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14 13:14:27瀏覽433|回應0|推薦0 | |
Ch8 辯音章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彿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摘要) 此諸方便,指前三種法門,究應各修一門,或同修三門,或有前後,或應同時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摘要) 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所以說清淨圓覺,根本上並無所修之法及能修之人。一切菩薩及眾生之修習,都依於未覺時之幻功用,如果覺已圓滿,即無幻力修習可言。爾時指未覺時,在未覺時此等幻力修習可有二十五種方式;清淨定輪者,三種法門通稱為定,變化離合,輪替修習,故稱定輪。而且"輪"象徵摧碾,"定"是決定義,二十五種都決定可摧斷二障,以趨菩提、涅槃之果,所以稱為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摘要) 此指單修於止,就是取靜為行。靜極則煩惱無由生,以靜力而使煩惱永斷,即得覺體圓明,所以究竟成就。只是一門深入,便至究竟,其餘二門也同樣道理。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摘要) 修觀以起幻為行,此如幻觀法,諸佛已修成就,能將世界以自在變化與作用。如術者變化人物,菩薩修如幻觀,在觀之時,用心同佛一樣,也能依於佛力起此作用;但菩薩雖觀一切世界幻化,了無實性,而常作如幻佛事,度諸如幻眾生,備行菩薩清淨妙行。陀羅尼在本經專指圓覺,菩薩問於圓覺門有幾修習,故佛答二十五輪,都是依照圓覺門之修習。寂念是修禪那工夫,靜慧是修止工夫。菩薩雖觀如幻,備行妙行,圓覺門不離前後二法之工夫;可見一門深入,仍是三法同時具足。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摘要)此明單修止觀不二之禪那。修禪那者以不取為工夫,靜相與幻化二俱不取,即無所依;無所依乃依無相真如耳。既依無相真如,是在滅除一切無明幻法,所以說唯滅諸幻;另一方面不取種種變化作用,因此不取作用。但以寂滅之性而自斷煩惱,故去獨斷煩惱,直到煩惱斷盡,即與圓覺真心契合,故云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先取至靜即修止,靜之至用慧生;由此靜慧再起如幻觀行,觀照世界及以眾生悉皆如幻,從此而起上求下化之菩薩行,此種修習是先止後觀。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摘要)先取靜修止所發之慧力,直證於至靜之性,就是由靜相發生靜慧之力,以證至於圓覺心上之靜性也。煩惱是生死之因,煩惱斷生死可離。此種修習,名先止、後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摘要)靜慧是修止工夫,幻力是修觀工夫,寂滅是禪那工夫;從修止之力進而修觀,現起加幻觀力,起變化度生之作用,斷煩惱而入寂滅。這是先止、次觀,後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以修止靜力,進修禪那而斷煩惱;煩惱既斷,則入塵垂手,不會染著,自在無礙,起妙行度諸眾生。這種修習是先止,其次禪那,最後觀照。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摘要)至靜力是修止的結果,心斷煩惱是有志於斷,在漸斷而未盡斷之時,即於此時化度眾生,行菩薩道;此菩薩以修止成就之靜力,同時進修觀及禪那,所以先修止,齊修觀及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摘要)隨修止所得之靜力,隨以發起修觀之變化作用;然後進修禪那以斷煩惱,故名齊修止觀,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所得之靜力,即以斷煩惱而取寂滅,乃止與禪那並修,以至靜力資助寂滅;後進修於觀,起菩薩妙行,起作用而變化世界。是以齊修止及禪那,後修觀。 以上七種複修,皆以修止為首,表列如下: 止、觀。 止、禪。 止、觀、禪。 止、禪、觀。 止、(觀禪)。 (止觀)、禪。 (止禪)、觀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摘要)變化力是修觀之所成就,能起種種妙行;隨順種種妙行而進取至靜,是以終日度生而無度生之相。此種修習,名先觀、後止。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摘要)以修觀成就的變化力,起種種化度之如幻境界;進而自斷煩惱,以取禪那之寂滅。此為先修觀,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摘要)以變化力作佛事,修觀的成就;安住寂靜是修止,斷煩惱是修禪那,從變化力上安住於寂靜,進而斷除煩惱。此種修習是先觀、次止、後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摘要)以修觀成就之變化力,起無礙作用後,進修禪那而斷煩惱,再修止安住至靜。此種修習,名先觀、次禪那、後止。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摘要)修觀成就,所以能以變化力方便作用,又同時隨順修習於止,及禪那之寂滅。此種修習,名先修觀,齊修止及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摘要)以修觀成就之變化力,所起種種作用,而資助修止之至靜,是觀與止同時兼修,後修禪那而斷煩惱。故名齊修觀、止,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摘要)修觀同時兼修禪那,以變化力資於寂滅。無作者,不假功用,觀於禪那成就,住於無功用之止,所以住清淨無作靜慮。此名齊修觀及禪那,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摘要)寂滅力是修禪那成就,進修於止,住於清淨,此名先修禪那,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以禪那成就之寂滅力起度生之作用,即進修於觀;度生作用,依寂滅力而起,所以一切化度境上,所以說一切境寂用隨順。這就是先修禪那,後修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禪那成就寂減力之後,不滯於寂而觀眾生種種自性,欲行化度,但先修止安於靜慮,而後起種種變化作用,入塵不染以行化度。此名先修禪、次修止、後修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摘要)無作自性及清淨境界,是禪那寂滅力所證的體性;因無作者,所以不假造作。依此無作自性,進修觀而起種種神通作用,依此清淨境界進修於止,故云歸於靜慮。此種修習,名先禪那、次觀、後止。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摘要)禪那不著空有,永離礙無礙境,故得種種清淨;此寂滅力之種種清淨,融於止、觀,同時住靜慮而修止,又起變化而修觀也。故名先修禪那,齊修止、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摘要)以寂滅力資於至靜,即禪那與止齊修;再起變化,是修觀而起種種作用。故名齊修禪那及止、後修觀。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摘要)以寂滅力資於變化,是禪那與觀齊修;再從而起至靜,是進修於止。因此境界便得清淨明朗之慧。此名齊修禪那與觀、後修止。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本章所述的二十五種定輪,都是圓覺門的修習方式;其中諸菩薩等,都是悟入圓覺而能隨順之人。隨順圓覺之智慧,即圓覺慧也。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摘要) 一切菩薩修行,修習不出這幾類。依輪修習者,持戒清淨,止息妄情,一心正念,戒、定、慧已具。求哀者,於三寶前請求哀憫加被;懺悔者,發露先罪,不可覆藏。經三七日,感應斯通,以紙各書輪名,將所結各輪混和,隨取其一,以決應修何輪。疑是指認為所取之輪不適於己而不修:悔者,雖修而有中輟之意。這都是要避免的身心行為。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摘要)唯除頓覺人不假修行,直成佛道,故不須依輪修習;法不隨順之人,如外道種性及無性闡提。外道雖有修習而非正法,故亦不隨順,皆無依輪修習之事。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