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遠征記實錄 第六章 根植東台灣(1954-1963)(六) 溫妮肆虐
2018/10/20 06:52:34瀏覽28|回應0|推薦0
遠征記實錄 

第六章 根植東台灣(1954-1963)(六) 


溫妮肆虐

有三位堂兄的歸隊,梁家遠征軍在台的陣容開始茁壯.
附小前的小屋裡,一時客家鄉音不絕,叔侄三人促膝長談了三天,都還餘興未足.
竹生細說了他家的事情,也帶來旅泰眾親友的近況.當年三劍客之一的梁進儀,已事業有成,經常往來曼谷英國歐洲.文壽哥在廊坑的生意也很興旺,幾個兒女都已成年.
熙哥也把他來台前家鄉的點點滴滴,和他遭拉伕之後的經過娓娓道來.
父親也穿叉了他唸軍校之後,各次戰役以及來台的經歷.三人也交換各自對當前世局的看法,咸認中共的殘酷鬥爭是逆行倒施,父親稱讚亨揚哥的眼光正確,把兩個兒子送來台灣唸書,培養具中國文化的下一代,實為可喜可賀.

難得的叔侄會是件大喜事,母親把家飼的大火雞,做成多樣的佳餚,加上她會做酒席的手藝,不難讓賓主皆盡歡.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兩位堂兄相繼赴歸,歡聚的笑聲亦歸沉靜.
父親旋即去函給亨揚哥,詳盡稟告了叔侄會的經過.不久,返回台北的竹生亦來信,告知裕生已抵僑中報到,且將可能轉學來花蓮中學,我們聞訊令都不禁雀躍.稍後,熙哥亦從鳳山來信稟告,已與一本省婦女完婚,真是喜上加喜,父母親函寄賀禮祝新人長長久久.

沒多久,裕生堂兄如期來到花中,插班就讀初三,和他一起來的還有另三位泰國僑生,這是花中有史以來,首次有成批的南洋僑生來就讀,也是新任羅葆基校長的一大手筆,他特地在週會時,向全體師生介紹了他極力爭取來的每位僑生,歡迎他們來校唸書,並盼大家給與友善支持.當然,他們之中,裕生堂兄最為幸運,只是我家的火雞可就遭殃了.

                       梁裕生(前蹲中)及眾泰國僑生與花蓮中學校長羅葆基(後中)及教務主任任宋克灼(後左)
從曼谷返台唸高中的梁竹生()和梁裕生兄弟

花中位在海邊,校園地勢高起,眺望寬闊太平洋,壯麗令人驚艶,曾經被譽為是全省最美的中學.花中不只氣質非凡,校風樸實,師資優良,是藴育人才的良園.蔣介石渡台之初,曾來此巡視小住,並在大禮堂門口及視察教室留影.以後又有王禎和領張愛玲同來探訪,斑斑史蹟,佳話連連.

1950年代初蔣介石檢視花蓮中學樂隊

步出舊大禮堂

及巡視教室(老蔣側左瞼似為看海景?)
瞢懂的我,唱過驪歌,告別附小,也來到花中,當我第一次穿著繍有花中學號的制服,走進大禮堂接受新生訓練時,我就注定更貼近大海,向往浪跡天涯的人生.
父親盼我向學,但唸書從來不是我的強項,在校成績平平,因一向貪玩,浮燥不專心,難成拔尖.
進花中不久,正值蘇俄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寫週記時,誤把衛星寫成衛生,被老師揪出來當笑話,粗心大意的劣質,由此可見.
在此同時,遠在新罕布什爾州霍克塞鎮的杰克麥當勞,已完成他的初中學業(美國的學校一般是六至八年級為初中),進入番布里及高中(Pembridge Academy),他是梁家遠征軍旅美支隊裡,最早唸高中的一員.

