生都能夠究竟解脫,所以經上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三、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發願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但是菩薩觀緣起無自性,眾生同一體性,所以並沒有眾生可度者,如《大般若經》上所說:「我當雖以三乘法滅度一切有情,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我當於一切法如實覺了,無生無滅。」菩薩體悟到性空的境界,因此以「無有眾生可度」為住,泯除對待的分別心。

己三、無顛倒心

(經文)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語譯)這是什麼緣故?須菩提!如果菩薩生起有我、人、眾生、壽者的概念,那他就不能稱為菩薩。」

(摘要)

一、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釋迦佛以徵問的方式,顯明不顛倒的意義:「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眾生本是性空,而菩薩則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atman),是主宰義,即每一眾生的行動,一般人都有支配、宰治的意欲,所以稱為「我」;人(pudgala),行人法,所以名為人;眾生(sattva),就是五蘊和合而生,精神與物質和合的;如就三世而言,由前生來今生,今生去後生,不斷往返;壽者(jīva,眾生從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續。

二、即非菩薩:如果執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開了空無我慧──般若的悲願,就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在菩提心,就無法成其為菩薩;換言之,如果通達我、人、眾生、壽者的無自性,就是般若慧的妙用。

大悲是菩提心的基礎,菩薩以菩提心為根本,菩提心與空性慧相應,如果沒有般若慧,才能夠真正安住其心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7570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