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圓覺筆記(7-0)威德自在菩薩
2021/08/09 23:07:58瀏覽94|回應0|推薦0

(原文)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心得) 佛音說法,於義圓滿,聞者隨類得解,故稱圓音;若不依觀行,未易開悟,今以承佛廣為分別,雖未修習觀行,亦能決定了知,決定信入,故為善利。

(原文)『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心得) 入大城必由四門,比喻求圓覺必須悲智雙修;隨方來者非止一路,比喻菩薩修行有種種方便。莊嚴佛國,是大悲心;成就菩提則需要大智慧。但在初修,根性不等,需要方便多門,所以非一。菩薩請佛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及修行人總有幾種,使求大乘者速待悟佛圓覺、證佛圓覺耳。

(原文)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心得)妙覺即妙圓覺心,遍滿十方,悟此圓覺,則出生一切淨法;迷此圓覺,則出生一切染法;同依此圓覺為體,故云同體平等。一切法既以圓覺為體,則修行以證此圓覺體為究竟,體雖同而用卻有別,如隨順眾生之根性機宜,那麼修行方便無量無邊,因此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今就機性之差別,當有三種行法。

(原文)『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心得) 奢摩他(巴利語:samatha,梵語:शमथ,śamatha),意譯為禪定、定禪、止禪,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取淨覺心上之寂靜為觀行之本,先由澄清一切妄念,妄念既澄,可覺得識心上煩動之相。菩薩由澄念而發之慧,如不動之火,朗然明照,所以稱為靜慧。靜慧如果發動,四大假合之幻身,以及六塵緣影之妄心,都猶如客塵昏擾無自性;這種昏擾不住之相,因為靜慧發生而永遠息滅,所以能內發輕安,這種寂靜心體就是湛然常寂之淨圓覺心。到此妄念消歇,法身顯露,自心即是如來,所以與十方世界諸如來心相應,佛心現於我心,猶如鏡中所現之像。修此取靜為行之方便,名奢摩他。

(原文)『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

(心得)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譯三昧,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三種方便,都是針對已悟圓覺之人而言,所以稱為菩薩悟淨圓覺。以此淨覺心,了知六根、六塵、六識皆因幻化而有;此中心性,即指六識。根、塵、識皆因幻化,以如幻之智而為觀行。幻者,指幻化所依之無明,起諸如幻之智,得以除滅無明,所以說: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再以此如幻之智,以幻用成就度生的佛事,廣度眾生而無度生之相,所以身心輕安,都是以淨覺心起如幻觀行。一切修如幻觀行之菩薩,即從此起行而漸次增進;再則知超幻之觀慧也是幻,所以說知幻即離,漸次深入,直至得無所離,故云幻相永離。最終幻境既空,幻智亦亡,心境能所俱亡,而淨圓覺性隨而圓證。菩薩由淺而深,離一分幻即證一分覺,如新苗慢慢滋長,所以文中說如土長苗。修此如幻觀行之方便,名三摩缽提。

(原文)『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心得)禪那意為靜慮;靜即止,慮即觀。所以是止觀雙修,使定慧均衡;修禪那之菩薩,於悟淨圓覺之後,以此淨覺心,不似修三摩缽提者偏取於幻化之觀,也不像修奢摩他者偏於靜相,因此說不取幻化及諸靜相。其所以不取者,因為了知幻化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指淨覺心上無妄想分別了知之覺明本體。這無知之覺明,是絕待靈心而不依於諸礙;煩惱、涅槃二皆不著,因此不取幻化,則能超過礙境,不取靜相,則能超過無礙境,因此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超過礙境,因此離事障;超過無礙境,因此離理障,二障既離,故脫身心,外遺世界,但如器中鍠然之聲韻,鍠然之韻雖在器中,但聲已出於器外。比喻由此不墮世法煩惱,也不住於出世法之涅槃,觀行功夫,與真如心相應,所以能內發寂滅輕安,本不生滅之無生體性,依此體性而得輕安,故名寂滅輕安,因此照見眾生、壽命都是浮想,超越無生與壽二相。如此定慧平均觀行之方便,名為禪那。。

(原文)『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心得)三種法門,隨順修習皆可直證圓覺,所以是圓覺親近隨順。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地修行之菩薩,所修種種方便,都不出此三法門。

此圓覺法門,不是二乘聖道所能比;修二乘聖道者,終滯偏真,不及聞此三觀短時修習者。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ling214&aid=16628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