新罕布什爾州霍克塞鎮高中

玩童的我混過了在花中的第一年,中上的學業成績,差強人意.可是這一年的暑假,卻極為不平凡.
不平凡的事情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俏俏而來.
暑假才過個星期,夏日炎炎,午後的氣溫飆升,乾熱的風令人昏沉,卻擋不住中美侖的玩童們,前往中山橋下戲水作樂.
離橋百米是美侖溪的出海口,海灘寬且淺,一波波長浪遠遠滾來,在岸邊激起白浪花,不少人在迎浪戲水,孫振惠鼓動我也去一道過去,我們就跟著大伙下水去衝浪.過沒半個時辰,海上湧起濃厚的烏雲,遠方防波堤也激起高高浪花牆.
聽到有人說有個大颱風,明天即將在花蓮登陸.我們聽了只當耳邊風,因為在花蓮,颱風根本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好大驚小怪,頂多不過是吹倒多幾顆樹,吹落多幾片屋瓦,過三五天就會風去了無㾗,一切又恢復正常.
在海邊玩了一下午,我們沿海岸路打道回家,遠望氣象站高掛起三個大風球,警告人們大颱風即將來臨,沿途許多人家的房子,門窗都釘上了防風板,顯然是準備嚴陣以待.
回到家,見父親己將門窗都做了防備,母親和我則在後院,將十一隻火雞圈在屋子和竹籬的角落,晚間,除了時有些勁風,一夜平靜無事.

隔天,七月十五,一早就開始有陣風陣雨,稍停一會又來一陣,風雨逐漸增強,一陣強過一陣,到午後,狂風嘯呼,烏天暗地,時而傾盆大雨,撒在鐵皮屋頂,乒澎作響,有如敲鑼打鼓.
傍晚前,母親趕忙打點了晚飯,右鄰的李伯伯過來,告訴我們他家的屋頂已被掀起,房子已經漏水,他正準備帶家人撤往附小教室.
入夜後,風雨更為強勁,我們的屋頂整個被震動,一起一落,發出恐怖的啃吭聲.此時,右鄰朝北的屋頂部分已被吹走,房子見了天,李家的人已全撤去了附小.我們的房子已開始漏水,樑柱也己向左傾斜.父親見狀,要母親和我各抱住一床厚重棉被,等雨勢稍弱時,他一聲令下,帶頭從後院衝出去.
一到後院,強風挾雨打在臉上,立覺刺痛,狂風實在太強勁,我個子小,緊抱著重被子,舉步維艱,父親見我幾乎被吹倒,就奮力撐住我,母親也過來相助,三人緊緊聚成一團,頂著狂風,一歩捱一步,不知走了多久才走進附小.

在狂風暴雨中奮進
我家和附小相隔不到五十公尺,平時要穿過是輕而易舉,狂風暴雨裡,像是走了一世紀.
最終來到附小左側角落的大教室,李家一家人早已先到,而後,其他各家的人馬也陸續來到,一時就熱鬧了起來.我就好奇跟著大人,從教室牆角的小窗朝外看,李家的屋頂已不見了,他們的房子壓著我們的房子往南傾倒,一兩個時辰後,再從小窗望出,向南傾斜的房子轉朝北傾斜,颱風的勢頭已轉向,過不久,李家和我家的房子就撐不住,雙雙塌平了.
狂風暴雨一夜,整晚難眠.

天一亮,風雨漸停,大人們陸續出教室視察,我也出來探視.倒塌的兩家房子,只剩下幾根高矮的樑柱,殘留部分屋頂架,鐵皮已全不見,壓蓋在一些傢俱上面,一片狼藉不堪.
所幸整棟排屋,就只倒了李家和我們兩家,左鄰的陳家僅屋頂部分被掀開,房子還算完好.各家大人各自回去收拾殘局,滿目蒼夷,均不勝唏噓.而此時傳來一件好消息,家裡的十一隻火雞仍安然無恙,我們有幸人畜均逃過一劫,真是要感謝老天爺.

房子被吹垮,只得暫住附小教室,吃住起居都十分不方便,家俱衣物損失嚴重,許多舊文件像片也遭浸壞,我們都感十分惋惜.
走到街上,處處房屋倒塌,大樹連根跋拔起,電桿東倒西歪,遍地散落殘垣斷枝.據報載,這次肆虐的溫妮小姐,非同小可,來勢洶洶,嚴重破壞東台灣,在全省造成死亡超過四十人,近百人受傷,房屋全倒七八千間,家園重建不知待何時.

