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圓覺經筆記(11-0)道場加行
2021/08/21 22:11:31瀏覽76|回應0|推薦0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摘要) 一、問如何安居修圓覺行?二、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如何安居者,謂應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合於正法修行。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摘要) 一切眾生之中,有一類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信心之根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者,大圓覺心乃生佛本有,但眾生為無明所蔽,惟佛乃能發見證知、乃能究竟,故稱佛祕密;大圓覺心,雖說生佛同具,如果無諸佛發見,則終成祕密,所以說佛祕密大圓覺心。意即謂一切眾生之中,不論佛住於世之時,成佛滅後正法、像法乃至末法最遠之時,有一類之人,宿有聞熏之種,已具大乘根性,雖未得悟圓覺,而能信佛祕密大圓覺心,發心欲修圓覺行者。此類欲修行者,若在伽藍中,因為有安處徒眾等眾人之事,不能專心修習,可隨其自己可能之分量,將三種法門思維體察,如普眼章所說。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摘要) 建道場就是結戒壇,就空間上立界限;當立期限,乃就時間上立界限。既莊嚴空間,又規定時間,為使時空都有限制,精神得以貫注,誓願成就。立期久近有二種說法:上根力勝,可任長期百二十日之限;中根次之,可任中期百日;下根力弱,可任下期八十日,過此恐非其所能勝任。另外一種說法是:上根智力敏銳,修下期八十日可證;中根次之,增加二旬,百日乃證;下根智力薄弱,非長期百二十日,難期其證。安置淨居者,於道揚內另結小界,使修淨處所內外清淨。

『若佛現在,當正思維。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摘要) 應當正念思維,心存想處,即為佛在,因為法身遍一切處,不受空間障礙;如果佛滅後者,無論正法、像法乃至末法之時,應設備佛之形像,作為身心專注的對象,使生起正憶念;正憶念佛的相好,或見雕塑繪畫等形象,應視同如來現在,須知法身常住,不受時間障礙。懸旛懸華莊嚴道場,作為外緣。經三七日者,初修之人,恐基礎未固,不能立刻修定慧,所以開始三七日,禮佛懺悔罪業,滌除身心障礙。三七之中,一心行此,或有人在三七之中精勤用功,善根萌發,見瑞相而身心安和。此最初三七之事,日後可一直修習三種法門。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依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摘要)雨季安居三個月中,集合同修結界安居,共修禪定,而在家信眾則從事供養。夏首是指初夏,以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為三個月。直到三月既滿,大眾出而聚會,披露懺悔,不可包藏。此安居制度,是聲聞三月安居之期已屆,發菩提心而修圓覺行者,為菩薩之安居。菩薩心性清淨,不依聲聞律制集眾安居,因此經文說心離聲聞,不假徒眾。但至夏首安居之日,應對佛陳詞,所依是大乘菩薩之法,故云踞菩薩乘;所修是真如本不生滅之行,故云修寂滅行。真相者,即真如實相,本經即指圓覺,以大圓覺為我伽藍。涅槃自性,即不生不滅之真如自性。所以不假徒眾者,因為欲修圓覺妙行之因緣,所以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摘要) 因菩薩示現安居,以夏首至三月為限,以三期中自立的期限為準,如果過此期限,即使未到夏限之七月十五日,不妨隨意他往,所以說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摘要)行者誓志剋期,加功用行,以求證為目標;但是如果貪取境界,不辨邪正,則易招魔,因此所證必須與所聞境界相應,方名為正。所聞是親聞於佛或善知識教法,以及經教所記載。如不相應,則不論善惡境界,都是魔事,決定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摘要)不起思念,指示修止應如何用心。靜極便覺,由於澄淨諸念,靜慧發生。奢摩他以靜為體,以覺為用,觀初成時,從一身靜而至一世界靜,都能清楚了知,百千世界,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佛陀教法的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摘要) 修止是無相之觀,故先取至靜;今修觀是有相之觀,當先憶想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漸次修行勤苦三昧者,發大願自熏成種,發大悲心下度眾生。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首初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摘要) 此是修禪那修法,先取數門為入手,乃調和息之出入而明記其數,如台宗所說六妙門。生住滅念者,念指心中的妄念,念初生為生,既生為住,念將滅為異,既滅為滅,心中每有一念,必有生住異滅四相可以觀察。心中一切粗細妄念,可以了知其生住滅之相,及其始末分限頭緒數量。初修靜坐時如此用心,直到觀初成就,能夠普遍應用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觀成之後,漸次增進,由於功用的緣故,雖在百千世界遠處,即使是一滴雨那麼微細,也能得知。

從回答三觀的入手方便,以及圓修三觀;剋限期中,如能遍修三觀,精勤不捨,就是圓覺之行完備,名觀行即佛,因此稱為如來出現於世。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摘要) 修行如不得成就者,多由宿昔業障,當勤修懺悔;斷除憎、愛、嫉妒、諂曲的障道。斷惑懺業,是除障道因緣,並且勝進增上之心。障道因緣淨除,希求心願懇切,就可於三觀之中,修習一觀。隨學有二種意義:一是專修,在一期之中,專修一觀,期滿如果不成就,另於次期改修另一觀。二者試修,於一期之中試取一觀修習,經相當時日,知此觀不相應,不得成就,即復改修另一觀。如是三觀互修,不起退墮的心,則時至機熟。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維。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666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