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圓覺經筆記(9-0)淨除四相的障礙
2021/08/17 12:00:02瀏覽253|回應0|推薦0

淨諸業障者,修行上之病患,是起於業障,如將邪知惡見覺破,則一切業障遠離。菩薩已淨諸業,故宜為本章問師。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禦,歷恆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摘要) 因地行相,指三種法門,因聞開示法門,如睹見諸佛歷劫勤苦,一切功用猶如一念,因此不思議事而深自慶慰。若覺心本淨,不應染汙而有眾生,又諸如來悟入圓覺,眾生亦應同悟,不應迷悶不入。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摘要) 問意重在雖有種種修行方便,眾生仍是迷悶不入,原因究竟何在?佛一語道破,因眾生執有我、人、眾生、壽命四相;此等執著,是不可究詰始起之時,故云從無始來。將無我的真理,誤計為我,乃是妄想。我是主宰義,五陰身心實無主宰,眾生妄計以為有我,名為我相;知此身心非有主宰,轉計有受生死的真我,這種執著,因對我相,名為人相;了知前執我相、人相皆是虛妄,但又轉計盛、衰、苦、樂種種變異能相續,稱為眾生相。後來了知前執皆非,以為命根不斷而住,以壽命為真我,是為壽者相。實際上四相都是以我執為本,統唯我相,只是所執不同,而立四相不同的名稱。

庚三 正答

辛一 正明四相為迷悶所因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摘要) 四相都是顛倒見,因不知顛倒而認為實我,所以順我者愛,違我者憎;我體是虛妄,憎愛更虛妄,在虛妄之我體上,更加虛妄之憎愛,如是固執實我而起憎愛,所二妄相依。妄體是妄境相依,種種造作之妄業,而妄招善惡之六道。有妄業之凡夫,則妄見六道之流轉生死;厭流轉生死涅槃的二聖人,見有涅槃,我相仍在,所以仍在妄中。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請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我愛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摘要) 然而不入淨覺的原因,是執著我相等使然,並非因覺性違拒,使能入者不入,而是妄想未除,用心不正確所致,凡夫起惑造業,動念都歸於迷悶;即二乘沈空滯寂,所謂息念,也皆歸於迷悶。本起無明是生相無明,因此不知何時起相,所以稱無始本起,從本以來眾生不知不覺妄認為我,眾生因無慧目,不能照見身心乃是無明幻化,一向既以無明為己主宰,即無斷除無明之可能,無明用事不能自斷無明,譬如人不自斷命。因無明我執,如有順我,即與之隨順融洽;不隨順之境,生起憎怨心。憎與愛從無明而生,轉而滋養無明更不易除,如波從水生,還助水勢。因此憎愛與無明互相熏習,互相長養,相續不斷,縱令勤苦修道,如不離於四相,終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摘要) 譬如人無病時,百骸調適不知有身;或因攝養未善,以致四肢弦緩,亦忘有身。如微加鍼刺或艾灸,痛癢激發而知有我,行者知我執的妄念而應斷。禪定之中,暫得忘情,不會執幻化身心粗我相;如遇激刺,即不覺而有感知應付之心,深細隱伏未能斷除之我相必待覺證,方現我體。我相深細難明,為求道的障礙,即使求道者其心證至諸佛境界,了知清淨涅槃,此所證取的心,都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摘要) 相對我相名為人相,超過一切證者之『悟』,悉為人相;悟者是推論比量的意思,由我而推及於人,故名人相。如悟證者非我而不復認我,此非我及不復認我之相,含有他人之義相,稱為人相,人相是從我相轉計而生起的執著。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摘要)離開我相、人相,而有隱微之心跡,則為眾生相。諸求道之人,了知所證皆為我相,了知所悟皆為人相,了證則不執我相,了悟則不執人相,所以此了證了悟之心跡,超於證悟而為我相、人相之所不及,但此心跡未忘,即有隱微之眾生相存在。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講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摘要) 壽命相是極隱微之我相潛續存在,為求道者所不自覺;猶如命根潛續存在,為人所不自見,因此稱為壽命相。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摘要) 心照見,指後一相能覺前三相之覺,此覺之所以能覺諸覺者,乃是以心智照見,仍是塵垢。因為心未能忘,能所相在,所覺之法還不離塵,能覺之心也不離塵。如以沸湯銷冰,冰若已銷,應是淨水,不應存有些微之冰。例如我相若已銷除,應是淨心,不應尚有照見之心以照見一切覺者,如果存有些微我相以覺知,即非淨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摘要) 修道若不了四相,雖時經多劫,修行勤苦,只屬世間生滅之因;所謂銷歸自己,仍有為有所造作也,既屬世間之因,尚不能成出世間之聖果。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摘要)修行所以不成聖果者,因其妄認一切我以為涅槃;妄認我相為涅槃者,以自己有證名為成就;妄認人相為涅槃者,以自己有悟名為成就;認眾生相者,以有了名成就;認壽命相者,以有覺名成就;錯誤的知見與修行,猶如賊在家中,不能辨識,反認之為子,則財寶被其損敗。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摘要) 妄認我者,必有愛憎之心,有我愛之心,以此心而愛涅槃,雖暫伏我愛為涅槃相,不知此即法愛。有憎心者,對於生死亦不憎惡,而不知愛涅槃之愛,真是生死之因,不知斷愛,而別用憎於生死,即名於法不解脫,即法愛也。涅槃本是解脫之法,愛憎實乃繫縛之因,暫伏我愛非真涅槃,因愛涅槃便成法愛。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

(摘要) 微證者,乃對證、悟、了、覺,都有分證的體驗,但不能自計以為清淨。如果以己微證為自清淨者,即是法執。不知壽命相中之覺,仍是業智,就是我相未淨盡。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摘要) 未能盡我相根本者,若遇讚歎所修之法門,是必生歡喜,遇誹謗所得之境界,是必生瞋恨,此為修道之人難自覺察。這個瞋喜之心,可驗知內心我執尚在,如此深細之我相,當諸根對境之時,即暗中作主用事,無時或息。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憫者!雖懃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摘要) 如果真知道我空,聞謗但不見有毀我之人,如覺有毀我之人,可見有被毀之我未斷除;如真知我空,則不見有我要濟度的人,如尚有我說法的想法,正是我相未斷。其餘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也可如此辨明。這類淺深我相,都是修行的障礙,應當斷除。但求道者,每每妄認我相為涅槃,沒有見到我相的弊病,如果修習下去,用功愈勤則病癒深。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摘要) 此種人以為經教所載如來境界,今我也如是修;以如來行處如此,我所行也如是行,附會如來的解行,不知四相未空,以分別識心附會聖人言教,終不能成就清淨解行。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猛勇,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摘要) 末世修行之眾生,希望成道,必須悟淨圓覺心;但所當知者,不以增益多聞為能事,因為多聞乃名數文字之學,縱有知解,仍非自悟淨心,往往增長我見而成為求悟的障礙。須先了四相皆空,發起猛勇之心.獲得實境中的功德妙用;所有顛倒境障礙之法,今務令斷。檢驗貪、瞋,愛、慢諸根本煩惱,諂曲、嫉妒諸隨煩惱,能夠對境不生。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更當求善知識,方能不墮邪見,對於所求之人,遠離貧富、貴賤的分別,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6400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