溫妮颱風造成花蓮地區嚴重災情,當時的街景

重建家園是何等的大事,自然由大人去操心,沒必要小孩來插手,玩童們只好自尋其樂,特別是颱風過後,少不了要去海邊撿漂流物.
撿漂流物的玩興十足,可連續好幾天.一日午後,中美侖的玩童又結伴出遊.
整個海邊尋過一趟,回程時,各人帶著些戰利品,穿過海岸路,從花中後門走進校園,來到高中部教室旁的游泳池.泳池高出平地數階梯,有鐵絲網圍住,平時大門深鎖.上課期間,泳池只開放給高年班使用,我們初一新生,只能在鐵絲網外望水興嘆.到暑假,游泳池早已關閉,可是此時,鐵絲網的大門已被颱風吹壞,我們就放下手中戰利品,趁機溜進裡面.

這是個比賽用標準游泳池,池底有兩段式斜面,三分之二是在四到六尺深
然後是個很陡的斜坡,再往底深下七八尺,最深的部分離池面達十二尺以上.
此時,池內深水區已被颱風帶來的豪雨完全蓋滿,水面蓋過陡斜坡,且蓋過大半淺水區,僅露出淺水區部份乾的池底.
我們幾個玩童見狀大樂,脫下外衣褲,僅著內褲,下池玩水.
當下,這半池積水,正是我們三四個會游泳的小天堂,我們大膽下到深水區,游個痛快,藉機補償以前沒准進池游泳的損失.
深水區裡,落下被颱風吹倒垮的高跳台,台面沉入池底,扶手的梯子半露水面,我們三兩個人繞著梯子玩水,其他不會游泳的人,則在淺水區或陡斜坡的邊緣戲水.

過了一會,另一批孩子也來到泳池,他們是下美侖的富家子弟,其中有一對柯家兄弟,他們的父親柯丁選是名人,當時已是花蓮縣議長,兩兄弟的老大跟我在花中同年級,不同班但互相識.這批孩子見我們玩水玩得好樂,他們也陸續脫了衣服下水,滿池一時就十分熱鬧了.
池子裡十來個孩子,戲水的多,敢入深水區的僅有四五個人.
大夥玩過一陣,我們三四個在深水區的孩子,游累了爬上池邊休息.

這時候,突然柯家老大,不知何緣故,被誤推或不小心自己滑入深水區,大叫一聲後,就沉了下去,每個人都驚慌了起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三五秒鐘後,沉入水裡的人,這時又突然浮起來,一支手掌伸出水面,大家見了就大叫,要他向右划水,去抓住跳台的扶手梯.當時那扶手梯距他僅只一尺,但水裡的人頭一直在水下,他那會聽得到別人的呼叫,只見他在水裡划兩下,又沉了下去,眾人也跟著焦急起來,眼睛都緊盯著水裡的變化.

又過了幾秒鐘光景,水裡的人再次浮起來,岸上的人又對他叫喊.這回,他只是腳朝上,更無從聽到岸上人的叫聲,接著再沉下去後,就沒再浮起來.
此時,柯家小弟哭了起來,眾人才知道大事不妙,有人叫道,趕緊去找校工來救人.
可是為時已晚,等到校工來時,落水的人已被淹沒超過十分鐘,校工下水撈起落水者,把他平放在池底的乾地上,我們見他的臉已浮腫,雙唇發黑,口裡冒出白泡沫,都被嚇得驚慌失措,趕忙穿上衣服,作鳥獸散.

回到家裡,沒敢跟父母提起,夜裡也被惡夢驚醒.第二天,從報紙看到悲劇的標題,也沒敢再看下去.而後,此事深埋在内心,從未曾向他人道過.直到十多年前,在一個聚會裡,偶然遇見一位當年的玩伴,兩個人聊起這段往事,同感彼時年少不夠急智,沒能及時摘條樹枝,傳遞給落水者,否則就有可能將他救起,也就不致於令許多人遺憾终生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hylwj&aid=118199907